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洪武元年九月,定正旦朝會儀,與登極略相仿。 其後屢詔更定,立為中制。 凡正旦冬至,先日,尚寶司設禦座于奉天殿,及寶案于禦座東,香案于丹陛南。 教坊司設中和韶樂於殿內東西,北向。 翌明,錦衣衛陳鹵簿、儀仗于丹陛及丹墀,設明扇于殿內,列車輅于丹墀。 鳴鞭四人,左右北向。 教坊司陳大樂於丹陛東西,北向,儀禮司設同文、玉帛兩案于丹陛東。 金吾衛設護衛官于殿內及丹陛,陳甲士于丹墀至午門外,錦衣衛設將軍于丹陛至奉天門外,陳旗幟于奉天門外,俱東西列。 典牧所陳仗馬犀象于文、武樓南,東西向。 司晨郎報時位於內道東,近北。 糾儀御史二,位於丹墀北,內贊二,位於殿內,外贊二,位於丹墀北,傳制、宣表等官位於殿內,俱東西向。 鼓初嚴,百官朝服,班午門外。 次嚴,由左、右掖門入,詣丹墀東西,北向立。 三嚴,執事官詣華蓋殿,帝具袞冕升座,鐘聲止。 儀禮司奏執事官行禮,贊五拜,畢,奏請升殿。 駕興,中和樂作。 尚寶司捧寶前行,導駕官前導,搧開簾卷,寶置於案,樂止。 鳴鞭報時,對贊唱排班,班齊。 贊禮唱鞠躬,大樂作。 贊四拜,興,樂上。 典儀唱進表,樂作。 給事中二人,詣同文案前,導引序班舉案由東門入,置殿中,樂止。 內贊唱宣表目。 宣表目官跪,宣訖,俯伏,興。 唱宣表,展表官取表,宣表官至簾前,外贊唱,眾官皆跪。 宣表訖,內外皆唱,俯伏,興。 序班舉表案于殿東,外贊唱眾官皆跪。 代致詞官跪丹陛中,致詞云:「具官臣某,茲遇正旦,三陽開泰,萬物咸新。 」冬至則云:「律應黃種,日當長至。 」「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納祜,奉天永昌。 」賀畢,外贊唱,眾官皆俯伏,興。 樂作,四拜,興。 樂止。 傳制官跪奏傳制,由東門出,至丹陛,東向立,稱有制。 贊禮唱,跪,宣制。 正旦則云:「履端之慶,與卿等同之。 」冬至則云:「履長之慶,與卿等同之。 」萬壽聖節則致詞曰:「具官臣某,欽遇皇帝陛下聖誕之辰,謹率文武官僚敬祝萬歲壽。 」不傳制。 贊禮唱俯伏,興。 樂止。 贊搢笏,鞠躬三,舞蹈。 贊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額曰「萬歲」;唱山呼,曰「萬歲」;唱再山呼,曰「萬萬歲」。 凡呼萬歲,樂工軍校齊聲應之。 贊出笏,俯伏,興,樂作。 贊四拜,興,樂止。 儀禮司奏禮畢,中和樂作。 鳴鞭,駕興。 尚寶官捧寶,導駕官前導,至華蓋殿,樂止。 百官以次出。 洪武三十年,更定同文、玉帛案俱進安殿中,宣表訖,舉置於寶案之南。 嘉靖十六年,更定蕃國貢方物案入于丹陛中道左右,設定時鼓于文樓上,大樂陳奉天門內東西,北向。 他儀亦略有增損。 立春日進春,都城府縣舉春案由東階升,跪置於丹陛中道,俯伏,興。 贊拜,樂作。 四拜,興,樂止。 文武官北向立,致詞官詣中道之東,跪奏云:「新春吉辰,禮當慶賀。 」贊拜,樂作。 五拜三叩頭,興,樂止。 儀禮司奏禮畢。 正統十一年,正旦立春,禮部議順天府官進春後,百官即詣班行賀正旦禮。 舊制,冬至日行賀禮。 嘉靖九年,分祀二郊,以冬至大報,是日行慶成禮。 次日,帝詣內殿,行節祭禮。 又詣母后前行賀禮訖,始禦奉天殿受賀。 ○常朝儀 古禮,天子有外朝、內朝、燕朝。 漢宣帝五日一朝。 唐制,天子日禦紫宸殿見群臣曰常參,朔望禦宣政殿見群臣曰入閣。 宋則侍從官日朝垂拱謂之常參,百司五日一朝紫宸為六參,在京朝官朔望朝紫宸為朔參、望參。 明洪武三年定製,朔望日,帝皮弁服禦奉天殿,百官朝服于丹墀東西,再拜。 班首詣前,同百官鞠躬,稱「聖躬萬福」。 複位,皆再拜,分班對立。 省府台部官有奏,由西階升殿。 奏畢降階,百官出。 