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帥羅友賢據神山寨,通張士誠,遇春破斬之。 從援安豐。 比至,呂珍已陷其城,殺劉福通 ,聞大軍至,盛兵拒守。 太祖左右軍皆敗,遇春橫擊其陣,三戰三破之,俘獲士馬無算。 遂從達圍廬州。 城將下,陳友諒圍洪都,召還。 會師伐漢,遇于彭蠡之康郎山。 漢軍舟大,乘上流,鋒鋭甚。 遇春偕諸將大戰,呼聲動天地,無不一當百。 友諒驍將張定邊直犯太祖舟,舟膠于淺,幾殆。 遇春射中定邊,太祖舟得脫,而遇春舟復膠于淺。 有敗舟順流下,觸遇春舟乃脫。 轉戰三日,縱火焚漢舟,湖水皆赤,友諒不敢復戰。 諸將以漢軍尚強,欲縱之去,遇春獨無言。 比出湖口,諸將欲放舟東下,太祖命扼上流。 遇春乃溯江而上,諸將從之。 友諒窮蹙,以百艘突圍。 諸將邀擊之,漢軍遂大潰,友諒死。 師還,第功最,賚金帛土田甚厚。 從圍武昌,太祖還應天,留遇春督軍困之。 明年,太祖即吳王位,進遇春平章政事。 太祖復視師武昌。 漢丞相張必先自岳來援。 遇春乘其未集,急擊擒之。 城中由是氣奪,陳理遂降 ,盡取荊、湖地。 從左相國達取廬州,別將兵略定臨江之沙坑、麻嶺、牛陂諸寨,擒偽知州鄧克明,遂下吉安。 圍贛州,熊天瑞固守不下。 太祖使使諭遇春:「克城無多殺。 苟得地,無民何益?」於是遇春浚壕立柵以困之。 頓兵六月,天瑞力盡乃降,遇春果不殺。 太祖大喜,賜書褒勉。 遇春遂因兵威諭降南雄、韶州,還定安陸、襄陽。 復從徐達克泰州,敗士誠援兵,督水軍壁海安壩以遏之。 其秋拜副將軍,伐吳。 敗吳軍于太湖,于毘山,于三里橋,遂薄湖州。 士誠遣兵來援 ,屯于舊館,出大軍後。 遇春將奇兵由大全港營東阡,更出其後。 敵出精卒搏戰,奮擊破之。 襲其右丞徐義于平望,盡燔其赤龍船,覆敗之於烏鎮,逐北至升山,破其水陸寨,悉俘舊館兵,湖州遂下。 進圍平江,軍虎丘。 士誠潛師趨遇春,遇春與戰北濠,破之,幾獲士誠。 久之,諸將破葑門,遇春亦破閶門以入,吳平。 進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 復拜副將軍,與大將軍達帥兵北征。 帝親諭曰:「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不慮不能戰,慮輕戰耳。 身為大將 ,顧好與小校角,甚非所望也。 」遇春拜謝。 既行,以遇春兼太子少保,從下山東諸郡,取汴梁,進攻河南。 元兵五萬陳洛水北。 遇春單騎突其陣,敵二十餘騎攢朔刺之。 遇春一矢殪其前鋒,大呼馳入,麾下壯士從之。 敵大潰,追奔五十餘里。 降梁王阿魯溫,河南郡邑以次下。 謁帝于汴梁,遂與大將軍下河北諸郡。 先驅取德州,將舟師並河而進,破元兵于河西務,克通州,遂入元都。 別下保定、河間、真定。 與大將軍攻太原,擴廓帖木兒來援。 遇春言于達曰:「我騎兵雖集,步卒未至,驟與戰必多殺傷,夜劫之可得志。 」達曰:「善。 」會擴廓部將豁鼻馬來約降 ,且請為內應,乃選精騎夜銜枚往襲。 擴廓方燃燭治軍書,倉卒不知所出,跣一足,乘孱馬,以十八騎走大同。 豁鼻馬降,得甲士四萬,遂克太原。 遇春追擴廓至忻州而還。 詔改遇春左副將軍,居右副將軍馮勝上。 北取大同,轉徇河東,下奉元路,與勝軍合,西拔鳳翔。 會元將也速攻通州,詔遇春還備,以平章李文忠副之,帥步騎九萬,發北平 ,徑會州,敗敵將江文清于錦州,敗也速于全寧。 進攻大興州,分千騎為八伏。 守將夜遁,盡擒之,遂拔開平。 元帝北走,追奔數百里。 獲其宗王慶生及平章鼎住等將士萬人,車萬輛,馬三千匹,牛五萬頭,子女寶貨稱是。 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 太祖聞之,大震悼。 喪至龍江,親出奠,命禮官議天子為大臣發哀禮。 