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孫策看了半晌,方始回馬。 正行過嶺,只聽得嶺上叫:「孫策休走!」策回頭視之,見兩匹馬飛下嶺來。 策將十三騎一齊擺開。 策橫槍立馬于嶺下待之。 太史慈高叫曰:「那個是孫策?」策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便是東萊太史慈也,特來捉孫策!」策笑曰:「只我便是。 你兩個一齊來並我一個,我不懼你!我若怕你,非孫伯符也!」慈曰:「你便眾人都來,我亦不怕!」縱馬橫槍,直取孫策。 策挺槍來迎。 兩馬相交,戰五十合,不分勝負。 程普等暗暗稱奇。 慈見孫策槍法無半點兒滲漏,乃佯輸詐敗,引孫策趕來。 慈卻不由舊路上嶺,竟轉過山背後。 策趕到,大喝曰:「走的不算好漢!」慈心中自忖:「這廝有十二從人,我只一個,便活捉了他,也吃眾人奪去。 再引一程,教這廝沒尋處,方好下手。 」於是且戰且走。 策那裡肯舍,一直趕到平川之地。 慈兜回馬再戰,又到五十合。 策一槍搠去,慈閃過,挾住槍;慈也一槍搠去,策亦閃過,挾住槍。 兩個用力只一拖,都滾下馬來。 馬不知走的那裡去了。 兩個棄了槍,揪住廝打,戰袍扯得粉碎。 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頭上的兜鍪。 策把戟來刺慈,慈把兜鍪遮架。 忽然喊聲後起,乃劉繇接應軍到來,約有千餘。 策正慌急,程普等十二騎亦衝到。 策與慈方纔放手。 慈于軍中討了一匹馬,取了槍,上馬復來。 孫策的馬卻是程普收得,策亦取槍上馬。 劉繇一千餘軍,和程普等十二騎混戰,逶迤殺到神亭嶺下。 喊聲起處,周瑜領軍來到。 劉繇自引大軍殺下嶺來。 時近黃昏,風雨暴至,兩下各自收軍。 次日,孫策引軍到劉繇營前,劉繇引軍出迎。 兩陣圓處,孫策把槍挑太史慈的小戟于陣前,令軍士大叫曰:「太史慈若不是走的快,已被刺死了!」太史慈亦將孫策兜鍪挑于陣前,也令軍士大叫曰:「孫策頭已在此!」兩軍吶喊,這邊誇勝,那邊道強。 太史慈出馬,要與孫策決個勝負,策遂欲出。 程普曰:「不須主公勞力,某自擒之。 」程普出到陣前,太史慈曰:「你非我之敵手,只教孫策出馬來!」程普大怒,挺槍直取太史慈。 兩馬相交,戰到三十合,劉繇急鳴金收軍。 太史慈曰:「我正要捉拿賊將,何故收軍?」劉繇曰:「人報周瑜領軍襲取曲阿,有廬江松滋人陳武,字子烈,接應周瑜入去。 吾家基業已失,不可久留。 速往秣陵,會薛禮、笮融軍馬,急來接應。 」太史慈跟着劉繇退軍,孫策不趕,收住人馬。 長史張昭曰:「彼軍被周瑜襲取曲阿,無戀戰之心,今夜正好劫營。 」孫策然之。 當夜分軍五路,長驅大進。 劉繇軍兵大敗,眾皆四紛五落。 太史慈獨力難當,引十數騎連夜投涇縣去了。 卻說孫策又得陳武為輔,其人身長七尺,面黃睛赤,形容古怪。 策甚敬愛之,拜為校尉,使作先鋒,攻薛禮。 武引十數騎突入陣去,斬首級五十餘顆。 薛禮閉門不敢出。 策正攻城,忽有人報劉繇會合笮融去取牛渚。 孫策大怒,自提大軍竟奔牛渚。 