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岩,字君山,河南洛陽人也。 父禎,魏敷州刺史。 岩好讀書,不守章名,剛鯁有器局,以名節自許,少與勃海高熲、太原王韶同志友善。 仕周,為武賁給事。 大塚宰宇文護見而器之,以為中外記室。 累遷內史中大夫,封昌國縣伯。 周宣帝嗣位,為政昏暴,京兆郡丞樂運輿櫬詣朝堂,陳帝八失,言甚切至。 帝大怒,將戮之,朝臣莫有救者。 岩謂人曰:「臧洪同日,尚可俱死,其況比干乎?若樂運不免,吾將與之俱斃。 」詣閤請見,言于帝曰:「樂運知書奏必死,所以不顧身命者,欲取後世名。 陛下若殺之,乃成其名,落其術內。 不如勞而遣之,以廣聖度。 」運因獲免。 後帝將誅烏丸軌,岩不肯署詔。 禦正顏之儀切諫不入,岩進繼之,脫巾頓顙,三拜三進。 帝曰:「汝欲黨烏丸軌耶?」岩曰:「臣非黨軌,正恐濫誅,失天下望。 」帝怒,使閹豎搏其面,遂廢于家。 隋文帝為丞相,加開府、戶部中大夫。 及受禪,拜兵部尚書,進爵平昌郡公。 岩性嚴重,明達世務,每有奏議,侃然正色,廷爭面折,無所迴避,上及公卿皆敬憚之。 時帝懲周代諸侯微弱,以致滅亡,由是分王諸子,權侔王室,以為盤石之固。 遣晉王廣鎮并州,蜀王秀鎮益州。 二王年並幼,選貞良有重望者為之僚佐。 時嚴與王韶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帝謂曰:「公宰相大器,今屈輔我兒,亦如曹參相齊之意。 」及岩到官,法令明肅,吏人稱焉。 蜀王好奢,嘗欲取獠口為閹人,又欲生剖死囚,取膽為樂。 岩皆不奉教,排閣切諫,王輒謝而止。 憚岩為人,每循法度。 蜀中獄訟,岩所裁斷,莫不悅服。 有得罪者,謂曰:「平昌公與罪,吾何怨焉?」上甚嘉之,賞賜優洽。 卒於官,上悼惜久之。 益州父老莫不隕涕,于今思之。 岩卒後,蜀王為非法,造渾天儀,又共妃出獵,以彈彈人,多捕山獠充宦者,僚佐無能諫止。 及秀得罪,上曰:「元岩若在,吾兒豈有是乎!」 子弘嗣。 歷給事郎、司朝謁者、北平通守。 宇文弼,字公輔,河南洛陽人也,其先與周同出。 祖直力勤,魏鉅鹿太守。 父珍,周宕州刺史。 弼慷慨有大節,博學多通。 仕周,嘗奉使鄧至國及黑水、龍涸諸羌,前後降附三十餘部。 及還,奉詔修定五禮,書成奏之,賜田二頃、粟百石。 累遷小吏部,擢八人為縣令,皆有異績,世以為知人。 轉內史都上士。 武帝將謀出兵河陽以伐齊,弼進策曰:「齊氏建國,于今累世,雖曰無道,尚有其人。 今若用兵,須擇其地。 河陽要衝,精兵所聚,儘力攻圍,恐難得志。 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也。 」帝不納,師竟無功。 建德五年,大舉伐齊,卒用弼策。 於是募三輔豪俠少年數百人為別陽,從帝攻拔晉州,身被三瘡,苦戰不息,帝奇而壯之。 因從平齊,以功拜上儀同,封武威縣公。 宣帝嗣位,為守廟大夫。 時突厥寇甘州,帝令侯莫陳昶擊之。 弼為監軍,謂昶曰:「宜選精騎,直趨祈連之西。 賊若收軍,必自蓼泉之北,此地險隘,兼下濕,度其人馬,三日方度。 彼勞我逸,破之必矣。 若邀此路,真上策也。 」昶不能用,西取合黎,大軍行遲,虜已出塞。 其年,弼又從梁士彥攻拔壽陽,改封安樂縣公,除澮州刺史,轉南司州刺史。 司馬消難之奔陳,弼追之不及。 遇陳將樊毅,戰于漳口,自旦及午,三戰三捷。 除黃州刺史,轉南定州刺史。 開皇初,以前功封平昌縣公。 入為尚書右丞。 時西羌內附,詔弼持節安集,置鹽澤、蒲昌二郡而還。 遷左丞,當官正色,為百僚所憚。 三年,突厥寇甘州,以行軍司馬元帥竇榮定擊破之。 還除太仆少卿,轉吏部侍郎。 平陳之役。 楊素出信州道,令弼持節為諸軍節度,仍領行軍總管。 