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春正月丁未朔。 乙卯,以鎮州左司馬王元逵起複定遠將軍、守左金吾衛大將軍、檢校工部尚書,充成德軍節度使、鎮冀深趙觀察等使。 以太常卿庾成宣檢校吏部尚書,充天平軍節度使,代殷侑;以侑為刑部尚書。 癸亥,巢縣公湊薨,追封齊王。 壬申,司徒致仕李逢吉卒。 癸酉,以右散騎常侍舒元輿為陝州防禦觀察使。 以前棣州刺史田早為安南都護。 二月丙子朔。 甲申,以司農卿王彥威兼御史大夫,充平盧軍節度使。 丁亥,發神策軍一千五百人修淘曲江。 如諸司有力,要于曲江置亭館者,宜給與閒地。 辛丑,冀王絿薨。 癸卯,京師地震。 甲辰,以幽州留後史元忠為盧龍節度使。 乙巳,劍南西川節度使、檢校左仆射、同平章事段文昌卒。 庚申,以劍南東川節度使楊嗣複檢校戶部尚書,兼成都尹、西川節度使。 乙丑,以歲饑,河北尤甚,賜魏博六州粟五萬石,陳許、鄆、曹濮三鎮各賜糙米二萬石。 庚午,左丞庾敬休卒,廢朝一日。 詔曰:「官至丞、郎,朕所親委,不幸雲亡者,宜為之廢朝。 自今丞、郎宜準諸司三品官例,罷朝一日。 」 夏四月丙子朔。 丙戌,以桂管觀察使李從易為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 以鎮海軍節度使、浙西觀察等使李德裕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辛卯,以京兆尹賈飠束為浙西觀察使;以工部侍郎楊虞卿為京兆尹,仍賜金紫。 以給事中韓佽為桂管觀察使。 丙申,以太子太師、門下侍郎、平章事路隨為鎮海軍節度、浙西觀察等使。 戊戌,詔以新浙西觀察使賈餗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庚子,詔銀青光祿大夫、守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上柱國、贊皇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李德裕貶袁州長史。 辛丑,大風,含元殿四鴟吻並皆落。 壞金吾仗舍。 廢樓觀城四十餘所。 壬寅,吏部侍郎沈傳師卒。 五月乙巳朔。 丁未,以浙東觀察使李紳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乙卯,以給事中高銖為浙東觀察使。 戊午,以御史大夫溫造為禮部尚書,以吏部侍郎李固言為御史大夫。 辛酉,太和公主進馬射女子七人、沙陀小兒二人。 戊辰,以金吾大將軍李玼為黔中觀察使,以尚書右丞王璠為戶部尚書、判度支。 己巳,以戶部尚書鄭覃為秘書監。 辛未,宰相王涯冊拜司空。 癸酉,以河中節度使王智興為宣武軍節度使,依前守太傅、兼侍中。 六月乙亥朔,西市火。 以前宣武軍節度使李程為河中節度使。 庚寅夜,月掩歲。 癸巳,以吏部尚書令狐楚為太常卿。 丁酉,禮部尚書溫造卒。 京兆尹楊虞卿家人出妖言,下御史台。 虞卿弟司封郎中漢公並男知進等八人撾登聞鼓稱冤,敕虞卿歸私第。 己亥,以右神策大將軍劉沔為涇原節度使。 壬辰,詔以銀青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襄武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李宗閔貶明州刺史,時楊虞卿坐妖言人歸第,人皆以為冤誣,宗閔于上前極言論列,上怒,面數宗閔之罪,叱出之,故坐貶。 秋七月甲申朔,貶京兆尹楊虞卿為虔州司馬同正。 丙午,以給事中李石權知京兆尹。 戊申,填龍首池為鞠場,曲江修紫雲樓。 辛亥,詔以御史大夫李固言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壬子,再貶李宗閔為處州長史。 癸丑,以右司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舒元輿為御史中丞。 貶吏部侍郎李漢為汾州刺史,刑部侍郎蕭浣為遂州刺史。 丁巳,詔不得度人為僧尼。 戊午,貶工部侍郎、充皇太子侍讀崔侑為洋州刺史,貶吏部郎中張諷夔州刺史,考功郎中、皇太子侍讀蘇滌忠州刺史,戶部郎中楊敬之連州刺史。 辛酉,以鄂岳觀察使崔郾充浙西觀察使,以國子祭酒高重為鄂岳觀察使。 壬戌,鎮海軍節度使路隨卒。 癸亥,貶侍御史李甘為封州司馬,殿中侍御史蘇特為潘州司戶。 甲子,以《周易》博士李訓為兵部郎中、知制誥,依前充翰林侍講學士。 丁卯,天平軍節度使庾承宣卒。 以大理卿羅讓為散騎常侍,以汝州刺史郭行余為大理卿。 戊辰,以刑部尚書殷侑為天平軍節度使,以吉州刺史裴泰為邕管經略使。 八月甲戌朔,以戶部侍郎李翱檢校禮部尚書,充山南東道節度使,代王起;以起為兵部尚書,判戶部事。 丙子,又貶處州長史李宗閔為潮州司戶。 丁丑,以太仆卿鄭注為工部尚書,充翰林侍講學士。 上幸左軍龍首殿,因幸梨園,含元殿大合樂。 戊寅,以秘書監鄭覃為刑部尚書。 貶翰林學士、守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李珏為江州刺史,以鄜坊節度使史孝章為義成軍節度使。 甲申,以左神策軍大將軍趙儋為鄜坊節度使。 甲午,貶中書舍人權璩為鄭州刺史。 丙申,內官楊承和于驩州安置,韋元素象州安置,王踐言思州安置,仰錮身遞送。 言李宗閔為吏部侍郎時,托駙馬沈于宮人宋若憲處求宰相,承和、踐言、元素居中導達故也。 宗閔黨楊虞卿、李漢、蕭浣皆再貶。 壬寅,貶中書舍人高元裕為閬州刺史。 元裕為鄭注除官制,說注醫藥之功,注銜之故也。 以蘇州刺史盧周仁為湖南觀察使。 第1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