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休賓,字處干,本平原人也。 祖昶,從慕容德度河,家于北海都昌縣。 父奉伯,宋北海太守。 休賓少好學,有文才。 仕宋為兗州刺史。 娶崔邪利女,生子文曄。 崔氏先歸寧在魯郡。 邪利之降,文曄母子與俱入魏。 及慕容白曜軍至,休賓不降。 白曜請崔氏與文曄至,以報休賓。 又執休賓兄延和妻子巡視城下。 休賓答白曜,許待歷城降,當即歸順。 密遣主簿尹文達向歷城,觀魏軍形勢。 文達詣白曜,詐祗侯。 白曜令文達往升城,見其妻子。 文曄哭泣,以爪發為信。 文達回,復經白曜,誓約而還,見休賓。 休賓撫爪發泣,復遣文達與白曜期。 白曜喜,以酒灌地,啟告山河,誓不負休賓。 文達還謂休賓,可早決計。 休賓於是告兄子聞慰。 聞慰固執不可,遂差本契。 白曜尋遣著作佐郎許赤彪夜至梁鄒南門,告城上人曰:「休賓遣文達頻造仆射許降,何得無信!」於是城內遂相維持,欲降不得。 歷城降,休賓乃出請命。 及立平齊郡,乃以梁鄒人為懷寧縣,以休賓為令。 延興二年卒。 文曄有志尚,綜覽群書,輕財重義。 太和中,坐從兄聞慰南叛,被徙北邊,孝文特聽還代。 帝曾幸方山,文曄大言求見,申父功厚賞屈。 於是賜爵都昌子,深見待遇,拜協律中郎。 卒於高陽太守,贈兗州刺史,謚曰貞。 休賓叔父旋之,其妻許氏生二子法鳳、法武,而旋之早卒。 東陽平,許氏攜二子入魏,孤貧不自立,母子並出家為尼僧。 既而反俗,俱奔江南。 法武后改名峻,字孝標,《南史》有傳。 房法壽,小名烏頭,清河東武城人也。 曾祖諶,仕燕,位太尉掾。 隨慕容氏遷于齊,子孫因家之,遂為東清河繹幕人焉。 法壽幼孤,少好射獵,輕率勇果,結諸群小為劫盜,宗族患之。 弱冠,州迎主簿。 後以母老,不復應州郡命,常盜殺豬羊以供母。 招集壯士,恆有數百。 仕宋為魏郡太守。 法壽從祖弟崇吉,母妻為慕容白曜所獲,托法壽為計,法壽與崇吉歸款于白曜。 詔以法壽為平遠將軍,與韓騏驎對為冀州刺史。 及歷城、梁鄒降,法壽、崇吉等與崔道固、劉休賓俱至京師。 以法壽為上客,崇吉為次客,崔、劉為下客。 法壽供給亞於薛安都等,以功賜爵壯武侯,給以田宅奴婢。 性愛酒,好施,親舊賓客率同饑飽,坎壈常不豐足。 畢眾敬等皆尚其通愛。 卒,贈青州刺史,謚敬侯。 子伯祖襲,例降為伯,歷齊郡內史。 伯祖誾弱,委事于功曹張僧皓,大有受納,伯祖衣食不充。 後卒於幽州輔國府長史,免官,卒。 子翼,大城戍主,帶宗安太守,襲爵壯武侯。 翼子豹,字仲干。 體貌魁岸,美音儀。 年十七,州闢主簿。 王思政入據潁川,慕容紹宗出討,豹為紹宗開府主簿兼行台郎中。 紹宗自雲有水厄,遂於戰艦中浴,並自投于水,冀以厭當之。 豹白紹宗曰:「夫命也在天,豈人理所能延保。 公若實有水厄,非禳闢所能卻;若其實無,何禳之有。 今三軍之事,在於明公,唯應達命任理,以保元吉。 方乃乘船入水,雲以防災,豈如岸上指麾,以保萬全也。 」紹宗笑曰:「不能免俗,為復爾耳。 」未幾而紹宗遇溺,時論以為知微。 清河中,除謁者仆射,拜西河太守。 地接周境,俗雜稽胡,豹政貴清靜,甚著聲績。 遷博陵太守,亦有能名。 又遷樂陵太守,風教修理,稱為美政。 郡瀕海,水味多咸苦。 豹命鑿一井,遂得甘泉,遐邇以為政化所致。 豹罷歸後,井味復咸。 齊滅,遂還本鄉,丘園自養。 頻被征命,固辭以疾。 每牧守初臨,必遣致禮,官佐邑宰皆投刺申敬。 終於家,無子,以兄熊子彥詡嗣。 彥詡明辯有學識,位殿中侍御史,千乘、益都二縣令,有惠政。 熊字子威,性至孝,聰郎有節概。 