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春正月壬午朔。 庚寅,詔諸道州府應貞元八年至十一年兩稅及榷酒錢,在百姓腹內者,總五百六十萬七千貫,併除放。 甲午,敕:「比來朝官或相過從,金吾皆上聞。 其間如是親故,或嘗同僚,伏臘歲時,須有還往,亦人倫常禮,今後不須奏聞。 」因張建封奏議也。 二月壬子朔。 戊午,上禦麟德殿,宴文武百僚,初奏《破陳樂》,遍奏《九部樂》,及宮中歌舞妓十數人列于庭。 先是上制《中和樂舞曲》,是日奏之,日晏方罷。 比詔二月一日中和節宴,以雨雪,改用此日。 上又賦《中春麟德殿宴群臣詩》八韻,群臣頒賜有差。 乙亥,賜光蔡節度曰彰義軍。 三月丙申,右神策行營節度、鳳翔隴右觀察使、檢校尚書右仆射、鳳翔尹邢君牙卒。 以右神策將軍張昌為鳳翔尹、右神策行營節度、鳳翔隴右節度使,仍改名敬則。 夏四月乙丑,以左諫議大夫、平章事崔損為修奉八陵使。 先是昭陵寢殿為火所焚,至是獻、昭、乾、定、泰五陵各造屋三百八十間,橋、元、建三陵據闕補造。 五月庚辰朔。 甲午,前東都留守、東畿汝都防禦使、檢校吏部尚書杜亞卒。 丙午,戶部侍郎、判度支蘇弁為太子詹事。 上特召度支郎中于于延英,兼御史中丞,賜金紫,令判度支。 閏月庚申,以左神策行營節度韓全義為夏州刺史,兼鹽、夏、綏、銀節度使,以代韓潭。 甲子,貶太子詹事蘇弁為汀州司戶,兄贊善大夫袞為永州司戶,兄贊善大夫袞為永州司戶,前京兆府士曹冕為信州司戶。 六月癸卯,太子賓客盧邁卒。 乙巳,以旱儉,出太倉粟賑貸。 秋七月,以吉州刺史杜春為邕管經略使。 乙卯,貶京兆尹韓皋為撫州司馬。 召右金吾將軍吳湊于延英,面授京兆尹,即令入府府視事。 是夏,熱甚。 壬申,以給事中、中書門下平章事趙宗儒為太子左庶子,以左諫議大夫、平章事崔損為門下侍郎、平章事,以工部侍郎鄭餘慶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左神策護軍中尉霍仙鳴卒。 丁丑,以宦者第五守亮代仙鳴為中尉。 己卯,左右神策置統軍,品秩奉給視六軍統軍例。 甲午,崔損修奉八陵寢宮畢,群臣于宣政殿行稱賀。 浙西觀察使、潤州刺史王緯卒。 九月丁未朔。 己酉,山南東道節度使、檢校尚書右仆射、襄州刺史樊澤卒。 乙卯,以同州刺史崔宗為陝州大都督府長史、陝虢觀察水陸轉運使,以浙東觀察李若初為潤州刺史、浙西觀察使及諸道鹽鐵轉運使,又以常州刺史裴肅為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 丙辰,以陝虢觀察使于頔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 丁卯,杞王倕薨。 以太常卿杜確為同州刺史、本州防禦、長春宮使。 癸酉,諫議大夫田登奏言:「兵部武舉人持弓挾矢,數千百人入皇城,恐非所宜。 」上聞之瞿然,乃命停武舉。 冬十月癸酉,以歲凶谷貴,擊太倉粟三十萬石,開場糶以惠民。 庚子,夏州韓全義奏破吐蕃鹽州。 十一月己未,韋皋進《開西南蠻事狀》十捲,敘開復南詔之由。 十二月戊子,太子少師致仕郢國公韋倫卒。 癸酉,出東都含嘉倉粟七萬石,開場糶以惠河南饑民。 己亥,南詔異牟尋遣使賀正旦。 明州鎮將慄鍠殺刺史盧雲。 十五年春正月丙午朔。 甲寅,雅王逸薨。 甲戌,浙西觀察使李若初卒。 二月,罷中和節宴會,年凶故也。 丁丑,宣武軍節度使、檢校左仆射、平章事、汴州刺史董晉卒。 乙酉,以行軍司馬陸長源檢校禮部尚書、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宣武軍節度度支營田、汴宋亳潁觀察等使。 以常州刺史李錡為潤州刺史、浙西觀察使及諸道鹽鐵轉運使。 是日,汴州軍亂,殺陸長源及節度判官孟叔度、丘穎,軍人臠而食之。 監軍俱文珍以宋州刺史劉逸準久為汴之大將,以書招之,俾靜亂。 乙丑,以宋州刺史劉逸準檢校工部尚書、兼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仍賜名全諒。 乙未,裴肅奏于台州擒慄鍠以獻,斬于獨柳樹。 癸卯,罷三月群臣宴賞,歲饑也。 出太倉粟十八萬石,糶于京畿諸縣。 三月甲寅,吳少誠寇唐州,殺監軍邵國朝,掠居民千餘而去。 丁巳,以度支郎中、兼中丞于為戶部侍郎,依前判度支。 戊午,昭義軍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王虔休卒。 戊辰,以河陽三城節度使李元為潞州長史、昭義軍節度、澤潞磁邢洺觀察使,以河陽節度押衙衡濟為懷州刺史、河陽三城懷州節度使。 辛未,太子少師致仕于頎卒。 壬申,于易州滿城縣置永清軍。 癸酉,令江淮歲運米二百萬石。 雖有是命,然歲運不過四十萬石。 四月丁丑,以久旱,令陰陽人法術祈雨。 壬午,內侍省加置內給事二員。 癸未,以安州刺史伊慎為安黃節度營田觀察使。 庚寅,應京城內外諸軍縣鎮職員官,見共五萬八千二百七十一人,宜令每人賜粟一石。 乙未,特進、兵部尚書歸崇敬卒。 五月甲辰朔。 戊辰,宗正卿嗣吳王巘薨。 六月己卯,黔中觀察使、御史中丞王礎卒。 癸巳,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尚書左仆射、平章事嚴震卒。 第7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