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將士等櫛沐風雨,暴露郊原,披荊棘而刁斗夜嚴,逐豺狼而穹廬曉破。 動皆如意,古無與京,念此誠勤,宜加寵賞。 涇原宜賜絹六萬疋,靈武五萬疋,鳳翔、邠寧各四萬疋,並以戶部產業物色充,仍侍季榮、叔明、李玼、君緒各回戈到鎮,度支差腳支送。 四道立功將士,各具名銜聞奏,當議甄酬。 其秦、威、原三州及七關側近,訪聞田土肥沃,水草豐美,如百姓能耕墾種蒔,五年內不加稅賦。 五年已後重定戶籍,為永業。 溫池鹽利,可贍邊陲,委度支制置聞奏。 鳳翔、邠寧、靈武、涇原守鎮將士,如能于本戍處耕墾營田,即度支給賜牛糧子種,每年量得觔斗,便充軍糧,亦不限約定數。 三州七關鎮守官健。 每人給衣糧兩分,一分依常年例支給,一分度支加給,仍二年一替換。 其家口委長吏切加安存。 官健有莊田戶籍者,仰州縣放免差役。 秦州至隴州已來道路,要置堡柵,與秦州應接,委李玭與劉皋即便計度聞奏。 如商旅往來,官健父兄子弟通傳家信,關司並不得邀詰阻滯。 三州七關刺史、關使,將來訓練捍防有效能者,並與超序官爵。 劍南西川沿邊沒蕃州郡,如力能收復,本道亦宜接借。 三州七關創置戍卒,且要務靜。 如蕃人求市,切不得通;有來投降者,申取長吏處分。 嗚呼!七關要害,三郡膏腴,候館之殘趾可尋,唐人之遺風尚在。 追懷往事,良用興嗟。 夫取不在廣,貴保其金湯;得必有時,詎計于遲速。 今則便務修築,不進干戈,必使足食足兵,有備無患,載洽亭育之道,永致生靈之安。 中外臣僚,宜體朕意。 九月辛亥,西川節度使杜忭奏收復維州。 制曰: 朕祗荷丕業,思平泰階,將分邪正之源,冀使華夷胥悅。 其有常登元輔,久奉武宗,深苞禍心,盜弄國柄,雖已行譴斥之典,而未塞億兆之言,是議再舉朝章,式遵彞憲。 守潮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李德裕,早藉門地,叨踐清華,累居將相之榮,唯以奸傾為業。 當會昌之際,極公台之榮,騁諛佞而得君,遂恣橫而持政,專權生事,妒賢害忠。 動多詭異之謀,潛懷僭越之志。 秉直者必棄,向善者盡排。 誣貞良造朋黨之名,肆讒構生加諸之釁。 計有逾于指鹿,罪實見其欺天。 屬者方處鈞衡,曾無嫌避,委國史于愛婿之手,寵秘文于弱子之身,洎參信書,亦引親昵。 恭惟《元和實錄》乃不刊之書,擅敢改張,罔有畏忌。 奪他人之懿績,為私門之令猷。 又附李紳之曲情,斷成吳湘之冤獄。 凡彼簪纓之士,遏其取捨之途。 驕居自誇,狡蠹無對,擢爾之發,數罪未窮。 載窺立刻上之由,益驗無君之意。 使天下之人,重足一跡,皆讋懼奉面,而慢易在心。 為臣若斯,于法何逭。 于戲!朕務全大體,久為含容,雖黜降其官榮,尚蓋藏其醜狀。 而睥睨未已,兢惕無聞,積惡既彰,公議難抑。 是宜移投荒服,以謝萬邦。 中外臣僚,當知予意。 可崖州司戶參軍,所在馳驛發遣,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以起居郎庾道蔚、禮部員外郎李文儒並充翰林學士。 十月辛巳,京師地震,河西、天德、靈夏尤甚,戍卒壓死者數千人。 十一月,東川節度使鄭涯、鳳翔節度使李玭奏修文川谷路,自靈泉至白雲置十一驛,下詔褒美。 經年為雨所壞,又令封敖修斜谷舊路。 以刑部侍郎韋有翼為御史中丞,以職方員外郎鄭處誨兼御史知雜。 幽州軍亂,逐其留後張直方,軍人推其衙將周綝為留後。 十二月,追諡順宗曰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憲宗曰昭文章武大聖孝皇帝。 初以河、湟收復,百僚請加徽號,帝曰:「河、湟收復,繼成先志,朕欲追尊祖宗,以昭功烈。 」白敏中等對曰:「非臣愚昧所能及。 」至是,上禦宣政殿行事,及冊出,俯樓目送,流涕嗚咽。 崖州司戶參軍李德裕卒於貶所。 四年春正月,以追尊二聖,禦正殿,大赦天下。 徒流比在天德者,以十年為限,既遇鴻恩,例減三載。 但使循環添換,邊不闕人,次第放歸,人無怨苦。 其秦、原、威、武諸州、諸關,先準格徒流人,亦量與立限,止於七年,如要住者,亦聽。 諸州府縣官如請工假,一月巳下,權差諸判官;一月已上,即準勾當例,其課料等據數每貫刻二百文,與見判案官添給。 有故意殺人者,雖已傷未死、已死更生,意欲殺傷,偶然得免,並同已殺人條處分。 二月,皇女萬壽公主出降右拾遺鄭顥,以顥為銀青光祿大夫、行起居郎、駙馬都尉。 三月己卯,刑部奏:「監臨主守,應將官物私自貸使並貸借人,及以己物中納官司者,並專知別當主掌所由有犯臓,並同犯入己臓,不在原赦之限。 」從之。 以幽州節度副大使檢校工部尚書張直方為左金吾衛將軍。 四月,敕:「法司用刑,或持巧詐,分律兩端,遂成其罪。 既奸吏得計,則黎庶何安?自今後應書罪定刑,宜直指其事,不得舞文,妄有援引。 」又刑部奏:「淮今年正月一日敕節文,據會昌元年三月二十六日敕,竊盜臓至一貫文處死,宜委所司重詳定條目奏聞。 臣等檢校,並請準建中三年三月二十四日敕,竊盜臓滿三疋已上決殺,如臓數不充,量請科放。 」從之。 七月丙子,大理卿劉蒙奏:「古者懸法示人,欲使人從善遠罪,至于不犯,以致刑措。 準大和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刑部侍郎高釴條疏,準勘節目一十一件,下諸州府粉壁書於錄事參軍食堂,每申奏罪人,須依前件節目。 歲月滋久,文字湮淪,州縣推案,多違漏節目。 今後請下諸道,令刻石置於會食之所,使官吏起坐觀省,記憶條目,庶令案牘周詳。 」從之。 八月,刑部侍郎、御史中丞魏掞奏:「諸道州府百姓詣台訴事,多差御史推劾,臣恐煩勞州縣,先請差度支、戶部、鹽鐵院官帶憲銜者推劾。 又各得三司使申稱,院官人數不多,例專掌院務,課績不辦。 今諸道觀察使幕中判官,少不下五六人,請于其中帶憲銜者委令推劾。 如累推有勞,能雪冤滯,御史台闕官,便令奏用。 」從之。 九月,以朝請大夫、檢校禮部尚書、孟州刺史、河陽三城節度使李拭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等使。 幽州節度周綝卒,軍人立其牙將張允伸為留後。 十月,中書侍郎、平章事魏扶罷知政事。 第12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