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安府元龍州,屬廣元路。 明玉珍置龍州宣慰司。 洪武六年十二月復置龍州。 十四年正月改松潘等處安撫司。 二十年正月仍改為龍州。 二十二年九月改龍州軍民千戶所。 二十八年十月升龍州軍民指揮使司,後復曰龍州。 宣德七年改龍州宣撫司,直隷布政司。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改曰龍安府。 領縣三。 南距布政司四百八十里。 平武倚。 本名寧武,萬曆十八年四月置,後更名。 州舊治在江油縣界之雍村。 洪武六年徙於青州所。 二十二年又徙於盤龍壩箭樓山之麓,即今治也。 東南有馬盤山,又有石門山。 東有涪江,有青川溪,下流合白水,入嘉陵江。 西北有胡空關,又有黃陽關。 東有鐵蛇關,西有大魚關,羊昌關、和平關,俱永樂中置。 又東有棧閣,道出陝西文縣。 又西有永濟橋,鐵索為之,達松潘衛。 又東有青川守禦千戶所,洪武四年十月以舊青川縣置,屬四川都司。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來屬。 所東有白水江。 東北有明月關巡檢司。 南有杲陽關。 北有北雄關,接陝西文縣界。 又有控夷關,萬曆中置。 江油府東南。 元省。 明玉珍復置。 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梓潼縣。 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劍州。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來屬。 西有大匡山,與彰明縣界。 東北有竇圌山。 北有涪水,水上有涪水關。 石泉府西南。 元屬安州。 洪武中,州廢,改屬成都府。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來屬。 北有三面山,龍安水出焉。 又東有湔水,東至江陽入江,有馬坪口巡檢司。 北有松嶺關。 西有石板關。 東有奠邊關。 東北有大方關。 西北有上雄關。 馬湖府元馬湖路,屬敘南宣撫司。 洪武四年十二月為府。 領縣一,長官司四。 東北距布政司千一百里。 屏山倚。 本泥溪長官司,洪武四年十二月置。 萬曆十七年三月改縣。 西有雷番山。 南有馬湖江,其上源自黎州西徼外流入界,至此合金沙江,經府城東入宜賓縣界。 中有結髮灘、鐵鎖灘、鷄肝石灘,俱在府西。 又有馬湖,湖在山頂,亦曰龍湖。 東有悔泥溪巡檢司。 又東有龍關。 西有鳳關。 又北有新鄉鎮,萬曆十七年三月建城,置戍焉。 平夷長官司府西。 洪武四年十二月置。 舊治在司東。 萬曆中,移於今治。 南有馬湖江,又南有大汶溪,東有小汶溪,俱流合焉。 蠻夷長官司府西少南。 洪武四年十二月置。 南濱馬湖江,西有什葛溪,東有大鹿溪,俱流合焉。 南有戎寧巡檢司。 沐川長官司府西少北。 元置。 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為州,尋復。 北有沐川,下流入大江。 東有芭蕉溪,下流入馬湖江。 雷坡長官司府西南。 洪武四年十二月置。 二十六年省。 鎮雄府元芒部路,屬雲南行省。 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 十六年正月改屬四川布政司。 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 嘉靖五年四月改府名。 萬曆三十七年五月罷稱軍民府。 北有樂安山,與敘州府界。 又西有白水,亦曰八匡河,源出烏撒界,流經此,境內諸川俱流入焉,下流至敘州府入大江。 又南有苴鬥河,下流入烏撒之七星關河。 又北有鹼泉二,俱產鹽。 有益良州、強州,元俱屬芒部路,洪武十七年後廢。 又有阿頭、易溪、易娘三蠻部,元屬烏撒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芒部府。 十七年又改阿頭部為阿都府,屬四川布政司。 後俱廢。 南有阿赫關,與烏撒界。 領長官司五。 北距布政司千五百八十里。 白水江肸酬長官司正德十六年十一月置。 懷德長官司府西。 本卻佐寨。 威信長官司府南。 本母響寨。 歸化長官司府西南。 本夷良寨。 安靜長官司府西北。 本落角寨。 四司,俱嘉靖五年四月改置。 烏蒙軍民府元烏蒙路,後至元元年九月屬四川行省。 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屬雲南布政司。 十六年正月改屬四川布政司。 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 西有涼山。 北有界堆山,與敘州府界。 西南有金沙江,下流合於馬湖江。 南有索橋,金沙江渡處。 北有羅佐關。 有歸化州,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屬府,尋廢。 東北距布政司千三百里。 