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府西,少南。 元林州,後廢。 洪武元年九月復置。 二年四月降為縣。 西北有隆慮山,亦曰林慮,洹水出焉。 又西南有天平山。 西有太行山。 又北有濁漳水,自山西平順縣流入。 磁州元治滏陽縣,屬廣平路,後州縣俱廢。 洪武元年十一月復置州,屬廣平府。 二年四月來屬。 西北有神麇山,滏水出焉。 又南有清漳水。 北有車騎關巡檢司。 南距府七十里。 領縣二: 武安州西北。 元末廢。 洪武元年十一月復置。 東南有滏山,滏水出焉。 西南有磁山,產磁石。 東北有洺河,流入北直邯鄲縣界。 又西有固鎮巡檢司。 涉州西少北。 元屬真定路,後廢。 洪武元年十一月復置,屬真定府。 二年四月來屬。 南有涉水,即清漳水也,自山西黎城縣流入。 又東北有偏店巡檢司,後移於縣西南之吾而峪口。 汝州元屬南陽府。 洪武初,以州治梁縣省入。 成化十二年九月直隷布政司。 東南有霍山。 又有魚齒山,涉水出於此,入葉縣界。 又西南有鳴皋山。 又有空峒山。 南有汝水。 西有廣成澤。 領縣四。 東北距布政司四百九十里。 魯山州西南。 東有魯山。 西有堯山,水所出,西南有波水流入焉。 又西北有歇馬嶺關巡檢司。 郟州東少南。 東南有汝水,西有扈澗水流入焉。 寶豐州東南。 成化十一年四月析汝州地置。 南有汝水,又有水。 伊陽州西少南。 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汝州之伊闕故縣置,析嵩及魯山二縣地益之。 西有伊陽山。 又有堯山,即天息山也,上有分水嶺,水出焉,俗又名沙水。 又南有汝水。 西有伊水。 西南有上店鎮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於常界嶺。 又有普浗關巡檢司,廢。 陝西《禹貢》雍、梁二州之域。 元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治奉元路。 又置甘肅等處行中書省。 治甘州路。 洪武二年四月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 治西安府。 三年十二月置西安都衛。 與行中書省同治。 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陝西都指揮使司。 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 領府八,屬州二十一,縣九十有五。 為裡三千五百九十七。 東至華陰,與河南、山西界。 南至紫陽,與湖廣、四川界。 北至河套,西至肅州。 外為邊地。 距南京二千四百三十里,京師二千六百五十里。 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二十九萬四千五百二十六,口二百三十一萬六千五百六十九。 弘治四年,戶三十萬六千六百四十四,口三百九十一萬二千三百七十。 萬曆六年,戶三十九萬四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五十萬二千六十七。 西安府元奉元路,屬陝西行省。 洪武二年三月改為西安府。 領州六,縣三十一: 長安倚。 治西偏。 洪武三年四月建秦王府。 北有龍首山。 南有終南山。 西南有太一山,又有子午谷,谷中有關。 北有渭水,源出鳥鼠山,流經縣界,至華陰入黃河。 又西有灃水。 又西北有鎬水,合滮水,又南有潏水,亦曰氵穴水,合澇水,俱北流入渭。 咸寧倚。 治東偏。 渭水在南。 東有滻水,合霸水流入渭。 咸陽府西北。 舊治在渭河北,洪武二年徙於渭南。 東北有涇水,東入渭。 東南有灃水,北入渭。 涇陽府北。 西北有甘泉山。 南有涇水,源自開頭山,流經縣界,至高陵縣入謂。 又北有冶谷水,合清谷水,下流入謂。 興平府西少北。 南有渭水。 臨潼府東少北。 東南有驪山,有溫泉。 北有渭水。 西有潼水,又東有戲水,俱北入渭。 又東有泠水,一曰零水,至零口鎮亦入渭。 又南有煮鹽驛,舊產鹽。 渭南府東。 元屬華州。 