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庚申,詔:「蕃寇雖退,疆理猶虞,安邊之策,必有良算,宜令常參官各陳邊事,隨所見封進以聞。 」入蕃使崔翰奏于蕃中誘問給役者,求蕃國人馬真數,雲凡五萬九千餘人,馬八萬六千匹,可戰者僅三萬人,余悉老幼。 庚午,禦麟德殿,試《定難樂曲》,馬燧所獻。 五月丁亥,以侍中渾瑊為吐蕃清水會盟使,兵部尚書崔漢衡副之;瑊與駱元光率師二萬往會盟所。 丁酉,以左丞暢悅為湖南觀察使。 戊戌,左右神策、左右龍武各加將軍一員。 丙午,以嶺南節度使杜佑為尚書右丞,以容管經略使李復為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 蕃相尚結贊請改會盟之所于原州之土梨樹,神策將馬有麟奏:「土梨地多險厄,恐蕃軍隱伏;不如平涼川,其地坦平,又近涇州。 」乃改盟于平涼川。 十月,東都、河南、江陵、汴州、揚州大水,漂民廬舍。 閏月乙卯,以國子司業裴冑為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 戊午,陝虢李泌獻瑞麥,一莖五穗。 庚申,詔省州縣官員,上州留上佐、錄事、參軍、司戶、司士各一員,中州上佐、錄事、參軍、司戶、司兵各一員,下州上佐、錄事、司戶各一員,京兆河南兩府司錄、判司及四赤丞、簿、尉量留一半,諸赤畿縣留令、丞、尉各一員。 時宰相張延賞請減官收俸料以助軍討吐蕃故也。 壬戌,日有黑暈,自辰及申方散。 癸亥,以荊南節度使、檢校戶部尚書、嗣曹王皋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襄鄧郢安隨唐等州觀察使,以山南東道節度使樊澤為江陵尹、荊南節度使。 辛未,侍中渾瑊與吐蕃宰相尚結贊同盟于平涼,為蕃兵所劫,瑊狼狽遁而獲免,崔漢衡已下將吏陷沒者六十餘人。 癸酉,遣使賫書以讓結贊,蕃界不受。 戊寅,枉矢墜於虛危。 辛巳,以少府監盧岳為陝虢觀察使。 是月,太白晝見,凡四十餘日。 六月丙戌,以檢校司徒、侍中馬燧為司徒兼侍中,以贊吐蕃之盟失策而罷兵柄也。 以陝虢觀察使李泌為中書侍郎、平章事,以左龍武將軍李自良為檢校工部尚書、太原尹、河東節度使。 乙巳,浙西觀察使白志貞卒。 是月,吐蕃驅鹽、夏二州居民,焚其州城而去。 七月甲寅,渾瑊自盟所來,素服待罪,釋之。 乙卯,詔:「朕頃緣興師備邊,資用不給,遂權議減官,以務集事。 近聞授官者皆已隨牒之任,扶老攜幼,盡室而行。 俸祿未請,歸還無所,衣冠之弊,流寓何依?其先敕所減官員,並宜仍舊。 」初既減員,內外咨怨張延賞。 李泌初入相,乃諷官論之,乃下此詔。 丙辰,平涼陷蕃官員崔漢衡已下各與一子正員官。 以左羽林大將軍韓潭為夏州刺史、夏綏銀等州節度使。 壬申,賜駱元光姓曰李元諒。 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延賞薨,贈太保。 癸酉,復置吏部小選。 八月辛巳朔,日有蝕之。 丁亥,陷蕃兵部尚書崔漢衡得還。 己丑,以兵部侍郎、平章事柳渾為散騎常侍,罷知政事。 壬申,以給事中王緯為潤州刺史、浙西觀察使,常州刺史劉贊為宣州刺史、宣歙池觀察使。 戊戌,貶前門下侍郎、平章事蕭復為太子左庶子,饒州安置,坐宗人位、佩、儒、偲、鼎等連郜國長公主奸蠱事也。 戊辰,吐蕃犯寒,諸軍戒嚴。 九月丁巳,吐蕃大掠汧陽、吳山、華亭界民庶,徙于安化峽西。 庚申,左庶子崔造卒。 癸亥,回紇可汗遣使合闕將軍請婚於我,許以咸安公主降之。 丙寅,吐蕃陷華亭,又陷涇州之連雲堡。 甲戌,吐蕃退,俘掠邠、涇、隴等州民戶殆盡。 自是蕃寇常至涇、隴。 冬十月,吐蕃修原州城,屯據之。 丁亥,太子太傅李叔明卒。 丙戌,神策將魏循上言:「射生將韓欽緒等十餘人與資敬寺妖僧李廣弘同謀不軌,廣弘自言當為人主,約十月十日大舉,已署置將相名目。 」詔捕劾之,連坐死者百餘人;欽緒游瑰之子,特赦之。 是月,復降魚書停刺史務。 十一月丁丑,以湖南觀察使趙憬為給事中。 是夜,京師地震者三,鳥巢散落。 壬申,禁商人不得以口馬兵械市于黨項。 辛丑,鄜坊節度使論惟明卒。 是歲,作玄英觀于大明宮北垣。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第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