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希,弘農人也。 祖真,魏天水太守。 父承寶,商直淅三州刺史。 尚希齠齔而孤,年十一,辭母請受業長安。 范陽盧辯見而異之,令入太學,專精不倦,同輩皆共推服。 周文帝嘗親臨釋奠,尚希時年十八,令講《孝經》,詞旨可觀。 文帝奇之,賜姓普六茹氏。 擢為國子博士,累轉舍人上士。 明、武世,歷太學博士、太子宮尹、計部中大夫。 賜爵高都侯,東京司憲中大夫。 撫慰山東、河北,至相州而宣帝崩,與相州總管尉遲迥發喪于館。 尚希出謂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視不安,將有他計。 吾不去,將及于難。 」遂夜遁。 及明,迥方覺,令數十騎追不及,遂歸京師。 隋文帝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 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領宗室兵三千人鎮潼關。 尋授司會中大夫。 文帝受禪,拜度支尚書,進爵為公。 歲余,出為河南道行台兵部尚書,加銀青光祿大夫。 尚希時見天下州郡過多,上表以為「今郡縣倍多於古,或地無百里,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 具僚以眾,資費日多,吏卒又倍,租調歲減。 清干良材,百分無一,動須數萬,如何可充!所謂人少官多,十羊九牧。 今存要去閒,並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選用則易得賢才。 」帝覽而嘉之,遂罷天下諸郡。 後歷位瀛州刺史、兵部、禮部二尚書,授上儀同。 尚希性惇厚,兼以學業自通,甚有雅望,為朝廷所重。 上時每旦臨朝,日側不倦,尚希諫以為「陛下宜舉大綱,責成宰輔。 繁碎之務,非人主所宜親。 」上歡然曰:「公愛我者。 」尚希有足疾,謂曰:「蒲州出美酒,足堪養病,屈公臥臨之。 」於是拜蒲州刺史,仍領本州宗團驃騎。 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復引瀵水立堤防,開稻田數千頃,人賴其利。 卒官。 謚曰平。 子旻嗣,後封丹水縣公,位安定郡丞。 張煚,字士鴻,河間鄚人也。 父羡,少好學,多所通涉,仕魏,為蕩難將軍。 從武帝入關,累遷銀青光祿大夫。 周文引為從事中郎,賜姓叱羅氏。 歷司織大夫、雍州中從事、應州刺史、儀同三司,賜爵虞鄉縣公。 復入為司成中大夫,典國史。 周代公卿,類多武將,唯羡以素業自通,甚為當時所重。 後以年老致仕。 隋文帝受禪,欽其德望,以書征之。 及謁見,敕令勿拜,扶杖升殿,上降榻執手,與之同坐,宴語久之,賜以几杖。 會遷都龍首,羡上表勸以儉約,上優詔答之。 卒,贈滄州刺史,謚曰定。 所撰《老子》、《莊子》義,名《道言》,五十二篇。 煚好學,有父風。 仕魏,位員外侍郎。 周文引為外兵曹。 明、武世,位塚宰司錄,賜爵北平縣子。 宣帝時,加儀同,進爵為伯。 隋文帝為丞相,煚深自推結。 帝以其有干用,甚親遇之。 及受禪,拜為尚書右丞,進爵為侯。 遷太府少卿,領營新都監丞。 丁父憂去職,柴毀骨立。 未期,授儀同三司,襲爵虞鄉縣公。 歷太府卿、戶部尚書。 晉王廣為揚州總管,授煚司馬,加銀青光祿大夫。 煚性和厚有識度,甚有當時譽。 後拜冀州刺史,晉王廣頻表請之,復為晉王長史,檢校蔣州事。 及晉王為皇太子,復為冀州刺史,位上開府,吏人悅服,稱為良二千石。 卒官。 子慧寶,官至絳郡丞。 開皇中,有劉仁恩者,政績為天下第一,擢拜刑部尚書。 以行軍總管從楊素伐陳,與素破陳將呂仲肅于荊門,仁恩計功居多,授上大將軍,甚有當時譽。 馮翊郭均、上黨馮世期並明悟有幹略,相繼為兵部尚書。 