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英格蘭的毛織物制造業,雖很繁盛,但羊毛價格,自愛德華三世以來,卻大大跌落。 據許多可靠的記錄,在愛德華三世朝代(十四世紀中葉或1339年左右),英格蘭羊毛-托德(即二十八磅)的普通合理價格,不下於當時貨幣十先令。 當時貨幣十先令,含有陶衡銀六盎斯,以每盎斯合二十便士計算,約當今幣三十先令。 現在英國最優良羊毛的良好價格,卻不過每托德二十一先令。 這樣,愛德華三世時代羊毛的貨幣價格,對於現在羊毛貨幣價格的比例,為十對七。 至其真實價格,則前者之優越尤大。 按每誇特麥價六先令八便士計算,昔時十先令可購小麥十二蒲式耳。 按每誇特麥價二十八先令計算,現在二十一先令只能購得小麥六蒲式耳。 因此,往時羊毛真實價格,對於現在羊毛真實價格的比例,當為十二對六,即二對一。 這就是說,當時羊毛一托德所購得的食品量,二倍於現在羊毛一托德所可購得的食品量。 設使這兩時代的勞動真實報酬相等,則昔時羊毛一托德所可購得的勞動量,亦二倍於今日。 羊毛真實價格及名義價格的跌落,決不是自然的結果,而是暴力和人為的結果。 第一,是絕對禁止英格蘭羊毛輸出的結果;第二,是准許西班牙羊毛免稅輸入的結果;第三,是只許愛爾蘭羊毛輸往英格蘭,而不得行銷他國的結果。 由於有這些規定,英格蘭羊毛市場,就限於國內,而不能隨社會進步,有什麼擴張了。 在英格蘭市場上,其他若幹國的羊毛得與本國內地羊毛競爭,愛爾蘭羊毛則被迫與英格蘭羊毛競爭。 加之,由於愛爾蘭毛織物制造業,遭受不公平不正當的阻礙,愛爾蘭人在自己境內只能利用一小部分自產羊毛,因此,不得不把其大部分輸往英格蘭,即容許他們出售羊毛的唯一市場。 第17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富論》
第1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