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己未朔,以衛尉卿程異為鹽鐵使,代王播。 時異為鹽鐵使副,自江南收拾到供軍錢一百八十五萬以進,故得代播。 壬戌,賊吳元濟上表,請束身歸朝。 時連破三柵,賊勢迫蹙,實欲歸朝,而制於左右,故不果行。 乙酉,京師大雨,含元殿一柱傾,市中水深三尺,壞坊民二千家。 秋七月戊子朔。 壬辰,詔以定州饑,募人入粟受官及減選、超資。 河北水災,邢、洺尤甚,平地或深二丈。 甲辰,戶部尚書於頔請致仕,不允。 嶺南節度使崔詠卒。 乙酉,敕:「今後左降官及責授正員官等,宜從到任經五考滿,許量移;如未滿五考遇恩赦者,從節文處分;如犯十惡大逆、臓賄緣坐,奏取進止。 」庚戌,以國子祭酒孔戣為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 丙辰,制以中書侍郎、平章事裴度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使持節蔡州諸軍事、蔡州刺史,充彰義軍節度、申光蔡觀察處置等使,仍充淮西宣慰處置使。 以朝散大夫、守尚書戶部侍郎、上護軍、賜紫金魚袋崔群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以刑部侍郎馬總兼御史大夫,充淮西行營諸軍宣慰副使;以太了右庶子韓愈兼御史中丞,充彰義軍行軍司馬;以司勛員外郎李正封、都官員外郎馮宿、禮部員外郎李宗閔皆兼侍御史,為判官書記:從度出征。 詔以郾城為行蔡州治所。 八月戊午朔。 庚申,裴度發赴行營,敕神策軍三百人衛從,上禦通化門勞遣之。 度望門再拜,銜涕而辭,上賜之犀帶。 以河南尹辛秘為潞府長史、昭義軍節度使,代郗士美。 以士美為工部尚書,孟簡為戶部侍郎。 戊辰,以同州刺史張正甫為河南尹。 甲申,裴度至郾城。 九月丁亥朔。 戊子,出內庫羅綺、犀玉、金帶之具,送度支估計供軍。 甲午,御史台奏;「同制除官,承前以名字高下為班位先後。 或名在前身在外,及到,卻在舊人之上。 今請以上日為先後。 」敕曰:「名在前,上日在後,未逾月,不在此限。 行立班次,即宜以敕內前後為定。 」戊戌,劍南東川節度盧坦卒。 己亥,貶京兆尹竇易直為金州刺史,以鞫獄得臓不實故也。 辛丑,以御史中丞為京兆尹。 壬寅,以湖南觀察使韋貫之為太子詹事分司。 乙巳,以刑部郎中知雜崔元略為御史中丞。 丁未,以朝議大夫、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逢吉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梓州諸軍事、梓州刺史,充劍南東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 庚子,以撫州刺史袁滋為湖南觀察使。 冬十月壬申,裴度往沲口觀板築五溝,賊遽至,注弩挺刃將及度,面李光顏,田布扼其歸路,大敗之。 是日,度幾陷。 癸酉,內出《元和辯謗略》三卷付史館。 甲申,以淮南節度使、檢校左仆射李鄘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左丞衛次公代鄘為淮南節度使。 己卯、隨、唐節度使李醖率師入蔡州,執吳元濟以獻,淮西平。 甲申詔:「淮西立功將出,委韓弘、裴度條疏奏聞。 淮西軍人,一切不問。 宜準元敕給復二年。 」十一月丙戌朔,禦興安門受淮西之俘。 以吳元濟徇兩市,斬于獨柳樹;妻沈氏,沒入掖庭;弟二人、子三人,配流,尋誅之;判官劉協等七人處斬。 錄平淮西功:隨唐節度使、檢校左散騎常侍李醖檢校尚書左仆射、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襄鄧隨唐復郢均房等州觀察等使;加宣武軍節度使韓弘兼侍中;忠武軍節度使李光顏、河陽節度使烏重胤並檢校司空。 以宣武軍都虞候韓公武檢校左散騎常侍、鄜坊丹延節度使,以魏博行營兵馬使田布為右金吾衛將軍,皆賞破賊功也。 甲午,恩王連薨。 以蔡州郾城為溵,析上蔡、西平、遂平三縣隷焉。 戊申,以淮西宣慰副使、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裴度守本官,賜上柱國、晉國公、食邑三千戶;以蔡州留後馬總檢校工部尚書、蔡州刺史、彰義軍節度使、溵州潁陳許節度使。 丙子,以右庶子韓愈為刑部侍郎。 是歲,河南、河北水。 十三年春正月己酉朔,禦含元殿受朝賀,禮畢,禦丹鳳樓,大赦天下。 己丑,以文宣王三十八代孫孔惟晊襲文宣公。 庚寅,敕李師道頻獻表章,披露懇誠,宜令諫議大夫張宿往彼宣慰。 辛亥,以禮部尚書王播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 二月乙亥,禦麟德殿,宴群臣,大合樂,凡三日而罷,頒賜有差。 三月庚寅,以前劍南西川節度使李夷簡為御史大夫。 兩丙,以同州刺史鄭絪為東都留守、都畿汝防禦使。 庚子,以御史大夫李夷簡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宰相李鄘守戶部尚書,罷知政事。 丁未,以太子少師鄭餘慶為左仆射。 辛亥,詔:「百司職田,多少不均,為弊日久,宜令逐司各收職田草粟都數,自長官以下,除留闕官物外分給。 」至銀台待罪,請獻德、棣二州,兼入管內租稅。 壬戌,前東都留守許孟容卒。 庚辰,詔復王承宗官爵。 以華州刺史鄭權為德州刺史、橫海軍節度、德棣滄景等州觀察使。 五月乙酉,鳳翔節度使李惟簡卒。 乙未,月近心後星。 丙辰,以忠武軍節度使李光顏為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使,以彰義軍節度使馬總為許州刺史、忠武軍節度使、陳許溵蔡觀察使。 戊戌,以山南東道節度使李醖為鳳翔尹、鳳翔隴右節度使,辛丑,知渤海國務大仁秀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冊為渤海國王。 丙午,以戶部侍郎孟簡檢校工部尚書、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 六月癸丑朔,日有食之。 乙丑,湖南觀察使袁滋卒。 丁丑,以滄景節程權為邠州刺史、邠寧節度使。 出內庫絹三十萬匹、錢三十萬貫,付度支供軍。 秋七月癸未,以新除鳳翔節度使李醖為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 甲申,以田弘正檢校司空。 乙酉,詔削奪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在身官爵,仍令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等五鎮之師,分路進討。 辛丑,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夷簡檢校左仆射、同平章事、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 己酉,詔諸道節度使先帶度支營田使名者,並罷之。 庚戌,以左仆射鄭餘慶為鳳翔隴右節度使。 八月壬子,以中書侍郎平章事王涯為兵部侍郎,罷知政事。 戊午,以尚書右丞崔從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 甲戌,太白近左執法。 乙亥,敕應同司官有大功已上親者,但非連判及勾檢之官並官長,則不在迴避改換之限。 時刑部員外郎楊嗣復以父于陵除戶部侍郎,遂以近例避嫌,請出省,不從,因有是敕。 丁丑,木、金、水、三宿聚于軫。 戊寅,前山南西道節度使權德輿卒。 第9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