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戊寅,陝西行省破夏人于大北岔,是日捷至。 丁亥,民苑汝濟上書陳利害,上以示宰臣曰:「卑賤小人,猶能盡言如此,有可採者即行之。 」己丑,賊宋子玉餘黨家屬悉放歸農。 尚書右丞蒲察移剌都棄官擅赴京師,降知河南府事,行樞密院兼行六部事。 壬辰,延州原武縣雨雹傷稼,詔官貸民種改蒔。 癸巳,宋人攻潁州,焚掠而去。 戊戌,行樞密院兵敗宋人于泥河灣,又敗之樊城縣。 山東行元帥府事蒙古綱擅械轉運使李秉鈞,法當決,秉鈞返詈綱,應論贖,詔兩釋之。 宋人取漣水縣。 癸卯,蘭州水軍千戶李平等苦提控蒲察燕京貪暴,殺之。 構夏人以叛,脅其徒張扆俱行,扆以計盡獲之。 陝西行省便宜遷扆官四階,授同知蘭州事,賞士卒有差,以其事上聞。 甲辰,大元兵下沔城縣,軍官任福死之。 丙午,定河北求仕官渡河之法,曾經總兵者白樞密院,余驗據聽渡。 行樞密院事烏古論慶壽南伐還,奏不以實,詔鞫之。 六月己酉,苗道潤表歸國人李琛復以眾叛,琛亦表道潤異謀,詔山東行省察之。 修潼關,遣中使持詔及署藥勞夫匠。 權參知政事張行信進參知政事。 庚戌,詔捕治遼東受偽署官家屬,得按察使高禮妻子,皆戮之。 壬子,制鄜、坊、丹州四品以下州縣官視環、慶例,以二十月終更。 甲寅,招撫使惟宏言彰德府守臣擅徙民山砦避兵,上曰:「難保之城,守之何益,徒傷吾民耳。 勿治。 」乙卯,顯宗忌日,謁奠于啟慶宮。 丙辰,詔樞密院遣經歷官分諭行院,嚴兵利器以守衝要,仍禁飲宴,違以軍律論。 宋人合土寇攻東海境。 戊午,以宋遣兵數犯境,及歲幣不至,詔諭沿邊罪宋。 己未,詔凡上書人其言已採用者,上其姓名。 辛酉,以進士硃蓋、草澤人李維岩論議可取,詔給八貫石俸。 乙丑,設潼關使、副,及三門、集津提舉官。 尚書左丞相兼都元帥仆散端薨,輟朝。 置南京流泉務。 遼東行省遣使來上正月中敗契丹之捷。 秋七月丙子朔,日有食之。 辛巳,宋人圍泗州。 壬午,圍靈璧縣。 癸未,庾州振威軍萬戶馬寬逐其刺史李策,據城叛。 遣使招之,乃降。 已而復謀變,州吏擒戮之,夷其族。 甲申,詔諭遼東諸路。 乙酉,宋人襲破東海縣。 丙申,置提舉倉場使、副。 癸卯,太社壇產嘉禾,一莖十有五穗。 甲辰,夏人犯黃鶴岔,官軍敗之。 乙巳,初置集賢院知院事、同知院事等官。 宋人及土寇攻海州,經略使擊破其眾。 夏人圍羊狼寨,帥府發諸鎮兵擊走之。 八月戊申,陝西行省報木波賊犯洮州敗績,遁去。 木星晝見于昴,六十有七日乃伏。 己酉,海州經略司表官軍與宋人戰石湫南,戰漣水縣,戰中土橋,宋兵敗績。 壬子,削御史大夫永錫官爵,有司論失律當斬,上以近族,特貰其死。 癸丑,宋人攻確山縣,為官軍所敗,詔諭國內軍士,使知宋人渝盟之故,仍命大臣議其事。 乙卯,集賢院諮議官硃蓋上書陳禦敵三策。 壬戌,海州經略使阿不罕奴失剌敗宋人于其境。 提控李元與宋人戰,屢捷,多所俘獲。 徙欄通渡經略司于黃陵崗。 乙丑,制增定擒捕逃軍賞格及居停人罪。 丙寅,左司諫仆散毅夫乞更開封府號,賜美名,以尉氏縣為刺郡,睢州為防禦使,與鄭、延二州左右前後輔京師。 上曰:「山陵在中都,朕豈樂久居此乎?」遂止。 癸酉,太祖忌日,謁奠于啟慶宮。 甲戌,元帥左都監承裔遣其部將納蘭記僧等,合葩俄族都管尼旁古,以兵掩襲瓜黎余族諸蕃帳,屢破之,斬馘士卒,禽其首領,俘獲人畜甚多,是日捷至。 九月丁丑,更定監察御史失察法。 以元帥左監軍必蘭阿魯帶權參知政事,行省于益都。 戊寅,夏人犯綏德之克戎寨,都統羅世暉逆擊,卻之。 己卯,蔡州帥府偵宋人將窺息州,以輕兵誘其進,別以鋭師邀擊之,虜其將沈俊。 壬午,以改元興定,赦國內。 甲申,罷規運所,設行六部。 辛卯,大元兵徇隰州及汾西縣,癸巳,攻沁州。 遼東行省完顏阿里不孫為叛人伯德胡土所殺。 月犯東井西扇北第二星。 乙未,大元兵攻太原簸箕掌寨。 丁酉,薄太原城,攻交城、清源。 癸卯,立沿河冰牆鹿角。 冬十月丁未,以霖雨,詔寬農民輸稅之限。 