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舉少忠謹,涉獵經史。 大統十年,起家奉朝請。 時周文帝諸子年幼,盛簡賓友。 文舉以選與諸公子游,雅相欽敬,未嘗戲狎。 遷著作郎、中外府參軍。 恭帝二年,賜姓賀蘭氏。 周孝閔帝踐阼,襲爵澄城縣子。 齊公憲初開幕府,以文舉為司錄。 及憲出鎮劍南,復以文舉為總管府中郎。 武成二年,就加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蜀土沃饒,商販百倍,或有勸文舉以利者,文舉答之曰:「利之為貴,莫若安身,身安則道隆。 非貨之謂,是以不為,非惡財也。 」憲矜其貧窶,每欲資給之。 文舉恆自謙遜,辭多受少。 保定三年,遷絳州刺史。 邃之任正平也,以廉約自守。 每行春省俗,單車而已。 及文舉臨州,一遵其法,百姓美而化之。 總管韋孝寬特相欽重,每與談論,不覺膝前于席。 天和初,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尋為孝寬柱國府司馬。 六年,入為司憲中大夫,進爵為伯,轉軍司馬。 文舉少喪父,其兄又在山東,唯與弟璣幼相訓養,友愛甚篤。 璣又早亡,文舉撫視遺孤,逾於己子,時人以此稱之。 初,文舉叔父季和為曲沃令,終於聞喜川;而叔母韋氏卒於正平縣,屬東西分隔,韋氏墳隴,遂在齊境。 及文舉在本州,每加賞募。 齊人感其孝義,潛相要結,以韋柩西歸,竟得合葬。 六年,除南青州刺史。 宣政元年,卒於位。 子冑嗣,位至大都督。 子神,安邑通守。 有子知禮。 裴仁基,字德本,河東人也。 祖伯鳳,周汾州刺史。 父定,上儀同。 仁基少驍武,便弓馬。 平陳之役,以親衛從征,先登陷陣,拜儀同,賜物千段。 以本官領漢王諒府親信。 諒反,仁基苦諫見囚。 諒敗,超拜護軍。 後改授武賁郎將,從將軍李景討叛蠻向思多於黔安,以功進銀青光祿大夫。 擊破吐谷渾,加授金紫光祿大夫。 斬獲寇掠靺鞨,拜左光祿大夫。 從征高麗,進位光祿大夫。 李密據洛口,帝令仁基為河南道討捕大使,據武牢拒密。 仁基見強寇在前,士卒勞弊,所得軍資,即用分賞。 臨軍御史蕭懷靜止之,眾咸怒懷靜。 懷靜又陰持仁基長短,欲有奏劾。 仁基懼,殺懷靜,以其眾歸密。 密以為河東郡公。 其子行儼,驍勇善戰。 密復以為絳郡公,甚相委昵。 王世充以東都食盡,悉眾詣偃師,求決戰。 密與諸將計。 仁基曰:「世充盡鋭而至,洛下必虛。 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東;簡精兵三萬,傍河西出,以逼東都。 世充卻還,我且按甲。 世充重出,我又逼之。 如此,則我有餘力,彼勞奔命。 兵法所謂彼出我歸,彼歸我出,數戰以疲之,多方以誤之者也。 」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 東都兵馬有三不可當:器械精一也,決計而來二也,食盡求鬥三也。 我按兵蓄力以觀其弊,彼求鬥不得,欲走無路。 不過十日,世充之首可懸于麾下。 」單雄信等諸將輕世充,皆請戰。 仁基苦爭不得。 密難違諸將言,戰遂大敗。 仁基為世充所虜。 世充以仁基父子並驍勇,深禮之,以兄女妻行儼。 及僭尊號,署仁基為禮部尚書,行儼為左輔大將軍。 行儼每戰,所當皆披靡,號萬人敵。 世充憚其威名,頗加猜防。 仁基知之,甚不自安,遂與世充所署尚書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長陳謙、秘書丞崔德本等謀。 令陳謙於上食之際,持匕首劫世充,行儼以兵應之。 事定,然後輔越王侗。 事臨發,將軍張童兒告之,俱為世充所殺。 論曰:裴駿雅業有資,器行仍世,所以布于列位,不替其美。 