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庚子朔。 壬寅以袁州長史李德裕為滁州刺史。 庚申,幸龍首池,觀內人賽雨,因賦《暮春喜雨詩》。 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三上疏,問王涯罪名,內官仇士良聞之惕懼。 是日,從諫遣焦楚長入奏,于客狀誹謗,請面對。 上召楚長慰諭遣之。 夏四月庚午朔,以河南尹鄭浣為左丞,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李紳為河南尹。 癸酉,以亳州刺史裴弘泰為義成軍節度使,以諫議大夫李讓夷兼權知起居舍人事。 乙卯,以潮州司戶李宗閔為衡州司馬,以江州刺史李珏為太子賓客分司。 癸未,吏部侍郎李虞仲卒。 辛卯,淄王協薨。 甲午,詔以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兵部尚書李固言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左仆射、諸道鹽鐵轉運使令狐楚檢校左仆射,為山南西道節度使。 丙申,李固言判戶部事;李石判度支,兼諸道鹽鐵轉運使。 五月乙亥朔。 癸卯,以翰林學士歸融為御史中丞。 丁未,以給事中郭承嘏為華州防禦使。 給事中盧載以承嘏公正守道,屢有封駁,不宜置之外郡,乃封還詔書。 詡日,復以承嘏為給事中,乃以給事中盧鈞代嘏守華州。 乙卯,禦紫宸,上謂宰臣曰:「為政之道,自古所難。 」李石對曰:「朝廷法令行,則易。 」丁巳,以尚書右丞鄭肅為陝虢都防禦觀察使。 前罷觀察,復置之。 以中書舍人唐扶為福建觀察使。 庚申,判國子祭酒宰臣鄭覃奏:「太學新置五經博士各一人,請依王府官例,賜以祿粟。 」從之。 丙寅,昭義奏開夷儀山路,通太原、晉州,從之。 閏五月己巳朔。 甲申,以河中節度使李程為左仆射、判太常卿事。 乙酉,以太子太保分司李聽為河中節度使。 丙戌,烏集唐安寺,逾月方散。 己丑,以神策大將軍魏仲卿為朔方靈鹽節度。 湖南觀察使盧周仁進羨餘錢二萬貫、雜物八萬段;不受,還之,使貸貧下戶征稅。 六月戊戌朔。 癸亥,以河南尹李紳檢校禮部尚書、汴州刺史,充宣武軍節度使。 秋七月戊辰朔,御史台奏:「秘書省管新舊書五萬六千四百七十六卷,長慶二年已前並無文案。 大和五年已後,並不納新書。 今請創立簿籍,據闕添寫卷數,逐月申台。 」從之。 辛未,以左金吾衛將軍傅毅為鄜坊節度使。 癸酉,宣武軍節度使王智興卒。 辛卯,刑部尚書殷侑檢校右仆射,充山南東道節度使。 壬午,以滁州刺史李德裕為太子賓客。 甲午,以金吾衛大將軍陳君賞為平盧軍節度使,代王彥威;以彥威為戶部侍郎、判度支。 丙申,湖南觀察使盧周仁進羨餘錢一十萬貫,御史中丞歸融彈其違制進奉,詔以周仁所進錢于河陰院收貯。 八月戊戌朔。 甲辰,詐稱國舅人前鄜坊節度使蕭洪宜長流驩州。 戊申,以皇太后親弟蕭本為右贊善大夫。 九月丁卯朔。 庚辰,詔復故左降開州司馬宋申錫正議大夫、尚書右丞、同平章事,仍以其子慎徽為城固尉。 以饒州刺史馬植為安南都護。 辛巳,以壽州刺史高承恭為邕管經略使。 辛卯,敕秘書省,集賢院應欠書四萬五千二百六十一卷,配諸道繕寫。 冬十月丁酉朔。 己酉,揚州江都七縣水旱,損田。 十一月丙寅朔。 庚辰,浙西觀察使崔郾卒。 