劉仁恩之破陳將呂仲肅也,弼有謀焉。 加開府,擢拜刑部尚書,領太子虞候率。 上嘗親臨釋奠。 弼與博士論議,詞致清遠。 上大悅,謂群臣曰:「朕今睹周公之制禮,見宣尼之論孝,實慰朕心。 」時朝廷以晉陽為重鎮,并州總管必屬親王,其長史、司馬亦一時高選。 前長史王韶卒,以弼有文武干用,出為并州長史。 十八年,遼東之役,授元帥漢王府司馬,仍領行軍總管。 軍還,歷朔、代、吳三州總管,皆有能名。 煬帝即位,拜刑部尚書,仍持節,巡省河北。 還除泉州刺史。 復徵拜刑部尚書,轉禮部尚書。 弼既以才能著稱,歷職顯要,聲望甚重,物議多見推許。 帝頗忌之。 時帝漸好聲色,尤勤遠略,弼謂高熲曰:「昔周天元好聲色亡國,以今方之,不亦甚乎!」又言「長城之役,幸非急務」。 有人奏之,坐誅,天下冤之。 所著辭賦二十餘萬言,為《尚書》、《孝經注》行于世。 有子儉瑗。 伊婁謙,字彥恭,本鮮卑人也。 其先世為酋長,隨魏南遷。 祖信,中部太守。 父靈,相隆二州刺史。 謙性忠直,善辭令。 仕周,累遷宣納上士、使持節、驃騎大將軍。 武帝將伐齊,召入內殿,問以兵事。 對曰:「偽齊僭擅,跋扈不恭,沉溺倡優,耽昏曲櫱。 其折衝之將斛律明月已斃讒人之口,上下離心。 若命六師齊進,臣之願也。 」帝大笑,因使謙與小司寇拓跋偉聘齊觀釁。 帝尋發兵。 齊主知之,令其仆射陽休之責謙曰:「貴朝盛夏徵兵,馬首何向?」答曰:「仆拭玉之始,未聞興師。 設復西增白帝之城,東益巴丘之戍,豈足怪哉!」謙參軍高遵以情輸齊,遂留謙不遣。 帝既克并州,召謙勞之。 乃執遵付謙,任令報復,謙頓首請赦之。 帝曰:「卿可聚眾唾面,令知愧也。 」謙跪曰:「遵罪又非唾面之責。 」帝善其言而止。 謙竟待遵如初。 尋賜爵濟陽縣伯,累遷前驅中大夫。 大象中,進爵為侯,位開府。 隋文帝作相,授亳州總管,俄征還京。 恥與逆人王謙同名,因爾稱字。 文帝受禪,以彥恭為左武候將軍,俄拜大將軍,進爵為公。 後出為澤州刺史,清約自處,甚得人和。 以疾去職,吏人攀戀,行數百里不絶。 卒於家。 子傑嗣。 李圓通,京兆涇陽人也。 少孤賤,給使隋文帝家。 及帝為隋公,擢授參軍事。 初,帝少時,每宴客,恆令圓通監廚。 圓通性嚴整,左右婢仆,咸所敬憚。 唯世子乳母恃寵輕之,賓客未供,每有干請。 圓通不許,或輒持去。 圓通大怒,叱廚人撾之數十,叫聲徹于閣內,僚吏左右,代其失色。 賓去後,帝知之,召圓通命坐賜食,從此獨善之,以為堪當大任。 帝作相,賜爵懷昌男。 授帥都督,進爵新安子,委以心膂。 圓通多力勁捷,長於武用。 周代諸王素憚帝,伺便圖為不利,賴圓通保護,獲免者數矣。 帝深感之,由是參預政事,授相國外兵曹,仍領左親信。 尋授上儀同。 帝受禪,拜內史侍郎,領左衛長史,進爵為伯。 歷左右庶子、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左丞,攝刑部尚書,深被任信。 伐陳之役,以行軍總管從楊素出信州道,以功進位大將軍。 改封萬安縣公,揚州總管長史。 秦孝王仁柔自喜,少斷決,府中事多決於圓通。 入為司農卿,遷刑部尚書,後復為并州長史。 孝王以奢得罪,圓通亦坐免。 尋檢校刑部尚書事。 仁壽中,以勛舊進爵郡公。 煬帝嗣位,拜兵部尚書。 帝幸揚州,以圓通留守京師。 判宇文述田還百姓,述訴其受賂。 帝怒,坐是免官。 圓通憂懼發病,卒。 贈柱國,封爵悉如故。 子孝常,大業末,為華陰令。 武德初,以應義旗功,封義安王。 第39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3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