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自太祖追尊僖、順、翼、宣四祖,每遇禘,則以昭穆相對,而虛東向之位,神宗奉僖祖為太廟始祖,至徽宗時增太廟為十室,而不祧者五宗。 崇寧中,取王肅說,謂二祧在七世之外,乃建九廟。 高宗南渡,祀九世。 至于寧宗,始別建四祖殿,而正太祖東向之位。 元世祖建宗廟于燕京,以太祖居中,為不遷之祖。 至泰定中,為七世十室。 今請追尊高曾祖考四代,各為一廟。 於是上皇高祖考謚曰玄皇帝,廟號德祖,皇高祖妣曰裕玄皇后。 皇曾祖考謚曰恆皇帝,廟號懿祖,皇曾祖妣曰恆皇后。 皇祖考謚曰裕皇帝,廟號熙祖,皇祖妣曰裕皇后。 皇考謚曰淳皇帝,廟號仁祖,皇妣陳氏曰淳皇后。 詔制太廟祭器。 太祖曰:「禮順人情,可以義起。 所貴斟酌得宜,隨時損益。 近世泥古,好用古籩豆之屬,以祭其先。 生既不用,死而用之,甚無謂也。 孔子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其制宗廟器用服禦,皆如事生之儀。 」於是造銀器,以金涂之。 酒壺盂盞皆八,硃漆盤碗二百四十,及楎椸枕簟篋笥幃幔浴室皆具。 後又詔器皿以金涂銀者,俱易以金。 二年,詔太廟祝文止稱孝子皇帝,不稱臣。 凡遣皇太子行禮,止稱命長子某,勿稱皇太子。 後稱孝玄孫皇帝,又改稱孝曾孫嗣皇帝。 初,太廟每室用幣一。 二年,從禮部議,用二白繒。 又從尚書崔亮奏,作圭瓚。 八年,改建太廟。 前正殿,後寢殿。 殿翼皆有兩廡。 寢殿九間,間一室,奉藏神主,為同堂異室之制。 九年十月,新太廟成。 中室奉德祖,東一室奉懿祖,西一室奉熙祖,東二室奉仁祖,皆南向。 十五年,以孝慈皇后神主祔享太廟,其後皇后祔廟仿此。 建文即位,奉太祖主祔廟。 正殿神座次熙祖。 東向。 寢殿神主居西二室,南向。 成祖遷都,建廟如南京制。 宣德元年七月,禮部進太宗神主祔廟儀:先期一日,遣官詣太廟行祭告禮。 午後,于幾筵殿行大祥祭。 翼日昧爽,設酒果于幾筵殿,設禦輦二、冊寶亭四于殿前丹陛上。 皇帝服淺淡服,行祭告禮畢,司禮監官跪請神主升輦,詣太廟奉安。 內使二員捧神主,內使四員捧冊寶,由殿中門出,安奉於禦輦、冊寶亭。 皇帝隨行至思善門,易祭服,升輅。 至午門外,儀衛傘扇前導,至廟街門內,皇帝降輅。 監官導詣禦輦前奏,跪請神主奉安太廟,俯伏,興。 內使捧神主冊寶,皇帝從,由中門入,至寢廟東第三室,南向奉安。 皇帝叩頭,畢,祭祀如時祭儀。 文武官具祭服行禮。 其正殿神座,居仁祖之次,西向。 二年五月,仁宗神主祔廟,如前儀。 寢殿,西第三室,南向。 正殿,居高祖之次,東向。 其後大行祔廟仿此。 正統七年十二月,奉昭皇后神主祔廟,神主詣列祖神位前謁廟。 禮畢,太常寺官唱賜座,內侍捧衣冠,與仁宗同神位。 唱請宣宗皇帝朝見,內侍捧宣宗衣冠置褥位上,行四拜禮訖,安奉於座上。 孝宗即位,憲宗將升祔。 時九廟已備,議者咸謂德、懿、熙、仁四廟,宜以次奉祧。 禮臣謂:「國家自德祖以上,莫推世次,則德祖視周后稷,不可祧。 憲宗升祔,當祧懿祖。 宜于太廟寢殿後,別建祧殿,如古夾室之制。 歲暮則奉祧主合享,如古祫祭之禮。 」吏部侍郎楊守陳言:「《禮》,天子七廟,祖功而宗德。 德祖可比商報乙、周亞圉,非契、稷比。 議者習見宋儒嘗取王安石說,遂使七廟既有始祖,又有太祖。 太祖既配天,又不得正位南向,非禮之正。 今請並祧德、懿、熙三祖,自仁祖下為七廟,異時祧盡,則太祖擬契、稷,而祧主藏於後寢,祫禮行于前殿。 