庚戌,以將有事于宋,詔帥臣整厲師徒。 辛亥,遣官括市民馬,紅賞格以示勸。 甲寅,命高汝礪、張行簡同修《章宗實錄》。 息州帥府獻破宋人于中渡之捷。 乙卯,大元兵徇中山府及新樂縣。 丙辰,丹州進嘉禾,異畝同穎。 辛酉,制定州府司縣官失覺奸細罪。 壬戌,右司諫兼侍御史許古上疏,請先遣使與宋議和。 乙丑,大元兵下磁州。 丙寅,定職官不求仕及規避不赴任法。 高汝礪上疏言,和議先發於我,恐自示弱,非便。 戊辰,上命許古草通宋議和牒,既進以示宰臣,宰臣以其言有祈哀之意,徒示微弱,無足取者,議遂寢。 辛未,罷流泉務。 大元兵收鄒平、長山及淄州。 壬申,改郇國號為管,避上嫌名。 高汝礪表致仕,不允。 十一月壬午,從宜移剌買奴言:「五朵山賊魚張二等,若悉誅之,屢詔免罪,恐乖恩信。 且其親屬淪落宋境,近在均州,或相構亂。 乞貸其死,徙之歸德、睢、陳、鈞、許間為便。 」詔許之。 癸未,月暈木、火二星,木在胃,火在昴。 丙戌,太白晝見,遣翰林侍講學士楊雲翼鋋之。 大元兵收山東濱、棣、博三州,己丑,下淄州。 庚寅,下沂州。 甲午,河西掬納、篯納等族千餘戶來歸。 丁酉,詔唐、鄧、蔡州行元帥府舉兵伐宋。 戊戌,大元兵攻太原府。 庚子,上謂宰臣曰:「朕聞百姓流亡,逋賦皆配見戶,人何以堪?又添征軍須錢太多,亡者詎肯復業,其並讓除之。 」宰臣請命行部官閲實蠲貸,已代納者以恩例,或除他役,或減本戶雜征四之一。 上曰:「朕于此事未嘗去懷,其亟行之。 」 十二月甲辰朔,大元兵攻潞州,都統馬甫死之。 戊申,即墨移風砦于大舶中得日本國太宰府民七十二人,因糴遇風,飄至中國。 有司覆驗無他,詔給以糧,俾還本國。 庚戌,元帥左監軍蒲察五斤進右副元帥,權參知政事,充遼東行省。 是日,大元兵平益都府。 辛亥,陝西行省胥鼎諫伐宋,不報。 甲寅,海州經略使報提控韓璧敗宋人于鹽倉。 己未,大元兵復攻沂州,官民棄城遁。 辛酉,下密州,節度使完顏宇死之。 壬戌,侯摯兼三司使。 庚午,免逃戶復業者差賦。 二年春正月乙亥,詔議賑恤。 辛巳,敕南征將帥所至毋縱殺掠。 壬午,宋人攻淮北,唐州元帥府擊敗之,獲統領李雄韜、陳皋以歸。 癸未,近侍局副使訛可遣使報南師之捷。 乙酉,陝西行省獲歸國人,言大元兵圍夏王城,李遵頊命其子居守而出走西涼。 詔諭諸帥府明斥候,嚴守備。 戊子,唐、鄧元帥完顏賽不報連破宋人之捷。 宋人攻泗州,又戰卻之。 二月癸卯,宋人侵青口,行樞密院遣兵敗之。 甲辰,免中京、嵩、汝等州逋租。 諭胥鼎,克宋散關,可保則保,不可保則焚燬而還。 定奴婢救主法。 丙午,訛可敗宋人于防山。 紇石烈桓端亦遣使來上光州、信陽之捷。 庚戌,海州經略敗宋兵于朐山,表請繼其軍儲,督東平帥府發兵護送資糧以應之。 許州長社縣何冕等謀反,伏誅。 辛亥,張行信出為彰化軍節度使兼涇州管內觀察使。 壬子,御史以北兵退,請汰各處行樞密院、元帥府冗官。 尚書以為非便,上從尚書言,仍舊制。 完顏賽不報棗陽之捷。 癸丑,完顏阿鄰報皁郊堡之捷。 丁巳,壽州行樞密院破宋人高柳橋水砦,夷其砦而還。 壬戌,訛可遣兵拔宋柵棋盤嶺,又破其眾于裴家莊、寒山嶺、龍門關等處,得粟二千餘石。 乙丑,諭樞密曰:「中京商、虢諸州軍人願耕屯田,比括地授之。 聞徐、宿軍獨不願受,意謂予田必絶其廩給也。 朕肯爾耶?其以朕意曉之。 」丙寅,諭尚書省曰:「聞中都納粟官多為吏部繳駁,殊不思方闕乏時,利害為如何。 又立功戰陣人,必責保官,若輩皆義軍白丁,豈識職官,苟文牒可信,即當與之。 至若在都時,規運薪炭入城者,朕嘗植恩授以官。 此豈容偽,而間亦為所沮格。 其悉諭之,勿復若是。 」紇石烈牙吾塔破宋人盱眙軍,上俘獲之數。 己巳,以侯摯行省河北,兼行三司安撫司事。 第4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金史》
第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