烏撒軍民府元烏撒路,後至元元年九月屬四川行省。 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屬雲南布政司。 十六年正月改屬四川布政司。 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 西有盤江,出府西亂山中,經府南為可渡河,入貴州畢節衛界。 有可渡河巡檢司。 又西有趙班巡檢司。 又有阿赫關、鄔撒二巡檢司。 東南有七星關。 東有老鴉關,又有善欲關,皆與貴州畢節衛界。 又南有倘唐驛,路出雲南沾益州。 東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 東川軍民府元東川路,屬雲南行省。 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 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改屬四川布政司。 二十一年六月廢。 二十六年五月復置。 西南有馬鞍山,府舊治在焉。 尋移治萬額山之南。 又西南有絳雲弄山,接雲南祿勸州界,下臨金沙江。 又東南有牛欄江,自雲南尋甸府流入,至府北合金沙江。 有藤索橋,在東北牛欄江上。 東北距布政司千四百里。 潼川州元潼川府,直隷四川行省。 洪武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郪縣省入,直隷布政司。 北有涪江,南有中江流合焉。 又西南有郪江,有鹽井。 西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領縣七: 射洪州南。 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鹽亭縣。 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東有涪江。 又東南有射江,亦曰瀰江,亦曰梓潼水,自鹽亭縣流入,經縣東南之獨坐山,合於涪江。 又東南有瀋水,亦入涪江。 有鹽井。 中江州西。 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 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西南有可蒙山、銅官山,南有賴應山、私熔山,俱產銅。 東南有中江,南有郪江,有鹽井。 鹽亭州東少北。 北有紫金山。 南有梓潼水。 東有鹽亭水,自劍州南境流入,亦謂之瀰江。 城東有鹽井。 遂寧州東南。 元遂寧州。 明玉珍省州治小溪縣入焉。 洪武九年四月降州為縣。 東有銅盤山,又有涪江,北有郪江流入焉,謂之郪口。 西有倒流溪,有鹽井。 蓬溪州東南。 元屬遂寧州。 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遂寧縣。 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徙治故城之西南。 西有明月山,下為明月池。 又有伏龍山,下有火井。 北有蓬溪,下流合於涪江,有鹽井。 安岳州南。 洪武四年於縣置普州。 九年,州廢。 西有岳陽溪,下流合於涪江,有鹽井。 樂至州南少西。 成化元年七月置,屬州。 正德九年改屬簡州。 嘉靖元年四月還屬。 有鹽井。 眉州元屬嘉定府路。 洪武九年四月降為縣,仍屬嘉定州。 十三年十一月復為州,直隷布政司。 東有蟆頤山,西面臨江,下為蟆頤津。 南有峨眉山。 東有玻璃江,即大江也。 南有思濛江,西南有金流江,一名難江,下流俱入大江。 東南有魚耶鎮巡檢司。 北距布政司百八十里。 領縣三: 彭山州北。 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郿縣。 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東有彭亡山,亦曰平無山,俗呼為平模山。 北有天社山。 南有打鼻山。 東北濱大江,內江自雙流縣流入焉,即牧馬川也,合流而南,亦曰武陽江,江中有鼓樓灘。 又有赤水,亦自東北流入大江。 丹棱州西。 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屬嘉定府。 十年五月省入郿縣。 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 東南有青衣水,源出盧山縣,流經此,下流至嘉定州入大江。 青神州南。 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嘉定州。 十三年十一月復還屬。 西有熊耳山,青衣水經其下。 又東有大江。 東南有松柏灘。 東有犁頭灣巡檢司。 第13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上》
第1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