冑性疏率不倫,自恃才伐,鬱鬱于官。 每負氣陵傲,忽略時人。 為諸葛潁所嫉,屢譖之於帝,帝愛其才而不罪。 禮部尚書楊玄感虛襟與交,數游其第。 及玄感敗,與虞綽徙邊。 冑遂亡匿,潛還江左。 為吏所捕,坐誅。 所著詞賦,多行于世。 兄翙,字元恭。 博學多通,少有盛名于江左。 仕陳,歷太子洗馬、中舍人。 陳亡,與冑俱為學士。 煬帝即位,授秘書郎,卒於官。 庾自直,潁川人。 父持,《南史》有傳。 少好學,沈靜寡慾。 仕陳,歷豫章王府外兵參軍、記室。 陳亡入關,不得調。 晉王廣聞之,引為學士。 大業初,授著作佐郎。 自直解屬文,于五言詩尤善。 性恭慎,不妄交遊。 特為帝所愛,有篇章必先示自直,令其詆訶。 自直所難,帝輒改之。 或至于再三,俟其稱善,然後方出。 其見親禮如此。 後以本官知起居舍人事。 化及作逆,與之北上,自載露車中,感激發病卒。 有文集十捲,行于世。 潘徽,字伯彥,吳郡人也。 性聰敏,少受《禮》于鄭灼,受《毛詩》于施公,受《書》于張沖,講《莊》、《老》于張譏,並通大義。 尤精《三史》。 善屬文,能持論。 中書令江總引致文儒之士,徽一詣總,甚敬之。 釋褐新蔡王國侍郎,選為客館令。 隋遣魏澹聘于陳,陳人使徽接對之。 澹將反命,為啟于陳主曰:「敬奉弘慈,曲垂餞送。 」徽以餞送為重,敬奉為輕,卻其啟而不奏。 澹曰:「《曲禮》云:主敬客。 《詩》曰:『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孝經》:『宗廟致敬。 』又云:『不敬其親,謂之悖禮。 』孔子敬天之怒,成湯聖敬日躋。 宗廟極重,上天極高,父極尊,君極貴,四者咸同一敬,《五經》未有異文。 不知以敬為輕,竟何所據?」徽難之曰:「向所論敬字,本不全以為輕,但施用處殊,義成通別。 禮主于敬,此是通言。 猶如男子冠而字之,註云:『成人,敬其名也。 』《春秋》有冀缺,夫妻亦云相敬。 于子則有敬名之義,在夫亦有敬妻之說,此可復並謂極高極尊乎?至若敬謝諸公,固非尊地;公子敬愛,止施賓友;敬問敬報,彌見雷同;敬聽敬酬,何關貴隔。 當知敬之為義,雖是不輕,但敬之於語,則有時混漫。 今雲敬奉,所以成疑。 聊舉一隅,未為深據。 」澹不能對,遂從而改焉。 及陳滅,為州博士。 秦王俊聞其名,召為學士。 嘗從俊朝京師。 在涂,令徽于馬上為賦,行一驛而成,其名曰《述恩賦》。 俊覽而善之。 復令為《萬字文》。 又遣撰集字書,名為《韻纂》,徽為之序。 俊薨,晉王廣復引為揚州博士,令與諸儒撰《江都集禮》一部,復令徽為序。 煬帝嗣位,徽與著作郎陸從典、太常博士褚亮、歐陽詢等助越公楊素撰《魏書》,會素薨而止。 授京兆郡博士。 楊玄感兄弟重之,數相往來。 及玄感敗,凡所交關,多罹其患。 徽以玄感故人,為帝所不悅。 有司希旨,出徽為西海郡威定縣主簿。 意甚不平,行至隴頭,發病而卒。 隋時有常得志、尹式、劉善經、祖君彥、孔德紹、劉斌,並有才名,事多遺逸。 常得志,京兆人。 隋秦王記室。 及王薨,過故第,為五言詩,辭理悲壯,甚為時人所重。 復為《兄弟論》,義理可稱。 尹式,河間人。 仁壽中,官至漢王記室。 漢王阻兵,式自殺。 其族人正卿、彥卿亦俱有俊才,名顯于世。 劉善經,河間人。 歷著作佐郎、太子舍人。 著《酬德傳》三十捲,《諸劉譜》三十捲,《四聲指歸》一卷,行于世。 祖君彥,見其父珽傳。 孔德紹,會稽人。 有清才,官至京城縣丞。 竇建德署為中書令,專典書檄。 及建德敗,伏誅。 劉斌,南陽人。 祖之遴,《南史》有傳。 斌頗有詞藻,官至信都司功書佐。 竇建德署為中書舍人。 建德敗,復為劉黑闥中書侍郎。 與黑闥亡歸突厥,不知所終。 論曰:古人之所貴名不朽者,蓋重言之尚存。 王褒、庾信、顏之推、虞世基、柳{巧言}、許善心、明克讓、劉臻、王貞、虞綽、王冑等,並極南土譽望,又加之以才名,其為貴顯,固其宜也。 