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領主感情最壞的國王,對於市民,敕賜往往最為寬大。 例如英格蘭國王約翰,對市民最為寬容。 法蘭西腓力普一世,全然失去統率領主的權力。 至其末年,據神父丹尼爾說,其子路易,即後來稱為肥路易的,與國內各主教,籌商最適當的方法,以取締領主暴行。 主教們的意見,可歸納為兩種提議。 一,在國王領土內,各大城市都設市長和市議會,以創設新的管轄體系。 二,使城市居民,組織新的民軍,聽市長調遣,在必要時,出發援助國王。 據法蘭西各考古學家說,法蘭西市長制度和市議會制度,就是這時創立的,德意志大部分自由市也是在式微的蘇阿比亞王統治下,才得到這種種特權;有名的漢薩同盟,也是在這時才開始露頭角。 都市民軍的力量,此時既不下於鄉村民軍,一旦有事,又容易集合,所以與當地領主爭議時,他們常占優勢。 意大利、瑞士等地,各個都市或由於離首府所在地很遠,或由於本身的天然力量,或由於其他原故,君主對它們已全無權力,它們大都逐漸成為獨立的民主社會,並征服當地貴族,迫令其拆毀鄉間城堡,而以和平居民資格居住在都市內。 伯爾尼民主國及瑞士其他若幹都市的簡史,類皆如此。 除威尼斯外,十二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意大利屢起屢滅的無數大民主國的歷史亦複如此。 英法二國王權雖有時甚為式微,但從未全部消滅。 都市因此沒有完全獨立的機會。 但因市民勢力日張,除上遊的市稅以外,國王一切賦稅,須得市民同意,才征收得到。 國王有急需,就通詔全國各市,使派遣代表,出席國會。 這些代表可與牧師和貴族一起議決,給與國王特別經濟援助。 由於市民代表,大都袒護國王,國王有時利用他們從抵抗議會內大領主的權力。 這就是市民代表出席歐洲各大君主國的國會的由來。 第2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富論》
第2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