議上,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 制曰「可」。 賜葬鐘山原,給明器九十事納墓中。 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忠武。 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 遇春沉鷙果敢,善撫士卒,摧鋒陷陣,未嘗敗北。 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 長於大將軍達二歲 ,數從征伐,聽約束惟謹,一時名將稱徐、常。 遇春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又稱「常十萬」雲。 遇春從弟榮,積功為指揮同知,從李文忠出塞,戰死臚朐河。 遇春二子,茂、升。 茂以遇春功,封鄭國公,食祿二千石,予世券,驕稚不習事。 洪武二十年命從大將軍馮勝徵納哈出於金山。 勝,茂婦翁也。 茂多不奉勝約束,勝數誚責之。 茂應之慢,勝益怒,未有以發也。 會納哈出請降,詣右副將軍藍玉營,酒次,與玉相失,納哈出取酒澆地,顧其下咄咄語。 茂方在坐,麾下趙指揮者,解蒙古語,密告茂:「納哈出將遁矣。 」茂因出不意,直前搏之。 納哈出大驚,起欲就馬。 茂拔刀,砍其臂傷。 納哈出所部聞之,有驚潰者。 勝故怒茂,增飾其狀,奏茂激變,遂械繫至京。 茂亦言勝諸不法事。 帝收勝總兵印,而安置茂于龍州,二十四年卒。 初,龍州土官趙貼堅死,從子宗壽當襲。 貼堅妻黃以愛女予茂為小妻,擅州事。 茂既死,黃與宗壽爭州印,相告訐。 或構蜚語,謂茂實不死,宗壽知狀。 帝怒,責令獻茂自贖,命楊文、韓觀出師討龍州。 已而知茂果死,宗壽亦輸款,乃罷兵。 茂無子,弟升,改封開國公,數出練軍,加太子太保。 升之沒,《實錄》不載。 其他書紀傳謂,建文末,升及魏國公輝祖力戰浦子口,死於永樂初。 或謂升洪武中坐藍玉黨,有告其聚兵三山者,誅死。 常氏為興宗外戚,建文時恩禮宜厚,事遭革除,無可考,其死亦遂傳聞異詞。 升子繼祖,永樂元年遷雲南之臨安衛,時甫七歲。 繼祖子寧,寧子復。 弘治五年詔曰:「太廟配享諸功臣,其贈王者,皆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 而子孫或不沾寸祿,淪于氓隷。 朕不忍,所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奉先祀。 」乃自雲南召復,授南京錦衣衛世指揮使。 嘉靖十一年紹封四王后,封復孫玄振為懷遠侯,傳至曾孫延齡,有賢行。 崇禎十六年,全楚淪陷,延齡請統京兵赴九江協守。 又言江都有地名常家沙,族丁數千皆其始祖遠裔,請鼓以忠義,練為親兵。 帝嘉之,不果行。 南都諸勛戚多恣睢自肆,獨延齡以守職稱。 國亡,身自灌園,蕭然布衣終老。 贊曰:明太祖奮自滁陽,戡定四方,雖曰天授,蓋二王之力多焉。 中山持重有謀,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無以過之。 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謙遜,善持其功名,允為元勛之冠。 身依日月,剖符錫土,若二王者,可謂極盛矣。 顧中山賞延後裔,世叨榮寵;而開平天不假年,子孫亦復衰替。 貴匹勛齊,而食報或爽,其故何也?太祖嘗語諸將曰:「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 」信哉,可為為將帥者鑒矣。 列傳第十四 李文忠 鄧愈 湯和 沐英 第4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