十七年,罷朔望起居禮。 後更定,朔望禦奉天殿,常朝官序立丹墀,東西向,謝恩見辭官序立奉天門外,北向。 升座作樂。 常朝官一拜三叩頭,樂止,復班。 謝恩見辭官序立奉天門外,北向。 升座作樂。 常朝官一拜三叩頭,樂止,復班。 謝恩見辭官于奉天門外,五拜三叩頭畢,駕興。 又凡早朝,禦華蓋殿,文武官于鹿頂外東西立,鳴鞭,以次行禮訖。 四品以上官入侍殿內,五品以下仍前北向立。 有事奏者出班,奏畢,鳴鞭以次出。 如禦奉天殿,先於華蓋殿行禮。 奏事畢,五品以下詣丹墀,北向立,五品以上及翰林院、給事中、御史于中左、中右門候鳴鞭,詣殿內序立,朝退出。 凡百官于禦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畢復坐。 後皇帝行丹墀,常北面,不南向,左右周旋不背北。 皇帝升奉天門及丹陛,隨從官不得徑由中道並王道。 二十四年,定侍班官:東則六部都察院堂上官、十三道掌印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應天府、翰林院、春坊、光祿寺、欽天監、尚寶司、太醫院、五軍斷事及京縣官,西則五軍都督、錦衣衛指揮、各衛掌印指揮、給事中、中書舍人。 又令禮部置百官朝牌,大書品級,列丹墀左右木柵上,依序立。 二十六年,令凡入殿必履鞋。 永樂初,令內閣官侍朝立金台東,錦衣衛在西,後移禦道,東西對立。 四年諭六部及近侍官曰:「早朝多四方所奏事。 午後事簡,君臣之間得從容陳論。 自今有事當商榷者,皆于晚朝。 」四年,諭行在禮部曰:「北京冬氣嚴凝,群臣早朝奏事,立久不勝。 今後朝畢,于右順門內便殿奏事。 」 景泰初,定午朝儀。 凡午朝,禦左順門,設寶案。 執事奏事官候于左掖門外。 駕出,以次入。 內閣、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案西序立;侍班御史二,序班二,將軍四,案南面北立;鳴贊一,案東,西向立;錦衣衛、鴻臚寺東向立;管將軍官、侍衛官立於將軍西。 府部奏事畢,撤案,各官退。 有密事,赴禦前奏。 嘉靖九年,令常朝官禮畢,內閣官由東陛、錦衣衛官由西陛升,立於寶座東西。 有欽差官及外國人領敕,坊局官一人奉敕立內閣後,稍上,候領敕官辭,奉敕官承旨由左陛下,循禦道授之。 隆慶六年,詔以三六九日視朝。 萬曆三年,令常朝日記注起居官四人,列于東班給事中上,稍前,以便觀聽。 午朝,則列于禦座西,稍南。 凡入朝次第,洪武二十四年,令朝參將軍先入,近侍次之,公、侯、駙馬、伯又次之,五府、六部又次之,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又次之。 成化十四年令進士照辦事衙門次第,立見任官後。 ○皇太子親王朝儀 前史多不載。 明洪武元年十月定製,凡正旦等大朝,皇帝禦奉天殿,先設皇太子、親王次於文樓,設拜位並拜褥于丹陛上正中。 皇帝升座,殿前執事班起居訖。 引進引皇太子及親王由奉天東門入,百官齊入。 樂作,皇太子、親王升自東階,至丹陛拜位,樂止。 贊四拜,樂作,興,樂止。 引進導由殿東門入,樂作。 內贊引至禦座前位,樂止。 唱跪,皇太子跪稱賀云:「長子某,茲遇履端之節」,冬至則雲「履長」,「謹率諸弟某等,欽詣父皇陛下稱賀」。 傳制如前,贊俯伏,興。 皇太子、諸王由東門出,樂作。 引進引復丹陛位,樂止。 贊四拜,樂作,興,樂止。 降自東階,樂作。 至文樓,樂止。 百官隨入賀。 其朝皇后則于坤寧宮,略如朝皇帝儀。 第18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上》
第1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