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曾墾殖、土地極易購得的我們北美殖民地,為銷售於遠方而興辦的制造業,在任何市鎮都還不曾有過。 在北美洲,當工匠獲得的資本,超過他所經營的、以供給鄰近鄉村為職志的事業所需要的數額時,他不會想辦一家工廠來作銷售遠方的生意。 他一般寧願用多餘的資財,來購買或改良未開墾的土地,由技工一變而為農業家。 當地付給技工的高昂工資,對於技工所提供的舒暢生活,都不足以誘使他為他人工作,他總情願為自己工作。 他覺得,技工是顧客的仆役,仰給生活於顧客;至於耕作自己的土地,從自己家庭的勞力取得衣食之資的農業家,則是真正的主人翁,獨立於世界。 反之,在土地全已開墾或不易購得的國家,技工所獲資本,如果已經不能全數投在鄰近地區隨時需要的事業上,其有餘部分,就會用來擴張營業,准備銷售遠方。 鍛工將建立鐵廠,織工將建立麻織廠毛織廠。 隨著時間的推進,這各種制造業,將慢慢地進行精密的分工,用各種方法加以改進。 這是大家容易想得到的,用不著細選。 在利潤相等或幾乎相等的條件下,人們選擇投資途徑時,在制造業與國外貿易業兩者中,自寧願選擇制造業,其原因正如在農業與制造業中,寧願選擇農業一樣。 與制造商的資本比較,地主或農業家的資本更為穩當。 同樣地,與國外貿易的資本比較,制造商的資本更為穩當,因為隨時都在自己監察之下。 誠然,隨便什麼時代,隨便什麼社會,剩餘原生產物及制造品,或者說,國內無人需要的原生產物及制造品,都必須送往外國,以交換國內需要的其他物品。 但輸運剩餘產物到外國去的資本,為本國所有,成為外國所有,卻是無關重要的。 如果本國的資本,不夠我們同時耕作一切土地,並完完全全地制造一切原生產物,那末,由外國資本來輸運本國剩餘原生產物到外國去,亦對本國有很大的利益。 因為,賴有這種資本,本國的資本,便可全部投在更有利的用途上。 中國、印度、古埃及的富裕,充分證明了一種事實,即是,縱使本國輸出業,有大部分為外國人經營,這國國民的富裕,仍可達到極高的程度。 北美殖民地、西印度殖民地,設若除了本地所有的資本,即波有外國資本替它們輸出剩餘產物,它們的進步,會慢得多吧。 第26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富論》
第2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