此三人俱顯名于世,然事行闕落,史莫能知。 蘇孝慈,扶風人也。 父武,周兗州刺史。 孝慈少沉謹,有器干,美容儀。 仕周,位至工部中大夫,封臨水縣公。 隋文帝受禪,進爵安平郡公,拜太府卿。 于時王業初基,征天下匠,纖微之巧,無不畢集。 孝慈總其事,世以為能。 歷位兵部尚書,待遇愈密。 時皇太子勇頗知時政,上欲重宮官之望,多令大臣領其職,拜孝慈太子右衛率,尚書如故。 及于陝州置常平倉,轉輸京下,以渭水多沙,乍深乍淺,乃決渭水為渠以屬河,令孝慈督其役,渠成,上善之,又領太子左衛率,仍判工部、戶部二尚書,稱為干理。 進位大將軍,轉工部尚書,率如故。 先是,以百僚供費不足,台省府寺咸置廨錢,收息取給。 孝慈以為官與百姓爭利,非興化之道,表請公卿已下給職田各有差,上並納焉。 及將廢太子,憚其在東宮,出為淅州刺史。 太子以孝慈去,形於言色。 遷洪州總管,俱有惠政。 後桂林山越相聚為亂,詔孝慈為行軍總管,擊平之。 卒官。 子會昌。 孝慈兄順,周眉州刺史。 子沙羅,字子粹。 仕周,以破尉遲迥功,授開府儀同三司,封通泰縣公。 開皇中,歷位資、邛二州刺史,檢校利州總管。 從史萬歲擊西爨,進位大將軍。 尋檢校益州總管長史。 及蜀王秀廢,沙羅坐除名。 卒於家。 子康嗣。 元壽,字長壽,河南洛陽人也。 祖敦,魏侍中、邵陵王。 父寶,周涼州刺史。 壽少孤,性仁孝,九歲喪父,哀毀骨立,宗族鄉黨咸異之。 事母以孝聞。 及長,方直,頗涉文史。 周武成初,封隆城縣侯。 保定四年,封儀隴縣侯,授儀同三司。 隋開皇初,議伐陳,以壽有思理,使于淮浦監修船艦,以強濟見稱。 累遷尚書左丞。 文帝嘗出苑觀射,文武並從。 開府蕭摩訶妻患且死,奏請遣子向江南收其家產,御史見而不言。 壽奏劾之曰:「御史之官,義存糾察,直繩莫舉,憲典誰寄?今月五日,鑾輿徙蹕,親臨射苑,開府儀同三司蕭摩訶幸廁朝行,預觀盛禮,奏稱請遣子世略暫往江南重收家產。 妻安遇患,彌留有日,安若長逝,世略不合此行。 竊以人倫之義,伉儷為重,資愛之道,烏烏弗虧。 摩訶遠念資財,近忘匹好,一言才發,名教頓盡,而兼殿內侍御史臣韓徵之等親所聞見,竟不彈糾。 若知非不舉,情涉阿縱;如不以為非,豈關理識?儀同三司、太子左庶子、檢校書侍御史臣劉行本虧失憲體,何所逃愆?臣謬膺朝寄,忝居左轄,無容寢默,謹以狀聞。 」上嘉納之。 後授太常少卿,出為基州刺史,有公廉稱。 入為太府少卿,進位開府。 煬帝嗣位,漢王諒反,左仆射楊素為行軍元帥,壽為長史。 事平,以功授大將軍。 遷太府卿。 大業四年,拜內史令,從帝西討吐谷渾,壽率眾屯金山,東西連營三百餘里以圍渾主。 還拜右光祿大夫。 七年,兼左翊衛將軍。 從征遼東,在道卒。 帝哭之甚慟,贈尚書右仆射、光祿大夫,謚曰景。 子敏,頗有才辯,而輕險多詐。 壽卒,帝追思之,擢敏守內史舍人。 交通博徒,數泄省中語。 化及之反,敏創其謀,偽授內史侍郎,為沈光所殺。 論曰:二趙明習故事,當世咸推,及居端右,無聞殊績。 故知人之分器,各有量限,大小雲異,不可相逾。 晉蜀二王,帝之愛子,擅以權寵,莫拘憲法。 王韶、元岩任當彼相,並見嚴憚,莫敢為非,謇諤之風有足稱矣。 宇文弼宇量宏遠,聲望攸歸,斯言不密,以致傾殞,惜矣!伊婁謙志識弘深,不念舊惡,請赦高遵之罪,有君子風焉。 李圓通、郭榮、龐晃等或陳力經綸之際,或自結龍潛之始,其所以高位厚秩,隆恩殊寵,豈徒然哉!李安雖則滅親,而于義亦已疏矣。 楊尚希譽望隆重,張煚、蘇孝慈威稱貞干,並擢自開皇之初,蓋當時之選也。 元壽之彈行本,有意存夫名教。 然其計功稱伐,蓋不足雲,端揆之贈,則為優矣。 列傳第六十四 第40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4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