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君素,魏郡湯陰人也。 煬帝為晉王時,君素為左右。 帝嗣位,累遷鷹揚郎將。 大業末,從驍衛大將軍屈突通拒義師于河東。 俄而通引兵南遁,置君素領河東通守。 義師遣將呂紹宗、韋義節等攻之不克。 及通軍敗,至城下呼之。 君素見通,歔欷流涕,悲不自勝,左右皆哽咽。 通亦泣下沾襟,因說君素早降以取富貴。 君素以名義責之曰:「公縱不能遠慚主上,公所乘馬,即代王所賜也,公何面目乘之哉!」通曰:「籲!君素!我力屈而來。 」君素曰:「方今力猶未屈,何用多言!」通慚而退。 時圍甚急,行李斷絶。 君素乃為木鵝,置表於頸,具論事勢,浮之黃河,沿流而下。 河陽守者得之,達于東都。 越王侗見而嘆息,乃承製拜君素為金紫光祿大夫,密遣行人勞之。 監門直閣龐玉、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前後自東都歸義,俱造城下,為陳利害。 朝廷又賜金券,待以不死。 君素卒無降心。 其妻又至城下,謂曰:「隋室已亡,何苦取禍?」君素曰:「天下事非婦人所知。 」引弓射之,應弦而倒。 君素亦知事必不濟,每言及隋國,未嘗不歔欷。 常謂將士曰:「吾是籓邸舊臣,至于大義,不得不死。 今谷支數年,食盡,足知天下之事。 必隋室傾敗,天命有歸,吾當斷頭以付諸君。 」後頗得江都傾覆消息,又糧盡,男女相食,眾心離駭。 白虹降于府門,兵器之端,夜皆光見。 月餘,君素為左右所害。 陳孝意、張季珣、杜松贇,並以誠節顯。 孝意,河東人。 大業初,為魯郡司法書佐,郡內號為廉平。 太守蘇威嘗欲殺一囚,孝意固諫,不許。 孝意因解衣先受死。 良久,威意乃解,謝而遣之,漸加禮敬。 及威為納言,奏孝意為侍御史。 後以父憂去職,居喪過禮,有白鹿馴擾其廬,時人以為孝感。 尋起授雁門郡丞。 在郡菜食齋居,朝夕哀臨,每一發聲,未嘗不絶倒。 柴毀骨立,見者哀之。 時長吏多臓污,孝意清節彌厲。 發奸摘伏,動若有神,吏人稱之。 煬帝幸江都,馬邑劉武周殺太守王仁恭作亂,前郡丞楊長仁、雁門令王隺等謀應賊。 孝意知之,族滅其家,郡中顫慄。 俄而武周來攻,孝意拒之,每致克捷。 但孤城無援,而孝意誓以必死。 亦知帝必不反,每旦夕向詔敕庫俯伏涕流,悲動左右。 糧盡,為校尉張世倫所殺,以城歸武周。 張季珣,京兆人。 父祥,少為隋文帝所知,引為丞相參軍,累遷并州司馬。 及漢王諒反,遣其將劉建攻之,縱火燒其郭下。 祥見百姓驚駭,其城西有王母廟,登城望之,再拜號泣曰:「百姓何罪,致此焚燒?神其有靈,可降雨相救。 」言訖,廟上雲起,雨降而火遂滅。 士卒感其至誠,莫不用命。 援軍至,賊退。 以功授開府。 後卒於都水監。 季珣少慷慨,有志節。 大業末,為鷹揚郎將。 所居據箕山為固,與洛口接。 及李密陷倉城,遣兵呼之。 季珣大罵。 密怒,攻之,連年不能克。 經三年,資用盡,無薪,徹屋而爨,人皆穴處。 季珣撫之,一無離叛。 後士卒饑羸,為密所陷。 季珣坐事,顏色自若,密遣兵禽送之。 群賊曳令拜密。 季珣曰:「吾雖敗軍將,猶是天子爪牙臣,何容拜賊!」密壯而釋之。 翟讓從求金不得,殺之。 其弟仲琰,為上洛令。 及義兵起,城守,部下殺之以歸義。 仲琰弟幼琮,為千牛左右。 宇文化及亂,遇害。 季珣世忠烈,兄弟俱死國難,論者賢之。 杜松贇,北海人也。 性剛烈,重名義。 為石門府隊正。 大業末,楊厚來攻北海縣,松贇覘賊被執。 