劉繇,笮融二人出馬迎敵。 孫策曰:「吾今到此,你如何不降?」劉繇背後一人挺槍出馬,乃部將於糜也,與策戰不三合,被策生擒過去,撥馬回陣。 繇將樊能,見捉了于糜。 挺槍來趕。 那槍剛搠到策後心,策陣上軍士大叫:「背後有人暗算!」策回頭,忽見樊能馬到,乃大喝一聲,聲如巨雷。 樊能驚駭,倒翻身撞下馬來,破頭而死。 策到門旗下,將於糜丟下,已被挾死。 一霎時挾死一將,喝死一將:自此人皆呼孫策為「小霸王」。 當日劉繇兵大敗,人馬大半降策。 策斬首級萬餘。 劉繇與笮融走豫章投劉表去了。 孫策還兵復攻秣陵,親到城壕邊,招諭薛禮投降。 城上暗放一冷箭,正中孫策左腿,翻身落馬,眾將急救起,還營拔箭,以金瘡藥傅之。 策令軍中詐稱主將中箭身死。 軍中舉哀。 拔寨齊起。 薛禮聽知孫策已死,連夜起城內之軍,與驍將張英、陳橫殺出城來追之。 忽然伏兵四起,孫策當先出馬,高聲大叫曰:「孫郎在此!」眾軍皆驚,盡棄槍刃,拜于地下。 策令休殺一人。 張英撥馬回走,被陳武一槍刺死。 陳橫被蔣欽一箭射死。 薛禮死於亂軍中。 策入秣陵,安輯居民;移兵至涇縣來捉太史慈。 卻說太史慈招得精壯二千餘人,並所部兵,正要來與劉繇報仇。 孫策與周瑜商議活捉太史慈之計。 瑜令三面攻縣,只留東門放走;離城二十五里,三路各伏一軍,太史慈到那裡,人困馬乏,必然被擒。 原來太史慈所招軍大半是山野之民,不諳紀律。 涇縣城頭,苦不甚高。 當夜孫策命陳武短衣持刀,首先爬上城放火。 太史慈見城上火起,上馬投東門走,背後孫策引軍趕來。 太史慈正走,後軍趕至三十里,卻不趕了。 太史慈走了五十里,人困馬乏,蘆葦之中,喊聲忽起。 慈急待走,兩下里絆馬索齊來,將馬絆翻了,生擒太史慈,解投大寨。 策知解到太史慈,親自出營喝散士卒,自釋其縛,將自己錦袍衣之,請入寨中,謂曰:「我知子義真丈夫也。 劉繇蠢輩,不能用為大將,以致此敗。 」慈見策待之甚厚,遂請降。 策執慈手笑曰:「神亭相戰之時,若公獲我,還相害否?」慈笑曰:「未可知也。 」策大笑,請入帳,邀之上坐,設宴款待。 慈曰:「劉君新破,士卒離心。 某欲自往收拾餘眾,以助明公。 不識能相信否?」策起謝曰:「此誠策所願也。 今與公約:明日日中,望公來還。 」慈應諾而去。 諸將曰:「太史慈此去必不來矣。 」策曰:「子義乃信義之士,必不背我。 」眾皆未信。 次日,立竿于營門以候日影。 恰將日中,太史慈引一千餘眾到寨。 孫策大喜。 眾皆服策之知人。 於是孫策聚數萬之眾,下江東,安民恤眾,投者無數。 江東之民,皆呼策為「孫郎」。 但聞孫郎兵至,皆喪膽而走。 及策軍到,並不許一人擄掠,鷄犬不驚,人民皆悅,賫牛酒到寨勞軍。 策以金帛答之,歡聲遍野。 其劉繇舊軍,願從軍者聽從,不願為軍者給賞歸農。 江南之民,無不仰頌。 由是兵勢大盛。 策乃迎母叔諸弟俱歸曲阿,使弟孫權與周泰守宣城。 策領兵南取吳郡。 第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演義》
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