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竊聞輿駕今夏若不巡三齊,當幸中山。 竊以為非計也。 何者?當今徭役宜早息,洛京宜速成。 省費則徭役可簡,並功則洛京易就。 願早還北京,以省諸州供帳之費,則南州免雜徭之煩,北都息分析之嘆;洛京可以時就,遷者僉爾如歸。 二曰:自古聖帝必以儉約為美,亂主必以奢侈貽患。 仰惟先朝,皆卑宮室而致力於經略,故能基宇開廣,業祚隆泰。 今洛陽基趾,魏明所營,取譏前代。 伏惟陛下損之又損之。 頃來北都富室,競以第宅相尚,今因遷徙,宜申禁約,令貴賤有檢,無得逾制。 端廣衢路,通利溝洫,使寺署有別,士庶異居,永垂百世不刊之范。 三曰:竊聞輿駕還洛陽,輕將數千騎,臣甚為陛下不取也。 夫千金之子,猶坐不垂堂,況萬乘之尊,富有四海乎。 清道而行,尚恐銜橛之失,況履涉山河而不加三思哉。 四曰:竊惟陛下耳聽法音,目玩墳典,口對百闢,心慮萬機,晷昃而食,夜分而寢。 加以孝思之至,與時而深;文章之業,日成篇卷。 雖睿明所用,未足為煩,然非所以嗇神養性,熙無疆之祚。 莊周有言:「形有待而智無涯,以有待之形,役無涯之智,殆矣。 」此愚臣所不安也。 孝文頗納之。 顯宗又上言: 前代取士,必先正名,故有賢良方正之稱。 今州郡貢察,徒有秀、孝之名,而無秀、孝之實。 而朝廷但檢其門望,不復彈坐。 如此則可令別貢門望以敘士人,何假冒秀、孝之名也?夫門望者,是其父祖之遺烈,亦何益於皇家。 益於時者,賢才而已。 苟有其才,雖屠釣奴虜之賤,聖皇不恥以為臣;苟非其才,雖三後之胤,自墜於皁隷矣。 議者或云:今世等無奇才,不若取士于門。 此亦失矣。 豈可以世無周、邵,便廢宰相而不置哉。 但當校其有寸長銖重者,即先敘之,則賢才無遺矣。 又曰:夫帝皇所以居尊以禦下者,威也;兆庶所以徙惡以從善者,法也。 是以有國有家,必以刑法為政,生人之命,於是而在。 有罪必罰,罰必當辜,則雖以捶撻薄刑,而人莫敢犯。 有制不行,人得僥倖,則雖參夷之誅,不足以肅。 自太和以來,未多坐盜棄市,而遠近肅清。 由此言之,止奸在於防檢,不在嚴刑。 今州郡牧守,邀當時之名,行一切之法;台閣百官,亦咸以深酷為無私,以仁恕為容盜。 迭相敦厲,遂成風俗。 陛下居九重之內,視人如赤子;百司分萬務之要,遇下如仇讎。 是則堯、舜止一人,而桀、紂以千百,和氣不至,蓋由於此。 宜敕示百官,以惠元元之命。 又曰:昔周王為犬戎所逐,東遷河洛,鎬京猶稱宗周,以存本也。 光武雖曰中興,實自草創,西京尚置京尹,亦不廢舊。 今陛下光隆先業,遷宅中土,稽古復禮,于斯為盛。 按《春秋》之義,有宗廟謂之都,無謂之邑,此不刊之典也。 況北代,宗廟在焉,山陵托焉,王業所基,聖躬所載,其為神鄉福地,實亦遠矣。 今便同之郡國,臣竊不安。 愚謂代京宜建畿置尹,一如故事。 崇本重舊,以光萬葉。 又曰:“伏見洛京之制,居人以官位相從,不依族類。 然官位非常,有朝榮而夕悴,則衣冠淪于廝豎之邑,臧獲顯于膏腴之裡,物之顛倒,或至于斯。 古之聖王,必令四人異居者,欲其業定而志專。 業定則不偽,志專則不淫,故耳目所習,不督而就;父兄之教,不肅而成。 仰惟太祖道武皇帝,創基撥亂,日不暇給,然猶分別士庶,不令雜居,伎作屠沽,各有攸處。 但不設科禁,買賣任情,販貴易賤,錯居渾雜。 假令一處彈箏吹笛,緩舞長歌;一處嚴師苦訓,誦《詩》講《禮》,宣令童齔,任意所從,其走赴舞堂者萬數,往就學館者無一。 