時享尊太祖,祫祭尊德祖,則功德並崇,恩義亦備。 」帝從禮官議,建祧廟于寢殿後,遣官祭告宗廟。 帝具素服告憲宗幾筵,祭畢,奉遷懿祖神主衣冠于後殿,床幔、禦座、儀物則貯于神庫。 其後奉祧仿此。 嘉靖九年春,世宗行特享禮。 令于殿內設帷幄如九廟,列聖皆南向,各奠獻,讀祝三,余如舊。 十年正月,帝以廟祀更定,告于太廟、世廟並祧廟三主。 遷德祖神主于祧廟,奉安太祖神主于寢殿正中,遂以序進遷七宗神位。 丁酉,帝詣太廟行特享禮。 九月,諭大學士李時等,以「宗廟之制,父子兄弟同處一堂,于禮非宜。 太宗以下宜皆立專廟,南向。 」尚書夏言奏:「太廟兩傍,隙地無幾,宗廟重事,始謀宜慎。 」未報。 中允廖道南言:「太宗以下宜各建特廟于兩廡之地。 有都宮以統廟,不必各為門垣。 有夾室以藏主,不必更為寢廟。 第使列聖各得全其尊,皇上躬行禮于太祖之廟,余遣親臣代獻,如古諸侯助祭之禮。 」帝悅,命會議。 言等言:「太廟地勢有限,恐不能容,若小其規模,又不合古禮。 且使各廟既成,陛下遍歷群廟,非獨筋力不逮,而日力亦有不給,古者宗伯代後獻之文,謂在一廟中,而代後之亞獻。 未聞以人臣而代主一廟之祭者也。 且古諸侯多同姓之臣,今陪祀執事者,可擬古諸侯之助祭者乎?先臣丘浚謂宜間日祭一廟,歷十四日而遍。 此蓋無所處,而強為之說耳。 若以九廟一堂,嫌于混同。 請以木為黃屋,如廟廷之制,依廟數設之,又設帷幄于其中,庶得以展專奠之敬矣。 」議上,不報。 十三年,南京太廟災。 禮部尚書湛若水請權將南京太廟香火併于南京奉先殿,重建太廟,補造列聖神主。 帝召尚書言與群臣集議。 言會大學士張孚敬等言:「國有二廟,自漢惠始。 神有二主,自齊桓始。 周之三都廟,乃遷國立廟,去國載主,非二廟二主也。 子孫之身乃祖宗所依,聖子神孫既親奉祀事于此,則祖宗神靈自當陟降于此。 今日正當專定廟議,一以此地為根本。 南京原有奉先殿,其朝夕香火,當合併供奉如常。 太廟遺址當仿古壇墠遺意,高築牆垣,謹司啟閉,以致尊嚴之意。 」從之。 時帝欲改建九廟。 夏言因言:「京師宗廟,將復古制,而南京太廟遽災,殆皇天列祖佑啟默相,不可不靈承者。 」帝悅,詔春和興工。 諸臣議于太廟南,左為三昭廟,與文祖世室而四,右為三穆廟。 群廟各深十六丈有奇,而世室殿寢稍崇,縱橫深廣,與群廟等。 列廟總門與太廟戟門相併,列廟後垣與太廟祧廟後牆相併。 具圖進。 帝以世室尚當隆異,令再議。 言等請增拓世室前殿,視群廟崇四尺有奇,深廣半之;寢殿視群廟崇二尺有奇,深廣如之。 報可。 十四年正月,諭閣臣:「今擬建文祖廟為世室,則皇考世廟字當避。 」張孚敬言:「世廟著《明倫大典》,頒詔四方,不可改。 文世室宜稱太宗廟。 其餘群廟不用宗字,用本廟號,他日遞遷,更牌額可也。 」從之。 二月,盡撤故廟改建之。 諸廟各為都宮,廟各有殿有寢。 太祖廟寢後有祧廟,奉祧主藏焉。 太廟門殿皆南向,群廟門東西向,內門殿寢皆南向。 十五年十二月,新廟成,更創皇考廟曰睿宗獻皇帝廟。 帝乃奉安德、懿、熙、仁四祖神主于祧廟,太祖神主于太廟,百官陪祭如儀。 翌日,奉安太宗以下神主,列于群廟,命九卿正官及武爵重臣,俱詣太宗廟陪祭。 文三品以上,武四品以上,分詣群廟行禮。 又擇日親捧太祖神主,文武大臣捧七宗神主,奉安於景神殿。 第18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上》
第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