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勛舊,能調和諸將。 」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基頓首曰:「是如易柱 ,須得大木。 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 」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 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 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 」帝問汪廣洋,曰:「此褊淺殆甚于憲。 」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 」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 」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 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 」後憲、廣洋、惟庸皆敗。 三年授弘文館學士。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 明年賜歸老于鄉。 帝嘗手書問天象。 基條答甚悉而焚其草。 大要言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 性剛嫉惡 ,與物多忤。 至是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 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 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茆舍,炊黍飯令。 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 」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復見。 其韜跡如此,然究為惟庸所中。 初,基言甌、括間有隙地曰談洋,南抵閩界,為鹽盜藪,方氏所由乳 ,請設巡檢司守之。 奸民弗便也。 會茗洋逃軍反,吏匿不以聞。 基令長子璉奏其事,不先白中書省。 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挾前憾,使吏訐基,謂談洋地有王氣,基圖為墓,民弗與,則請立巡檢逐民。 帝雖不罪基,然頗為所動,遂奪基祿。 基懼入謝,乃留京,不敢歸。 未幾,惟庸相,基大慼曰:「使吾言不驗,蒼生福也。 」憂憤疾作。 八年三月,帝親制文賜之,遣使護歸。 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 」又謂次子璟曰:「夫為政,寬猛如循環。 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 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聯絡。 我欲為遺表,惟庸在,無益也。 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 」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 其後中丞涂節首惟庸逆謀,並謂其毒基致死雲。 基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于色。 帝察其至誠 ,任以心膂。 每召基,輒屏人密語移時。 基亦自謂不世遇,知無不言。 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人莫能測。 暇則敷陳王道。 帝每恭己以聽,常呼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 」又曰:「數以孔子之言導予。 」顧帷幄語秘莫能詳,而世所傳為神奇,多陰陽風角之說,非其至也。 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併為一代之宗。 所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傳于世。 子璉、璟。 璉,字孟藻,有文行。 洪武十年授考功監丞,試監察御史,出為江西參政。 太祖常欲大用之 ,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 璉子畾,字士端,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嗣伯,食祿五百石。 初,基爵止及身,至是帝追念基功,又憫基父子皆為惟庸所厄,命增其祿,予世襲。 明年坐事貶秩歸里。 洪武末,坐事戍甘肅,尋赦還。 建文帝及成祖皆欲用之,以奉親守墓力辭。 永樂間卒,子法停襲。 景泰三年命錄基後,授法曾孫祿世襲《五經》博士。 弘治十三年以給事中吳士偉言,乃命祿孫瑜為處州衛指揮使。 正德八年加贈基太師,謚文成。 嘉靖十年,刑部郎中李瑜言,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 ,如中山王達。 下廷臣議,僉言:「高帝收攬賢豪,一時佐命功臣並軌宣猷。 而帷幄奇謀,中原大計,往往屬基,故在軍有子房之稱,剖符發諸葛之喻。 基亡之後,孫廌實嗣,太祖召諭再三,鐵券丹書,誓言世祿。 畾嗣未幾,旋即隕世,褫圭裳于末裔,委帶礪于空言。 或謂後嗣孤貧,弗克負荷;或謂長陵紹統,遂至猜嫌。 雖一辱泥塗,傳聞多謬,而載書盟府,績效具存。 昔武王興滅,天下歸心,成季無後,君子所嘆。 基宜侑享太廟,其九世孫瑜宜嗣伯爵,與世襲。 」制曰:「可。 」瑜卒,孫世延嗣。 嘉靖末,南京振武營兵變,世延掌右軍都督府事,撫定之。 數上封事,不報,忿而恣橫。 萬曆三十四年,坐罪論死,卒。 適孫萊臣年幼,庶兄蓋臣借襲。 蓋臣卒,萊臣當襲,蓋臣子孔昭復據之。 崇禎時,出督南京操江,福王之立,與馬士英、阮大鋮比,後航海不知所終。 璟,字仲璟,基次子,弱冠通諸經。 太祖念基,每歲召璟同章溢子允載、葉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機 ,入見便殿,燕語如家人。 洪武二十三年命襲父爵。 璟言有長兄子廌在。 帝大喜,命廌襲封,以璟為閤門使,且諭之曰:「考宋制,閤門使即儀禮司。 朕欲汝日夕左右,以宣達為職,不特禮儀也。 」帝臨朝,出侍班,百官奏事有闕遺者,隨時糾正。 都御史袁泰奏車牛事失實,帝宥之,泰忘引謝。 璟糾之,服罪。 帝因諭璟:「凡似此者,即面糾,朕雖不之罪,要令知朝廷綱紀。 」己,復令同法司錄獄囚冤滯。 谷王就封,擢為左長史。 璟論說英侃,喜談兵。 初,溫州賊葉丁香叛,延安侯唐勝宗討之,決策于璟。 破賊還 ,稱璟才略。 帝喜曰:「璟真伯溫兒矣。 」嘗與成祖弈,成祖曰:「卿不少讓耶?」璟正色曰:「可讓處則讓,不可讓者不敢讓也。 」成祖默然。 靖難兵起,璟隨谷王歸京師,獻十六策,不聽。 令參李景隆軍事。 景隆敗,璟夜渡盧溝河,冰裂馬陷,冒雪行三十里。 子貊自大同赴難,遇之良鄉,與俱歸。 上《聞見錄》,不省,遂歸里。 成祖即位,召璟,稱疾不至。 逮入京,猶稱殿下。 且云:「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 」下獄,自經死。 法官希旨,緣坐其家。 成祖以基故,不許。 宣德二年授貊刑部照磨。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華之潛溪人,至濂乃遷浦江。 幼英敏強記,就學于聞人夢吉 ,通《五經》,復往從吳萊學。 已,游柳貫、黃溍之門,兩人皆亟遜濂,自謂弗如。 元至正中,薦授翰林編修,以親老辭不行,入龍門山著書。 逾十餘年,太祖取婺州,召見濂。 時已改寧越府,命知府王顯宗開郡學,因以濂及葉儀為《五經》師。 明年三月 ,以李善長薦,與劉基、章、溢、葉琛並征至應天,除江南儒學提舉,命授太子經,尋改起居注。 濂長基一歲,皆起東南,負重名。 基雄邁有奇氣,而濂自命儒者。 基佐軍中謀議,濂亦首用文學受知,恆侍左右,備顧問。 嘗召講《春秋左氏傳》,濂進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貶惡之書,苟能遵行,則賞罰適中,天下可定也。 」太祖禦端門,口釋黃石公《三略》。 濂曰:「《尚書》二《典》、三《謨》,帝王大經大法畢具,願留意講明之。 」已,論賞賚,復曰:「得天下以人心為本。 人心不固,雖金帛充牣,將焉用之。 」太祖悉稱善。 乙巳三月,乞歸省。 太祖與太子並加勞賜。 濂上箋謝,並奉書太子,勉以孝友敬恭、進德修業。 太祖覽書大悅,召太子,為語書意,賜札褒答,並令太子致書報焉。 尋丁父憂。 服除,召還。 第5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