此則伎作不可雜居,士人不宜異處之明驗也。 故孔父雲里仁之美,孟母弘三徙之訓。 賢聖明誨,若此之重。 今令伎作之家習士人風禮,則百年難成;令士人兒童效伎作容態,則一朝可得。 以士人同處,則禮教易興;伎作雜居,則風俗難改。 朝廷每選舉人士,則校其一婚一官,以為升降,何其密也。 至于伎作官涂,得與膏梁華望接閈連甍,何其略也。 今稽古建極,光宅中區,凡所徙居,皆是公地。 分別伎作,在於一言,有何為疑,而虧盛美? 又曰:自南偽相承,竊有淮北,欲擅中華之稱,且以招誘邊人,故僑置中州郡縣。 自皇風南被,仍而不改,凡有重名,其數甚眾,非所以疆域物士,必也正名之謂也。 愚以為可依地理舊名,一皆厘革,小者併合,大者分置。 及中州郡縣,昔以戶少並省,今人口既多,亦可複舊。 君人者,以天下為家,不得有所私也。 故倉庫儲貯,以俟水旱之災,供軍國之用。 至于有功德者,然後加賜。 爰及末代,乃寵之所隆,賜賚無限。 自比以來,亦為太過。 在朝諸貴,受祿不輕,土本被綺羅,仆妾厭梁肉,而復厚賚屢加,動以千計。 若分賜鰥寡,贍濟實多。 如不悛革,豈「周急不繼富」之謂也? 又曰:諸宿衛內直者,宜令武官習弓矢,文官諷書傳。 無令繕其蒲博之具,以成褻狎之容,徙損朝儀,無益事實。 如此之類,一宜禁止。 帝善之。 孝文曾謂顯宗及程靈虯曰:「著作之任,國書是司。 卿等之文,朕自委悉;中省之品,卿等所聞。 若欲取況古人,班、馬之徒,固自遼闊。 若求之當世,文學之能,卿等應推崔孝伯。 」又謂顯宗曰:「校卿才能,可居中第。 」謂程靈虯曰:「卿與顯宗,復有差降,可居下上。 」顯宗曰:「臣才第短淺,比于崔光,實為隆渥。 然臣竊謂陛下貴古而賤今。 昔揚雄著《太玄經》,當時不免覆甕之譚,二百年外,則越諸子。 今臣所撰,雖未足光述帝載,然萬祀之後,仰觀祖宗巍巍之功,上睹陛下明明之德,亦何謝欽明於《唐典》,慎徽于《虞書》。 」帝曰:「假使朕無愧於虞舜,卿復何如堯臣?」顯宗曰:「陛下齊蹤堯、舜,公卿寧非二八之儔。 」帝曰:「卿為著作,僅名奉職,未是良史也。 」顯宗曰:「臣仰遭明時,直筆無懼,又不受金,安眠美食,此優於遷、固也。 」帝哂之。 後與員外郎崔逸等參定朝儀。 帝曾詔諸官曰:「近代已來,高卑出身,恆有常分。 朕意所為可,復以為不可,宜校量之。 」李沖曰:「未審上古已來,置官列位,為欲為膏梁兒地,為欲益政贊時?」帝曰:「俱欲為人。 」沖曰:「若欲為人,陛下今日何為專崇門品,不有拔才之詔?」帝曰:「苟有殊人之技,不患不知。 然君子之門,假使無當世之用者,要自德行純篤,朕是以用之。 」沖曰:「傅岩、呂望,豈可以門見舉?」帝曰:「如此濟世者希,曠代有一兩耳。 」沖謂諸卿士曰:「適欲請救諸賢。 」秘書令李彪曰:「師旅寡少,未足為援,意有所懷,敢不盡言于聖日。 陛下若專以地望,不審魯之三卿,孰若四科?」帝曰:「猶如向解。 」顯宗進曰:「陛下光宅洛邑,百禮惟新,國之興否,指此一選。 且以國事論之,不審中秘監、令之子,必為秘書郎,頃來為監、令者,子皆可為不?」帝曰:「卿何不論當世膏腴為監、令者?」顯宗曰:「陛下以物不可類,不應以貴承貴,以賤襲賤。 」帝曰:「若有高明卓爾,才具俊出者,朕亦不拘此例。 」後為本州中正。 第22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