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彪,河南河陰人也。 少有武氣。 正光末,為統軍于晉壽。 孝昌中,梁將樊文識等寇邊。 益州刺史邴虯遣長史和安固守小劍,文熾圍之。 虯命小彪與統軍崔珍寶同往防拒。 文熾掩襲小彪、珍寶並禽之。 文熾攻小劍未陷,乃將珍寶至城下,使謂和安曰:「南軍強盛,北救不來,豈若歸款,取其富貴?」和安命射之,乃退。 復逼小彪與和安交言。 小彪乃慷慨謂安曰:「我柵不防,為賊所虜。 觀其兵士,勢不足言,努力堅守,魏行台、傅梁州遣將已至。 」賊以刀毆擊,言不得終,遂害之。 三軍無不嘆其壯節,哀其死亡。 賊尋奔敗,禽其次將蕭世澄、陳文緒等一十一人。 行台魏子建壯其氣概,啟以世澄購其屍柩,乃獲骸骨歸葬之。 遜道登,彭城呂縣人也。 永安初,為梁將韋休等所虜。 面縛臨刃,巡遠村塢,令其招降鄉曲。 道登厲聲唱呼:「但當努力,賊無所能!」賊遂屠戮之。 又荊州被圍,行台宗靈恩遣使宗女等四人入城曉喻,為賊將所獲。 執女等巡城,令其改辭。 女等大言:「天軍垂至,堅守莫降。 」賊忿,各刳其腹,然後斬首。 二州表其節義。 道登等並賜五品郡、五等子爵,聽子弟承襲,遣使詣所在弔祭。 李幾,博陵安平人也。 七世共居同財。 家有二十二房,一百九十八口,長幼濟濟,風禮著聞。 至于作役,卑幼競集。 鄉裡嗟美,標其門閭。 張安祖,河陽人也。 襲世爵山北侯。 時有元承貴,曾為河陽令。 家貧,且赴尚書求選,逢天寒甚,遂凍死路側。 一子年幼,停屍門巷,棺殮無托。 安祖悲哭盡禮,買木為棺,手自營作,殮殯周給。 朝野嘉嘆。 尚書聞奏,標其門閭。 王閭,北海密人也。 數世同居,有百口。 又太山劉業興,四世同居,魯郡蓋俊,六世同居,並共財產,家門雍睦。 鄉裡敬異。 有司申奏,皆標門閭。 郭琰,字神寶,京槃人也。 少喪父,事母以孝聞。 孝武帝之居籓邸,琰以通俠被知。 及即位,封新豐縣公,除洛州刺史。 孝武西入,改封馮翊郡公,授行台尚書、潼關大都督。 大統中,齊神武遣大都督竇泰襲恆農。 時琰為行台,眾少戰敗,乃奔洛州。 至刺史泉仙城守力窮,城將陷,乃仰天哭曰:「天乎!天乎!何由縱此長蛇,而不助順也?」言發涕流,不能自止。 兵士見之,咸自厲憤。 竟為東魏將高敖曹所禽。 復謂敖曹曰:「天子之臣,乃為賊所執。 」敖曹素聞其名,義不殺之,送於并州。 見齊神武,言色不屈,見害。 沓龍超,晉壽人也。 性尚義俠,少為鄉裡所重。 永熙中,梁將樊文熾來寇益州,刺史傅和孤城固守。 龍超每出戰,輒破之。 時攻圍既久,糧矢方盡,刺史遣龍超夜出,請援于漢中,遂為文熾所得。 許以封爵,使告城中曰:「外無援軍,宜早降。 」乃置龍超於攻樓上。 龍超乃告刺史曰:「援軍數萬,近在大寒。 」文熾大怒,火炙殺之。 至死,辭氣不撓。 大統二年,詔贈龍驤將軍、巴州刺史。 乙速孤佛保,北秀容胡酋也。 少驍武,善射。 孝武帝時,為直閣將軍。 從入關,封蒲子縣公,並賜弓矢。 大統初,梁將蘭欽來寇,遂陷漢中。 佛保時為都督,統兵力戰。 知將敗,乃先城未陷,仰天大哭曰:「此馬吾常所乘,此弓矢天恩賜我,豈可令賊得吾弓馬乎!」遂斬馬及弓,自刎而死。 三軍莫不壯之。 黃門郎趙僧慶時使漢中,聞,乃收運其屍致長安。 天子嘆感,詔著作錄之。 李棠,字長卿,勃海蓚人也。 祖伯貴,魏宣武時,官至魯郡守。 有孝行,居父喪,哀戚過禮,遂以毀卒。 宣武嘉之,贈勃海相。 父元冑,員外散騎侍郎。 棠幼孤,好學,有志操。 高仲密為北豫州刺史,請棠為掾。 