使謂城中,雲「郡兵已破,宜早歸降」,松贇偽許之。 既至城下,大呼曰:「我邂逅被執,非力屈也。 官軍大來,賊旦暮禽翦。 」賊以刀築其口,引之去。 松贇罵厚曰:「老賊何敢辱賢良!」言未卒,賊斷其腰。 城中望之,莫不流涕扼腕,鋭氣益倍,北海卒完。 優贈朝請大夫、本郡通守。 郭世俊,字弘乂,太原文水人也。 家門雍睦,七世同居,犬豕同乳,鳥鵲同巢,時人以為義感之應。 州縣上其事,隋文帝遣平昌公宇文幹詣其家勞問。 尚書侍御史柳彧巡省河北,表其門閭。 漢王諒為并州總管,聞而嘉嘆,賜其兄弟二十餘人衣各一襲。 郎方貴,淮南人也。 少有志尚,與從父弟雙貴同居。 隋開皇中,方貴常于淮水津所寄渡,舟人怒之,撾方貴臂折。 至家,雙貴問知之,恚恨,遂向津,毆殺船人。 津者執送之。 縣以方貴為首,當死,雙貴從坐,當流。 兄弟爭為首坐,縣司不能斷,送詣州。 兄弟各引死,州不能定。 二人爭欲赴水死。 州以狀聞。 上聞,異之,特原其罪,表其門閭,賜物百段。 後為州主簿。 論曰:于什門等或臨危不撓,視死如歸;或赴險如夷,唯義有所在。 其大則光國隆家,其小則損己利物。 故其盛烈所著,與河海而爭流;峻節所標,共竹柏而俱茂。 並蹈履之所致,身沒名立,豈徒然也! 列傳第七十四 循吏 張膺 路邕 閻慶胤 明亮 杜纂 竇瑗 蘇淑 張華原 孟業 蘇瓊 路去病 梁彥光 樊叔略 公孫景茂 辛公義 柳儉郭絢 敬肅 劉曠 王伽魏德深 先王疆理天下,司牧黎元,刑法以禁其奸,禮教以防其欲,雖為政以德,理實殊涂,百慮一致,在斯而已。 《書》雲「知人則哲」,又云「無曠庶官」,言非其人為空官也。 睿哲之後,必致清明之臣;昏亂之朝,多有貪殘之吏。 嗜欲所召,影響從之。 故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皆在所由化之而已。 蓋有無能之吏,無不可禦之人焉。 自罷侯置守,歷年永久,統以方牧,仍世相循,所以寬猛為用,庇人調俗。 但廉平常跡,聲有難高;適時應務,招響必速。 是故搏擊為侯,起不旋踵;懦弱貽咎,錄用無時。 此則已然于前世矣!後之為吏,與世沈浮,叔季澆漓,奸巧多緒,居官蒞職,道各不同,故往籍述其賢能,以彰懲勸之道。 案魏立《良吏傳》有張恂、鹿生、張膺、宋世景、路邕、閻慶胤、明亮、杜纂、裴佗、竇瑗、羊敦、蘇淑。 齊立《循吏傳》有張華原、宋世良、郎基、孟業、崔伯謙、蘇瓊、房豹、路去病。 《周書》不立此篇。 隋《循吏傳》有梁彥光、樊叔略、趙軌、房恭懿、公孫景茂、辛公義、柳儉、劉曠、王伽、魏德深。 其張恂、鹿生、宋世景、裴佗、羊敦、宋世良、郎基、崔伯謙、房豹、趙軌、房恭懿,各附其家傳,其餘皆依時代編緝,以備《循吏篇》雲。 張膺,不知何許人也。 延興中,為魯郡太守。 履行貞素,妻女樵採自供。 孝文深嘉之。 遷京兆太守,清白著稱,得吏人之忻心焉。 路邕,陽平人也。 宣武時,除東魏郡太守。 蒞政清勤。 經年儉,日出家粟,賑賜貧窘。 靈太后下詔褒美,賜龍廄馬一匹、衣一襲、被縟一具。 稍遷南青州刺史,卒。 閻慶胤,不知何許人也。 為東秦州敷城太守。 頻年饑儉,慶胤歲常以家粟千石,賑恤貧窮,人賴以濟。 部人陽寶龍一千餘人申頌美政。 有司以聞,靈太后卒無褒賞。 第4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4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