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字休徵。 幼聰慧,賓客見者皆號神童。 事嫡母以至孝聞。 其伯父黃門郎璆,有名江左,在嶺南,聞而奇之,乃令名祥字休徵。 後以字行于世。 十歲能屬文,十二通《五經》。 仕梁,為宜豐侯記室參軍。 江陵平,隨例入關中。 齊公憲召為記室,府中書記皆令掌之。 封漢安縣子。 憲進爵為王,以休徵為王友。 俄除內史上士。 武帝東征,休徵陪侍帷幄,平齊露布即休徵文也。 累遷車騎大將軍、儀同大將軍。 歷長安、萬年二縣令,頗獲時譽。 卒於官。 初,璠所選《梁典》始就,未及刊定而卒,臨終謂休徵曰:「能成我志,其在此書乎!」休徵修定繕寫。 勒成一家,行于世。 行本,璠兄子也。 父環,仕梁,歷職清顯。 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國常侍。 遇蕭脩以梁州北附,遂與叔父璠歸周,寓居新豐。 每以諷讀為事,精力忘疲,雖衣食乏絶,晏如也。 性剛烈,有不可奪之志。 周大塚宰宇文護引為中外府記室。 武帝親總萬機,轉禦正中士,兼領起居注。 累遷掌朝下大夫。 周代故事,天子臨軒,掌朝典筆硯,持至禦坐,則承禦大夫取進之。 及行本為掌朝,將進筆于帝,承禦復欲取之。 行本抗聲曰:「筆不可得。 」帝驚視問之,行本曰:「臣聞設官分職,各有司存。 臣既不得佩承禦刀,承禦亦焉得取臣筆?」帝曰:「然。 」因令二司各行所職。 及宣帝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諫忤旨,出為河內太守。 及尉遲迥作亂,攻懷州,行本率吏人拒之,拜儀同,賜爵文安縣子。 隋文帝踐祚,拜諫議大夫,檢校中書侍郎。 上嘗怒一郎,于殿前笞之。 行本進曰:「此人素清,其過又小。 」上不顧。 行本正當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令臣在左右。 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聽?臣言若非,當致之於理,安得輕臣而不顧?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斂容謝之,遂原所笞者。 時天下大同,四夷內附,行本以黨項羌密邇封域,最為後服,上表劾其使者曰:「臣聞南蠻遵校尉之統,西域仰都護之威。 比見西羌,鼠竊狗盜,不父不子,無君無臣,異類殊方,于斯為下。 不悟覊縻之惠,詎知含養之恩,狼戾為心,獨乖正朔。 使人近至,請付推科。 」上奇其志。 雍州別駕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饋錢二百文,律令杖一百。 然臣下車之始,與其為約。 此吏故違,請加徒一年。 」行本駁之曰:「律令之行,蓋發明詔。 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輕忽憲章,虧法取威,非人臣之禮。 」上嘉之,賜絹百匹。 拜太子左庶子,領書侍御史如故。 皇太子虛襟敬憚。 時唐令則為左庶子,太子昵狎之,每令以絃歌教內人。 行本責之曰:「庶子當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間哉!」令則甚慚而不能改。 時沛國劉臻、平原明克讓、河南陸爽等並以文學為太子所親。 行本怒其不能調護,每謂三人曰:「卿等正解讀書耳。 」時左術率長史夏侯福為太子所昵,嘗于閤內與太子戲。 福大笑,聲聞于外。 行本時在閤下聞之,待其出,數之曰:「汝何小人,敢為褻慢!」