仲密將圖西附。 時東魏又遣鎮城奚壽興典兵事。 仲密遂與堂謀殺壽興,率其眾據城,遣棠詣關中歸款。 周文嘉之,封廣宗縣公,位給事黃門侍郎,加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 從魏安公尉遲迥伐蜀,棠乃應募喻之。 既入成都,蕭捴問迥軍中委曲,棠不對。 捴乃苦辱之。 棠曰:「我王者忠臣,有死而已,義不為爾移志也。 」遂害之。 子敞嗣。 杜叔毗,字子弼,其先京兆杜陵人也,徙居襄陽。 父漸,梁邊城太守。 叔毗早歲而孤,事母以孝聞。 仕梁,為宜豐侯蕭脩府中直兵參軍。 周文令大將軍達奚武圍脩于南鄭,脩令叔毗詣闕請和。 周文見而禮之。 使未及還,而脩中直兵曹策、參軍劉曉謀以城降武。 時叔毗兄君錫為脩中記室參軍,從子映錄事參軍,映弟晰中直兵參軍,各領部曲。 策等忌之,懼不同己,遂誣以謀叛,擅加害焉。 尋討策等禽之。 城降,策至長安,叔毗朝夕號泣,具申冤狀。 朝議以事在歸附之前,不可追罪。 叔毗志在復仇,然恐坐及其母。 母曰:「汝兄橫罹禍酷,痛切骨髓。 若曹策朝死,吾以夕歿,亦所甘心。 汝何疑焉?」叔毗拜受母言,後遂白日手刃策于京城,斷首瓠腹,解其支體,然後面縛請就戮焉。 周文嘉其志氣,特命舍之。 遭母憂,哀毀骨立,殆不勝喪。 服闋,晉公護闢為中外府樂曹參軍。 累遷陝州刺史。 後從衛國公直南討,軍敗,為陳人所禽。 陳人將降之,叔毗辭色不撓,遂被害。 子廉卿。 劉弘,字仲遠,彭城叢亭裡人也。 少好學,有覊檢,重節概。 仕齊,位西楚州刺史。 齊亡,周武帝以為本郡太守。 及隋文帝平陳,以行車長史從總管吐萬緒度江,加上儀同,封濩澤縣公,拜泉州刺史。 會高智慧亂,以兵攻州。 弘城守,糧盡,煮犀甲腰帶及剝樹皮食之,一無離叛。 賊欲降之,弘抗節彌厲。 城陷,為賊所害。 文帝聞而嘉嘆者久之,賜物二千段。 子長信,襲其官爵。 游元,字楚客,廣平任城人也。 父寶藏,位至郡守。 元少聰敏。 仕周,歷壽春令、譙州司馬,俱有能名。 開皇中,為殿內侍御史。 煬帝嗣位,遷尚度支郎。 遼東之役,領左驍衛長史,為蓋牟道監軍,拜朝請大夫,兼書侍御史。 宇文述等九軍敗績,帝令元主其獄。 述時貴幸,勢傾朝廷,遣家僮造元,有所請屬,元不之見。 他日,案述逾急,仍以屬請狀劾之。 帝嘉其公正,賜朝服一襲。 後奉使黎陽督運。 楊玄感作逆,告以情。 元引正義責之,遂見困,竟不屈節,見害。 帝甚嘉之,贈銀青光祿大夫,拜其子仁宗為正議大夫、弋陽郡通守。 張須陀,弘農閿鄉人也。 性剛烈,有勇略。 弱冠從史萬歲討西爨,以功授儀同。 後從楊素擊平漢王諒,加開府。 大業中,為齊郡贊務。 會興遼東之役,歲饑,須陀將開倉賑給。 官屬咸曰:「須待詔敕。 」須陀曰:「如待報至,當委溝壑。 吾若以此獲罪,死無所恨。 」先開倉而後狀,帝嘉而不責。 天下既承平日久,多不習兵。 須陀獨勇決善戰,又長撫馭,得士卒心,號為名將。 時賊帥王薄北連豆子賊孫宣雅、石祗闍、郝孝德等,眾十餘萬,攻章丘。 須陀大破之,露布以聞。 帝大悅,優詔褒揚,令使者圖畫其形容奏之。 其年,賊裴長才,石子河等奄至城下,須陀與戰,長才敗走。 後數旬,賊帥秦君弘、郭方預等園北海,須陀倍道而進,大敗之。 司隷刺史裴操之上狀,帝遣使勞問之。 第4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4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