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統五年,從駕自並還鄴,夜發滏口,帝以夜漏尚早,停于路傍。 長仁後來,謂是從行諸貴,遂遣門客程牙馳騎呼問。 帝遣中尚食陳德信問是何人,牙不答而走。 帝命左右追射之。 既而捉獲,因令壯士撲之,決馬鞭二百,牙一宿便死。 士開因此,遂令德信列長仁倚親驕豪無畏憚。 由是,除齊州刺史。 及辭于昭陽,列仗引見,長仁不敢發語,唯泣涕橫流。 到任,啟求暫歸,所司不為奏。 怨憤,謀令冀州人李揩牆刺和士開,其弟長咸告之。 士開密與祖孝徵議之,孝徵引漢文帝殺薄昭為故事,於是敕遣張固、劉桃枝馳驛詣齊州,責長仁謀害宰輔,遂賜死。 先是,太白食昴,占者曰:「昴為趙分,不利胡王。 」長仁未幾死。 長仁性好歌舞,飲酒至數斗不亂。 自至齊州,每進酒後,必長嘆欷歔,流涕不自勝,左右莫不怪之。 尋而後主納長仁女為後,重加贈。 長仁子君璧,襲爵隴東王。 君璧弟君璋,及長仁弟長雍等,前後七人並賜爵,合門貴盛。 後廢后,稍稍黜退焉。 隋文帝外家呂氏,其族蓋微。 平齊後求訪,不知所在。 開皇初,濟南郡上言,有男子呂永吉,自稱有姑字苦桃,嫁為楊諱妻。 勘驗,知是舅子。 始追贈外祖雙周為上柱國、太尉、八州諸軍事、青州刺史,封齊郡公,謚曰敬。 外祖母姚氏為齊敬公夫人。 詔並改葬,于齊州立廟,置守塚十家,以永吉襲爵,留在京師。 及大業中,授上黨郡太守。 性識庸劣,職務不理。 後去官,不知所終。 從父道貴,性尤頑騃,言詞鄙陋。 初自鄉裡徵入長安,上見之悲泣。 道貴略無戚容,但連呼帝名云:「種未定不可偷,大似苦桃姊。 」後數犯忌諱,動致違忤。 上甚恥之,乃命高熲厚加供給,不許接對朝士。 拜上儀同三司,出為濟南太守,令即之任,斷其入朝。 道貴還至本郡,高自崇重,每與人言,自稱皇舅。 數將儀衛,出入閭裡,從故人遊宴,庶僚咸苦之。 後郡廢,終於家,子孫無聞焉。 論曰:三五哲王,防深慮遠;舅甥之國,罕執鈞衡;母后之家,無聞傾敗。 爰及漢晉,顛覆繼軌,皆由乎進不以禮,故其斃亦速。 自魏至隋,時移四代,得失之跡,斯文可睹。 苟不傾宗,終致亡國,周隋之際,可為鑒焉。 若使開皇創業,不取懲于已往,獨孤權侔呂、霍,必敗於仁壽之前;蕭氏勢均梁、竇,豈全於大業之後。 今或不隕舊基,或更隆先構,豈非處之以道,遠權之所致乎? 列傳第六十九 儒林上 梁越 盧醜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劉獻之 張吾貴 劉蘭 孫惠蔚族曾孫靈暉 馬子結 石曜 靈暉子萬壽 徐遵明 董徵 李業興子崇祖 李鉉 馮偉 張買奴 劉軌思 鮑季詳 邢峙 劉晝 馬敬德子元熙 張景仁 權會 張思伯 張雕武 郭遵 儒者,其為教也大矣,其利物也博矣!以篤父子,以正君臣。 開政化之本原,鑿生靈之耳目,百王損益,一以貫之。 雖世或污隆,而斯文不墜。 自永嘉之後,宇內分崩,禮樂文章,掃地將盡。 魏道武初定中原,雖日不暇給,始建都邑,便以經術為先。 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餘人。 天興二年春,增國子太學生員至三千人。 豈不以天下可馬上取之,不可以馬上臨之?聖達經猷,蓋為遠矣。 四年春,命樂師入學習舞,釋菜于先師。 明元時,改國子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 太武始光三年春,起太學于城東。 後征盧玄、高允等,而令州郡各舉才學。 於是人多砥尚,儒術轉興。 