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 北有渭水。 藍田府東南。 南有七盤山,旁有糹爭坡,謂之七盤十二糹爭,藍關之險道。 又有嶢山。 東南有藍田山,有關。 西有霸水,西北有長水,亦曰荊溪,又南有輞谷水,亦曰輞川,俱注於霸水。 鄠府西南。 南有牛首山,澇水出焉。 北有渭水。 西南有甘泉,西有氵美陂,俱流合澇水,注於渭。 又灃水在南,合高觀谷、太平谷諸水,入長安縣界。 盩厔府西南。 西南有駱谷,谷長四百二十里,谷口有關。 谷中有十八盤、又有柴家關二巡檢司。 北有渭水。 南有龍水,西南有黑水流入焉。 又東有駱谷水,東南有芒水,並北入謂。 高陵府東北。 西南有渭水,涇水自西北流合焉。 富平府東北。 元屬耀州。 萬曆三十六年改屬府。 西南有荊山。 西北有漆沮水,舊經白水縣南入洛,自鄭渠堙廢,不復東入洛矣。 東北有美原巡檢司,尋廢。 三原府北少東。 元屬耀州。 弘治三年十一月改屬府。 西北有堯門山。 東北有漆沮水。 西有清水,下流注於渭。 醴泉府西北。 元屬乾州。 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 西北有九峻山,又有武將山。 東有涇水,又有甘谷水,流合焉。 華州南有少華山。 北有渭水,與同州界。 西有赤水,分大小二流,又有石橋水,俱北注渭。 西距府二百里。 領縣二: 華陰州東。 南有華山,亦曰太華,即西嶽也。 東有牛心谷。 西南有車箱谷。 東北有大河,自朝邑縣流入,至渭口,與渭水合,所謂渭汭也。 南有敷水,北入渭。 東北有潼水,入於大河。 東有潼關。 洪武七年置潼關守禦千戶所。 九年十一月升為衛,屬河南都司。 永樂六年直隷中軍都督府。 蒲城州西北。 東有洛水。 又西有西鹵池,南有東鹵池,舊產鹽。 商州洪武七年五月降為縣。 成化十三年三月仍為州。 東南有商雒山。 西有熊耳山,伊水所出。 南有丹崖山,舊產銅。 又有塚嶺山,洛水所出,下流至河南汜水縣入大河。 又南有丹水,流入河南內鄉縣界。 東有武關、西有秦嶺二巡檢司。 又東有龍駒寨。 西北距府二百二十里。 領縣四: 商南州東少南。 成化十三年三月以商縣之層峰驛置,尋徙治於沭河西。 西南有兩河,即丹水也,東有沭河,南有挾川,俱入焉。 東有富水堡巡檢司。 雒南州北少東。 元曰雒南,屬商州。 洪武七年五月改屬華州。 成化十三年三月復來屬。 天啟初,改洛為雒。 東北有魚難山,魚難水出焉,西北有玄扈山,玄扈水出焉,俱北入於洛。 東南有三要、東北有石家坡二巡檢司。 山陽州南少東。 本商縣之豐陽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為縣,而移巡檢司於縣東南之漫川裡,仍故名。 東南有天柱山。 西南有甲河,流入湖廣上津縣界,注於漢水。 又東有竹林關巡檢司。 鎮安州西南。 景泰三年以咸寧縣野豬坪置,屬府。 天順七年二月遷治謝家灣。 成化十三年三月改屬州。 西有泎水,合縣南洵水入洵陽縣界,注於漢江。 北有舊縣、西有五郎壩二巡檢司。 同州北有商原。 南有渭水。 西南有沮水,一名洛水。 西南距府二百六十里。 領縣五: 朝邑州東。 東有大河。 南有渭水。 又有洛水,舊自縣南經華陰縣西北葫蘆灘入謂;成化中,自縣南趙渡鎮徑入於河,不復入渭。 東北有臨晉關,一名大慶關,即浦津關也,舊屬浦州,洪武九年八月來屬。 有浦津關巡檢司。 郃陽州東北。 東有黃河。 韓城州東北。 西有梁山,一名呂梁山,濱大河。 東北有龍門山,夾河對峙。 澄城州北,西有洛水。 白水州西北。 南有故城。 洪武初,徙於今治。 西有洛水,白水流入焉。 西北有馬蓮灘巡檢司。 耀州東有沮水,西有漆水流入焉。 又有清水,流入三原縣界。 南距府百八十里。 領縣一: 同官州東北。 北有神水峽,峽內有金鎖關巡檢司。 又西北有北高山,漆水出焉,東南流與同官川水合。 又東有沮水,南有安公谷水,其下流合於沮水。 第12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上》
第1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