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粗陋狀況下,金屬的使用,有兩種極大的不便。 第一是稱量的麻煩;第二是化驗的麻煩。 貴金屬在分量上有少許差異,在價值上便會有很大差別。 但要正確稱量這類金屬,至少需備有極精密的法碼和天平。 金的稱量,尤其是一種精細的操作。 誠然,賤金屬稱量稍差,在價值上不會發生大的影響,因此,沒有仔細稱量的必要。 但若一個窮人,買賣值一個銅板的貨物,也需每次稱量這一個銅板的重量,就不免令人覺得麻煩極了。 化驗金屬的工作,卻更為困難,更為煩瑣。 要不是把金屬的一部分放在坩堝里,用適當的熔解藥熔解,檢驗的結果就很不可靠。 在鑄幣制度尚未實施以前,除非通過這種又困難又煩瑣的檢驗,否則就很容易受到極大的欺騙。 他們售賣貨物的所得,可能是表面上很象一磅純銀或純銅,而其中卻混有許多最粗劣最低賤的金屬。 所以,進步國家,為避免此種弊害、便利交易、促進各種工商業發達起見,都認為有必要,在通常用以購買貨物的一定分量的特定金屬上,加蓋公印。 於是就有了鑄幣制度和稱為造幣廠的官衙。 這種制度的性質,類似麻布呢絨檢查官制度。 這些檢查官的任務是,通過加蓋公印,確定這市上各種商品的分量,劃一它們的品質。 最初蓋在貨幣金屬上的公印,其目的似乎都在於確定,那必須確定而又最難確定的金屬的品質或純度。 當時的刻印,與現今銀器皿和銀條上所刻的純度標記很相似。 在金塊上刻印,但只附在金屬一面而不蓋住金屬全面的西班牙式標記,亦與此相似。 它所確定的,只是金屬的純度,不是金屬的重量。 傳載,亞伯拉罕秤銀四百舍克爾給伊弗倫,作為馬克派拉田地的代價。 據說,舍克爾是當時商人流通的貨幣。 可是,那時金屬貨幣的流通,和今日金塊銀條的授受一樣,都不論個數,只論重量。 在古代,撒克遜人入主英格蘭,其歲人據說不是征取貨幣,而是征取實物,即各種食糧。 以貨幣繳納的習慣,是征服王威廉第一創始的。 不過,當時納入國庫的貨幣,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是按重量而不按個數計收的。 要稱量金屬而毫無差誤,是很麻煩和很困難的。 這便引出了鑄幣制度。 鑄幣的刻印,不僅蓋住金屬塊的兩面,有時還蓋住它的邊緣。 這種刻印,不但要確定金屬的純度,還要確定它的重量。 自是以後,鑄幣就象現在那樣,全以個數授受,沒有稱重量的麻煩了。 第2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富論》
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