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繁榮的過程,似乎從來未曾延續這樣的久,使得任何一個大的國家,可以而獲得了足夠的資本來兼營這三種事業,除非我們認為關於中國、古埃及、古印度的富裕和農業情況的那些奇異記載,是可以置信的。 然而,就連一切記載所推為世界上最富的這三個國家,也只主要擅長農工業。 他們的國外貿易,並不繁盛。 古埃及人對於海洋,有一種迷信的畏懼心;印度人亦常有這種迷信;至於中國的對外通商,向來就不發達。 這三個國家的剩餘生產物,似乎大部分都是由外國人運到外國去,換回它們所需要的其他東西,那常常是金銀。 這樣,同一資本在國內所推動的勞動量有多有寡,所增加的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價值有大有小,要看它投在農業上、工業上、批發商業上的比例的不同而不同。 而且,同是批發商業,投資結果,亦將因所營批發商業的種類不同而極不相同。 一切批發貿易,或一切大批買進來以便大批再賣出去的貿易,可分作三類,即國內貿易,消費品的國外貿易和運送貿易。 國內貿易是從國內這個地方買國產貨物進來,再在國內另一個地方把它賣出去,那包括內陸貿易和沿海貿易。 消費品的國外貿易是購買外國貨物,供本國消費。 販運貿易,是從事各外國間的貿易,即以甲國的剩餘產物運往乙國。 投資在國內貿易上,購買國內甲地產物運往乙地售賣,往返一次,一般可以償還兩個都是投在本國農業或工業上的資本,使本國的農業制造業不致中斷。 運用資本,從商人店里,把一定價值的商品運出去,結果,大都至少可只換還一個等價值的別種商品。 所以,假若交換的兩方,全是本國產業的產物,結果當然可以償還本國兩個用來維持生產性勞動的資本,使能繼續用來維持生產性勞動。 比如,把蘇格蘭制造品運到倫敦,再把英格蘭穀物或制造品運到愛丁堡來的資本,往返一次,無疑可以換還兩個投在英國制造業或農業上的資本。 國內消費的外國貨物如果是用本國產業的產物來購買,那末,每往返一次,投在這種貿易上的資本,也能換還兩個不同的資本,不過其中只有一個是用來維持本國產業的。 例如,把英國貨物運至葡萄牙,再把葡萄牙貨物運至英國的資本,往返一次,只補還一個英國資本。 另一個卻是葡萄牙的。 所以,即使此種貿易能象國內貿易同樣快地賺回本利,投在此種貿易上的資本,比較起來,亦只能鼓勵半數的本國產業,鼓勵半數的本國生產性勞動。 第2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富論》
第2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