因付執法者推之。 太子為請,乃釋之。 太子嘗得良馬,令福乘而觀之。 太子甚悅,因欲令行本復乘。 行本正色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位,欲輔導殿下以正道,非為殿下作弄臣。 」太子慚而止。 復以本官領大興令,權貴憚其方正,無敢至其門者。 由是請託路絶,吏人懷之。 未幾,卒於官,上甚傷惜之。 及太子廢,上曰:「嗟乎!若使劉行本在,勇當不及此乎!」行本無子。 柳遐,字子升,河東解人,宋太尉元景從孫也。 祖叔珍,義陽內史,事見《南史》。 父季遠,梁宜都太守。 遐幼而爽邁,神彩嶷然,髫歲便有成人之量。 篤好文學,動合規矩。 其世父慶遠特器異之,謂曰:「吾昔逮事伯父太尉公,嘗謂吾云:『我昨夢汝登一樓,甚峻麗,吾以坐席與汝。 汝後名宦必達,恨吾不及見耳。 』吾向聊復晝寢,又夢將昔時坐席還以賜汝,汝之官位當復及吾。 特宜勉勵,以應嘉祥也。 」梁西昌侯藻鎮雍州,遐時年十二,以百姓禮修謁,風儀端肅,進止詳雅。 藻羡之,試遣左右踐遐衣裾,欲觀其舉措。 遐徐步稍前,曾不顧盼。 仕梁稍遷尚書功論郎。 陳郡謝舉時為仆射,引遐與語,甚嘉之,顧謂人曰:「江漢英靈見于此矣。 」 岳陽王蕭詧于襄陽承製,授遐吏部郎,賜爵聞喜公。 尋進位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及詧踐帝位於江陵,以襄陽來歸,辭詧曰:「陛下中興鼎業,龍飛舊楚。 臣昔因幸會,早奉名節,理當以身許國,期之始終。 自晉氏南遷臣宗族蓋寡,從祖太尉、世父儀同、從父司空,並以位望隆重,遂家于金陵;唯留先臣獨守墳栢,嘗誡臣等,使不違此志。 今襄陽既入北朝,臣若陪隨鑾蹕,進則無益塵露,退則有虧先旨。 」詧重違其志,遂許之,因留鄉裡,以經籍自娛。 周文帝、明帝頻征,固辭以疾。 及詧殂,遐舉哀,行舊臣之服。 保定中,又徵之,遐始入朝,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霍州刺史。 遐導人務先以德,再三不用命者,乃微加貶異,示恥而已。 其下感而化之,不復為過,咸曰:「我君仁惠如此,其可欺乎!」卒,贈金、安二州刺史。 遐有至行。 初為州主簿,其父卒於揚州,遐自襄陽奔赴,六日而至,哀感行路,毀悴不可識。 後奉喪西歸。 中流風起,舟中人相顧失色。 遐抱棺號慟,訴天求哀,俄頃風止浪息。 其母嘗乳間發疽,醫云:「此疾無可救理,唯得人吮膿,或望微止其痛。 」遐應聲即吮,旬日遂瘳。 咸以為孝感所致。 性又溫裕,略無喜慍之容。 弘獎名教,未嘗論人之短。 尤尚施與,家無餘財。 臨終遺誡簿葬,其子等並奉行之。 有十子,靖、莊最知名。 靖字思休,少方雅,博覽墳籍。 仕梁,正員郎。 隨遐入周,授大都督,歷河南、德廣二郡守。 所居皆有政術,吏人畏而愛之。 然性愛閒素,其于名利澹如也。 及秩滿還鄉,便有終焉之志。 隋文帝踐極,特詔征之,以疾固辭。 優遊不仕,閉門自守,所對唯琴書如已。 足不歷園庭,殆將十載。 子弟奉之若嚴君焉。 其有過者,靖必下帷自責,於是長幼相率拜謝于庭,靖然後見之,勖以禮法。 鄉裡亦慕而化之,或有不善者,皆曰:「唯恐柳德廣知也。 」時論方之王烈。 前後總管到官,皆親至靖家問疾,遂以為故事。 秦王俊臨州,賚以几杖,並致衣物。 靖唯受几杖,余並固辭。 其為當時所重如此。 開皇中,壽終。 第38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3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