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庚戌,中和節,禦崇勛殿,召丞相、大學士、河南尹,略封訖,于萬春門外廡賜以酒食。 《五代會要》,二月,追封故魏博節度使羅宏信為趙王。 癸丑,敕曰:「今載春寒頗甚,雨澤仍愆,司天監占以夏秋必多霖潦,宜令所在郡縣告喻百姓,備淫雨之患。 」庚申,禦宣威殿開宴,丞相洎文武官屬咸被召列侍,竟日而罷。 壬戌,帝將巡按北境,中外戒嚴,詔以河南尹、守中書令、判六軍事張宗奭為大內留守。 中書門下奏,差定文武官領務尤切宜扈駕者三十八人。 詔工部尚書李皎、左散騎常侍孫騭、右諫議大夫張衍、兵部侍郎劉邈、兵部郎中張俊、光祿少卿盧秉彞並令扈蹕。 甲子,發自洛師,夕次河陽。 《通鑒》云:至白馬屯,賜從官食,多未至,遣騎趣之於路。 左散騎常侍孫騭、右諫議大夫張衍、兵部郎中張俊最後至,帝命撲殺之。 乙丑,次溫縣。 丙寅,次武陟。 懷州刺史段明遠迎拜于境上,其內外所備,咸豐霈焉。 丁卯,次獲嘉。 戊辰,次衛州之新鄉。 己巳,晨發衛州,夕止淇門,內衙十將使以十指揮兵士至於行在。 辛未,駐蹕黎陽。 癸酉,發自黎陽,夕次內黃。 甲戌,次昌樂縣。 丁丑,次於永濟縣。 青州節度使賀德倫奏,統領兵士赴歷亭軍前。 戊寅,至貝州,命四丞相及學士李琪、盧文度、知制誥竇賞等十五人扈從,其左常侍韋戩等二十三人止焉。 己卯,發自貝州,夕駐蹕于野落。 三月庚辰朔,次於棗強縣之西城。 《通鑒》:辛巳,至下博南,登觀津塚。 趙將符暕引數百騎巡邏,不知是帝,遽前逼之。 或告曰:「晉兵大至矣!」帝行幄,亟引兵趣棗強,與楊師厚軍合。 丙戌,鎮、定諸軍招討使楊師厚奏下棗強縣,車駕即日疾馳南還。 丁亥,復至貝州。 庚寅,楊師厚與副招討李周彞等準詔來朝。 辛卯,詔丞相、翰林六學士、文武從官、都招討使及諸軍統指揮使等,賜食於行殿。 壬辰,命以羊酒等各賜從官。 甲午,幸貝州之東闉閲武。 乙未,帝復幸東闉閲騎軍。 敕以攻下棗強縣有功將校杜暉等一十一人,並超加檢校官,衙官宋彥等二十五人並超授軍職。 丙午,次濟源縣。 詔曰:「淑律將遷,亢陽頗甚,宜令魏州差官祈禱龍潭。 」戊申,詔曰:「雨澤愆期,祈禱未應,宜令宰臣各于魏州靈祠精加祈禱。 」《五代會要》:三月,詔曰:「夫隆興邦國,必本於人民;惠養疲羸,凡資于令長。 苟選求之逾濫,固撫理之乖違。 如聞吏部擬官,中書除授,或緣親舊所請,或為勢要所幹,姑徇私情,靡求才實,念茲蠹弊,宜舉條章。 今後應中書用人及吏部注擬,並宜省籓身之才業,驗為政之否臧,必有可觀,方可任用。 如或尚行請說,猶假貨財,其所司人吏,必當推窮,重加懲斷。 」 四月己酉,幸魏州。 金波亭,賜宴宰臣、文武官及六學士。 甲寅夕,月掩心大星。 丙辰,敕:「近者星辰違度,式在修禳,宜令兩京及宋州、魏州取此月至五月禁斷屠宰。 仍各于佛寺開建道場,以迎福應。 」己未,次黎陽縣。 《通鑒》:乙卯,博王友文來朝,請帝還東都。 丁巳,發魏州。 己未,至黎陽,以疾淹留。 東都留守官吏奉表起居,賜丞相、從官酒食有差。 己巳,至東都,博王友文以新創食殿上言,併進準備內宴錢三千貫、銀器一千五百兩。 辛未,宴于食殿,召丞相及文武從官等侍焉。 帝泛九曲池,禦舟傾,帝墮溺于池中,宮女侍官扶持登岸,驚悸久之。 制加建昌宮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開封尹、博王友文為特進、檢校太保,兼開封尹,依前建昌宮使,充東都留守。 戊寅,車駕發自東京,夕次中牟縣。 第1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