自余或位下人微,居常亦何能自達。 及其靈蛇可握,天綱俱頓,並編緗素,咸貫辭林。 雖其位可下,其身可殺,千載之外,貴賤一焉。 非此道也,孰雲能致?凡百士子,可不務乎! 列傳第七十二 孝行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 閻元明 吳悉達 王續生 李顯達 倉跋 張升 王崇 郭文恭 荊可 秦族 皇甫遐 張元 王頒弟頍 楊慶田翼 紐因 劉仕俊 翟普林 華秋 徐孝肅 《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論語》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呂覽》云:「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萬事之納紀也。 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順者,其唯孝乎!」然則孝之為德至矣,其為道遠矣,其化人深矣。 故聖帝明王行之於四海,則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齊其明;諸侯卿大夫行之於國家,則永保其宗社,長守其祿位;匹夫匹婦行之於閭閻,則播徽烈于當年,揚休名于千載。 是以堯、舜、湯、武居帝王之位,垂至德以敦其風;孔、墨、荀、孟稟聖賢之資,弘正道以勵其俗。 觀其所由,在此而已矣。 然而淳源既往,澆風愈扇,禮義不樹,廉讓莫修。 若乃綰銀黃,列鐘鼎,立於朝廷之間,非一族也;積龜貝,實倉廩,居于閭巷之內,非一家也。 其于愛敬之道,則有未能備焉。 哀思之節,罕有得其中焉。 斯乃詩人所以思素冠,孔門有以責衣錦也。 且生盡色養之方,終極哀思之地,厥跡多緒,其心一焉。 若乃誠達泉魚,感通鳥獸,事匪常倫,斯蓋希矣。 至如溫床、扇席,灌樹、負土,苟或加人,咸疾俗。 斯固仁人君子所以興嘆,哲後賢宰所宜屬心。 如令明教化以救其弊,優爵賞以勸其心,存懇誠以誘其進,積歲月以求其終,則今之所謂少者,可以為多矣;古之所謂難者,可以為易矣。 長孫慮等闕稽古之學,無俊偉之才。 或任其自然,情無矯飾;或篤于天性,勤其四體。 並竭股肱之力,咸盡愛敬之心,自足膝下之歡,忘懷軒冕之貴。 不言而化,人神通感。 雖或位登台輔,爵列王侯,祿積萬鐘,馬跡千駟,死之日曾不得與斯人之徒隷齒。 孝之大也,不其然乎。 案《魏書》列趙琰、長孫慮、乞伏保、孫益德、董洛生、楊引、閻元明、吳悉達、王續生、李顯達、倉跋、張升、王崇、郭文恭為《孝感傳》,《周書》列李棠、柳檜、杜叔毗、荊可、秦族、皇甫遐、張元為《孝義傳》,《隋書》列陸彥師、田德懋、薛浚、王頒、田翼、楊慶、郭世俊、紐因、劉仕俊、郎方貴、翟普林、李德饒、華秋、徐孝肅為《孝義傳》。 今趙琰、李棠、柳檜、杜叔毗、陵彥師、李德饒入別傳及其家傳,其餘並從此編緝,以備《孝行傳》雲。 長孫慮,代人也。 母因飲酒,其父真呵叱之,誤以杖擊,便即致死。 真為縣囚執,處以重坐。 慮列辭尚書云:「父母忿爭,本無餘惡,直以謬誤,一朝橫禍。 今母喪未殯,父命旦夕,慮兄弟五人並沖幼。 慮身居長,今年十五,有一女弟,向始四歲。 更相鞠養,不能保全,父若就刑,交墜溝壑。 乞以身代老父命,使嬰弱眾孤,得蒙存立。 」尚書奏云:「慮于父為孝子,于弟為仁兄,尋情究狀,特可矜感。 」孝文帝詔特恕其父死罪,以從遠流。 第43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4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