延俊器能位望,有可稱乎。 伯茂才名,亦時之良也。 元化以文學傳業,而又修史著美。 讓之弟兄,修身厲行,觀夫出處之跡,良足稱乎。 矩學涉經史,頗有干局。 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之古人,殆未之有。 與聞政事,多歷歲年,雖處危亂之中,未虧廉謹之節。 然與時消息,承望風旨,使高昌入朝,伊吾獻地;聚糧且末,師出玉門,關右騷然,頗亦矩之由矣。 果及長寬,早知去就。 而寬淪跡異域,蓋乃命乎。 嵩和廉約居身,忠勤奉上,人懷其惠,吏畏其威,雖古之良吏,何以加此。 肅歷官周、隋,志存鯁正。 竟而忠誠慷慨,犯忤龍鱗,固知嫠婦憂宗周之亡,處女悲太子之少,非徒語也。 文舉之在絳州,世載清德,辭多受少,有廉讓之風焉。 仁基以武略見知,自升顯級,竟而蹈履非所,身名隳壞,時也。 ************ 列傳第二十七 薛安都 劉休賓 房法壽曾孫豹 玄孫彥謙 族子景伯 畢眾敬曾孫義雲 羊祉子深 孫肅 弟子敦 烈 薛安都,字休達,河東汾陰人也。 父廣,晉上黨太守。 安都少驍勇,善騎射,頗結輕俠,諸兄患之。 安都乃求以一身分出,不取片資,兄許之,居于別廄。 遠近交遊者爭有送遺,馬牛衣服什物充滿其庭。 真君五年,與東雍州刺史沮渠康謀逆,事發奔宋。 在南以武力見敘,遇宋孝武起江州,遂以為將。 和平六年,宋湘東王殺其主子業而自立,是為明帝。 群情不協,共立子業弟晉安王子勛。 安都與沈文秀、崔道固、常珍奇等舉兵應之。 宋明帝遺將張永討安都。 安都遣使降魏,請兵救援,遣第四子道次為質。 獻文乃遣鎮東大將軍尉元等赴之,拜安都鎮南大將軍、徐州刺史,賜爵河東公。 元等既入彭城,安都中悔,謀圖元等。 元知之,遂不果發。 安都因重貨元等,委罪于女婿裴祖隆。 元乃殺祖隆而隱安都謀。 皇興二年,與畢眾敬朝于京師,甚見禮重。 子侄群從並處上客,皆封侯,至于門生,無不收敘。 又為起第宅,館宇崇麗,資給甚厚。 卒,贈假黃鉞、秦州刺史、河東王,謚曰康。 子道襲爵,位平州刺史,政有聲稱。 歷相、秦二州刺史,卒。 道弟道異,亦以勛為第一客。 早卒,贈秦州刺史、安邑侯。 道異弟道次,既質京師,賜爵安邑侯,位秦州刺史,進河南公。 安都從祖弟真度,初亦與安都南奔;及從安都來降,為上客。 太和初,賜爵河北侯,出為平州刺史,假陽平公,後降為伯。 歷荊州、東荊州刺史。 初遷洛後,真度每獻計勸先取樊、鄧,後攻南陽,故大為帝所賞。 改封臨晉縣伯,轉豫州刺史。 景明初,豫州大饑,真度表輒日別出倉米五十斛為粥,救其甚者。 詔曰:「真度所表,甚有憂濟百姓之意,宜在拯恤。 」歷華、荊二州刺史,入為大司農卿。 正始初,除揚州刺史。 還朝,除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改封敷西。 卒,贈左光祿大夫,謚曰莊。 有子十二人,嫡子懷徹襲封。 初,真度有女妓數十人。 每集賓客,輒命之絲竹歌舞,不輟于前,盡聲色之適。 庶長子懷吉,居喪過周,以父妓十餘人並樂器獻之,宣武納焉。 懷吉好勇,有膂力,雖不善書學,亦解達時事。 卒於汾州刺史。 懷吉本不厲清節,及為汾州,偏有聚納之響。 自以支庶,餌誘勝己,共為婚姻。 多攜親戚,悉令同行,兼為之彌縫,恣其取受。 而將勞賓客,曲盡物情,送去迎來,不避寒熱。 性少言,每有接對,但默然而返。 既指授先期明人馬之數,左右密已記錄。 俄而酒饌相尋,芻粟繼至,逮于將別,贈以錢縑,下及廝庸,咸過本望。 真度諸子既多,其母非一;同產相朋,因有憎愛。 興和中,遂致訴列,雲以毒藥相害。 顯在公府,發揚疵釁,時人恥焉。 第22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