州闢主簿,行清河、廣川二郡事。 七子。 長子彥詢最知名,以魏勛門嫡孫,賜爵永始縣子,特為叔豹所愛重。 病卒,豹取急,親送柩還鄉;悲痛傷惜,以為喪當家之寶。 初,彥詢少時為監館,嘗接陳使江總。 及陳滅,總入關,見彥詢弟彥謙曰:「公是監館弟邪?」因慘然曰:「昔因將命,得申言款。 」彥詢所贈總詩,今見載《總集》。 彥謙早孤,不識父,為母兄鞠養。 長兄彥詢,雅有清鑒,以彥謙天性穎悟,每奇之,親教讀書。 年七歲,誦數萬言,為宗黨所異。 十五出後叔父子貞,事所繼有逾本生。 子貞哀之,撫養甚厚。 後丁繼母憂,勺飲不入口者五日。 事伯父豹,竭盡心力,每四時珍果,弗敢先嘗。 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終禮,宗從取則焉。 其後受學于博士尹琳,手不釋卷,遂通涉《五經》。 解屬文,雅有詞辯,風概高人。 年十八,屬齊廣寧王孝珩為齊州刺史,闢為主簿。 時禁網疏闊,州郡之職,尤多縱弛。 及彥謙在職,清簡守法,州境肅然,莫不敬憚。 及周師入鄴,齊主東奔,以彥謙為齊州中從事。 彥謙痛本朝傾覆,將糾率忠義,潛謀匡輔,事不果而止。 齊亡,歸於家。 周武帝遣柱國辛遵為齊州刺史,為賊帥輔帶劍所執。 彥謙以書諭之,帶劍慚懼,送遵還州,諸賊並各歸首。 及隋文受禪之後,遂優遊鄉曲,誓無仕心。 開皇七年,刺史韋藝固薦之,不得已而應命。 吏部尚書盧愷一見重之,擢授承奉郎,俄遷監察御史。 後屬陳平,奉詔安撫泉、括等十州。 以銜命稱旨,賜物百段、米百石、衣一襲、奴婢七口。 遷秦州總管錄事參軍。 因朝集時,左仆射高熲定考課。 彥謙謂熲曰:「《書》稱三載考績,黜陟幽明。 唐、虞以降,代有其法,黜陟合理,褒貶無虧,便是進必得賢,退皆不肖。 如或舛謬,法乃虛設。 比見諸州考校,執見不同,進退多少,參差不類。 況復愛憎肆意,致乖平坦。 清介孤直,未必高第;卑諂巧官,翻居上等。 真偽混淆,是非瞀亂。 宰貴既不精練,斟酌取捨,曾經驅使者,多以蒙識獲成;未歷台省者,皆為不知被退。 又四方懸遠,難可詳悉,唯準量人數,半破半成。 徒計官員之少多,莫顧善惡之眾寡。 俗求允當,其道無由。 明公鑒達幽微,平心遇物,今年考校,必無阿枉,脫有前件數事,未審何以裁之?唯顧遠布耳目,精加採訪。 褒秋毫之善,貶纖介之惡。 非直有光至道,亦足標獎賢能。 」詞氣侃然,觀者屬目。 熲為之動容,深見嗟賞。 因歷問河西、隴右官人景行,彥謙對之如響。 熲謂諸州總管、刺史曰:「與公言,不如獨共秦州考使語。 」後數日,熲言于帝,帝弗能用。 以秩滿,遷長葛縣令,甚有惠化,百姓號為慈父。 仁壽中,帝令持節使者巡行州縣,察長吏能不。 以彥謙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馬。 吏人號哭相謂曰:「房明府今去,吾屬何用生為!」其後百姓思之,立碑頌德。 鄀州久無刺史,州務皆歸彥謙,名有異政。 內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顯。 所與交結,皆海內名賢。 重彥謙為人,深加友敬。 及為襄州總管,辭翰往來,交錯道路。 煬帝嗣位,道衡轉牧番州,路經彥謙所,留連數日,屑涕而別。 黃門侍郎張衡亦與彥謙相善。 于時帝營東都,窮極侈麗,天下失望。 又漢王構逆,罹罪者多。 彥謙見衡當涂而不能匡救,書諭之曰: 第22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