獻文天安初,詔立鄉學,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 後詔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 太和中,改中書學為國子學,建明堂、闢雍,尊三老五更,又開皇子之學。 及遷都洛邑,詔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 孝文欽明稽古,篤好墳籍,坐輿據鞍,不忘講道。 劉芳、李彪諸人以經書進,崔光、邢巒之徒以文史達。 其餘涉獵典章,閒集詞翰,莫不縻以好爵,動貽賞眷。 於是斯文鬱然,比隆周、漢。 宣武時,復詔營國學。 樹小學于四門,大選儒生以為小學博士,員四十人。 雖黌宇未立,而經術彌顯。 時天下承平,學業大盛,故燕、齊、趙、魏之間,橫經著錄,不可勝數。 大者千餘人,小者猶數百。 州舉茂異,郡貢孝廉,對揚王庭,每年逾眾。 神龜中,將立國學,詔以三品以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生選。 未及簡置,仍復停寢。 正光三年,乃釋奠于國學,命祭酒崔光講《孝經》,始置國子生三十六人。 暨孝昌之後,海內淆亂,四方校學,所存無幾。 齊神武生於邊朔,長於戎馬,杖義建旗,掃清區縣。 因魏氏喪亂,屬爾硃殘酷,文章咸蕩,禮樂同奔,絃歌之音且絶,俎豆之容將盡。 永熙中,孝武復釋奠于國學,又于顯陽殿詔祭酒劉欽講《孝經》,黃門李鬱說《禮記》,中書舍人盧景宣講《大戴禮夏小正》篇,復置生七十二人。 及永熙西遷,天平北徙,雖庠序之制,有所未遑,而儒雅之道,遽形心慮。 時初遷都于鄴,國子置生三十六人。 至興和、武定之間,儒業復盛矣。 始天平中,范陽盧景裕同從兄仲禮于本郡起逆,齊神武免其罪,置之賓館,以經教授太原公以下。 及景裕卒,又以趙郡李同軌繼之。 二賢並大蒙恩遇,待以殊禮。 同軌雲亡,復征中山張雕武、勃海李鉉、刁柔、中山石曜等遞為諸子師友。 及天保、大寧、武平之朝,亦引進名儒,授皇太子、諸王經術。 然爰自始基,暨于季世,唯濟南之在儲宮,性識聰敏,頗自砥礪,以成其美。 自余多驕恣傲狠,動違禮度,日就月將,無聞焉爾。 鏤冰雕朽,迄用無成,蓋有由焉。 夫帝王子孫,習性驕逸。 況義方之情不篤,邪僻之路競開,自非得自生知,體包上智。 而內縱聲色之娛,外多犬馬之好,安能入則篤行,出則友賢者也?徒有師傅之資,終無琢磨之實。 貴游之輩,飾以明經,可謂稽山竹箭,加之括羽,俯拾青紫,斷可知焉。 而齊氏司存,或失其守;師保疑丞,皆賞勛舊;國學博士,徒有虛名。 唯國子一學,生徒數十人耳。 冑子以通經進仕者,唯博陵崔子發、廣平宋游卿而已。 自外莫見其人。 幸朝章寬簡,政綱疏闊,游手浮惰,十室而九。 故橫經受業之侶,遍于鄉邑;負笈從宦之徒,不遠千里。 入閭裡之內,乞食為資,憩桑梓之陰,動逾十數。 燕、趙之俗,此眾尤甚焉。 齊制,諸郡並立學,置博士、助教授經。 學生俱久差逼充員,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從調。 備員既非所好,墳籍固不開懷。 又多被州郡官人驅使,縱有遊惰,亦不檢察。 皆由上非所好之所致也。 諸郡俱得察孝廉,其博士、助教及遊學之徒通經者,推擇充舉。 射策十條,通八以上,聽九品出身,其尤異者,亦蒙抽擢。 第41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4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