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李德裕檢校戶部尚書,充浙西觀察使。 壬午,以兵部尚書、皇太子侍讀王起兼判太常卿。 甲申,以左仆射李程兼吏部尚書。 忠武帥杜忭、天平帥王源中奏:當道常平義倉觔斗,除元額外,請別置十萬石。 十二月丙申朔,以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薛元賞為武寧節度、徐泗宿濠觀察等使,以戶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歸融為京兆尹,以給事中狄兼謨為御史中丞。 己酉,嶺南節度使李從易卒。 庚戌,以華州刺史盧鈞為廣州刺史,充嶺南節度使;以中書舍人崔龜從為華州防禦使。 辛亥,劍南東川節度使馮宿卒。 壬子,太仆卿段伯倫卒,癸丑,以兵部侍郎湯汝士檢校禮部尚書,充劍南東川節度使。 己未,漵王縱薨。 二年春正月乙丑朔。 丙寅,宣州觀察使王質卒。 乙亥,以吏部侍郎崔鄲為宣歙觀察使,以右丞鄭浣為刑部尚書、判左丞事。 庚寅,戶部侍郎、判度支王彥威進所撰《供軍圖》,略序曰「至德、乾元之後,迄于貞元、元和之際,天下有觀察者十,節度二十有九,防禦者四,經略者三。 掎角之師,犬牙相制,大都通邑,無不有兵,約計中外兵額至八十八萬。 長慶戶口凡三百三十五萬,而兵額又約九十九萬,通計三戶資奉一兵。 今計天下租賦,一歲所入,總不過三千五百餘萬,而上供之數三之一焉。 三分之中,二給衣賜,自留州留使兵士衣食之外,其餘四十萬眾,仰給度支焉。 」二月乙未朔。 丙申,刑部侍郎郭承嘏卒。 丙午夜,彗出東方,長七尺,在危初,西指。 戊申,王彥威進所撰《唐典》七十捲,起武德,終永貞。 庚戌,均王緯薨。 辛酉夜,彗長丈餘,直西行,稍南指,在虛九度半。 壬戌夜,彗長二丈餘,廣三尺,在女九度,自是漸長闊。 三月甲子朔,內出音聲女妓四十八人,令歸家。 乙丑夜,彗星長五丈,歧分兩尾,其一指氐,其一掩房。 丙寅,罷曲江宴。 是夜,彗長六丈,尾無歧,在亢七度。 敕尚食使,自今每一日禦食料分為十日,停內修造。 戊辰夜,彗長八丈有餘,西北行,東指,在張十四度。 辛未,宣徽院《法曲》樂官放歸。 壬申,詔曰: 朕嗣丕構,對越上玄,虔恭寅畏,于今一紀。 何嘗不宵衣念道,昃食思愆,師周文之小心,慕《易·乾》之夕惕,懼德不類,貽列聖羞。 將欲致和平,時無殃咎,然誠未格物,謫見于天,仰愧三靈,俯慚庶匯,思獲攸濟,浩無津涯。 昔宋景發言,星因退舍;魯僖納諫,饑不害人。 取鑒往賢,深惟自勵。 載軫在予之責,宜降恤辜之恩,式表殷憂,冀答昭誡。 天下死罪降從流,流已下並放,唯故殺人、官典犯臓、主掌錢谷賊盜,不在此限。 諸州遭水旱處,並蠲租稅。 中外修造並停。 五坊鷹隼悉解放。 朕今素服避殿,徹樂減膳。 近者內外臣僚,繼貢章表,欲加徽號。 夫道大為帝,朕膺此稱,祗愧已多,矧鐘星變之時,敢議名揚之美?非懲既往,且儆將來,中外臣僚,更不得上表奏請。 表已在路,並宜速還。 在朝群臣,方岳長吏,宜各上封事,極言得失,弼違納誨,副我虛懷。 第11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1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