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幸東山,謂曰:「舊人多出為州,當用卿為令仆,勿望刺史。 卿六十外,當與卿本州。 中間,州不可得也。 」後九卿以上陪集東宮,帝指昂及尉瑾、司馬子瑞謂皇太子曰:「此是國家名臣,汝宜記之。 」未幾,復侍宴金鳳台,曆數諸人,咸有罪負,至昂,曰:「崔昂直臣,魏收才士,婦兄妹夫,俱省罪過。 」十年,除兼右仆射,數日,即拜為真,未幾,還為兼。 楊愔少時與昂不平,文宣崩後,遂免昂右仆射,除儀同三司、光祿勛。 皇建元年,轉太常卿。 河清元年,兼御史中丞,太常如故。 昂從甥李公統坐高歸彥事誅。 依律,婦人年六十以上免配宮。 時公統母年始五十餘而稱六十,公統舅宣寶求吏以免其姊。 昂弗知,錄尚書、彭城王浟發其事,竟坐除名。 三年,復為五兵尚書,遷祠部。 天統元年,卒,贈趙州刺史。 昂有風調才識,奮立堅正剛直之名。 然好揣上情,感激時主,或陳便宜蠲省,或列陰私罪失。 深為文宣所知賞,朝之大事,多以委之。 情尚嚴猛,每行鞭撻,雖苦楚萬端,對之自若。 前則崔暹、季舒為之親援,後乃高德正是其中表,常有挾恃,意色矜高。 以此不為名流歸服。 有五子。 第三子液,字君洽,頗習文藻,有學涉,風儀器局為時論所許。 以奉朝請待詔文林館。 隋開皇中,為中書侍郎。 孝偉弟孝演,字則伯,出繼伯父。 性通率,美鬚髯,姿貌魁傑,少無宦情,沈浮鄉裡。 位瀛州安西府外兵參軍,因罷歸。 及鮮于修禮起逆,遇害。 無子,弟孝直以子士游為後。 孝直字叔廣,身長八尺,眉目疏朗,早有志尚。 稍遷直閣將軍、通直散騎常侍。 爾硃兆入洛,孝直以天下未寧,去職歸鄉裡。 太昌中,除衛將軍、右光祿大夫,辭不赴。 卒於家,誡諸子曰:「吾才疏效薄,于國無功。 若朝廷復加贈謚,宜循吾意,不得祗受。 若致干求,則非吾意。 」子士順,位太府卿。 孝直弟孝政,字季讓。 十歲挺亡,號哭不絶,見者為之悲慘。 志尚貞立,博學經史,雅好辭賦。 喪紀特所留情,衣服制度,手能執造。 位太尉汝南王悅行參軍。 孝芬兄弟孝義慈厚,弟孝演、孝政先亡,孝芬等哭泣哀慟,絶肉蔬食,容貌毀瘠,見者傷之。 孝偉等奉孝芬盡恭順之禮,坐食進退,孝芬不命則不敢也。 鷄鳴而起,且溫顏色,一錢尺帛,不入私房,吉凶有須,聚對分給。 諸婦亦相親愛,有無共之。 始挺兄弟同居,孝芬叔振既亡後,孝芬等承奉叔母李氏,若事所生。 旦夕溫清,出入啟覲,家事鉅細,一以諮決。 每兄弟出行,有獲財物,尺寸以上,皆入李之庫;四時分賫,李氏自裁之,如此二十餘歲。 撫從弟宣伯、子朗,如同氣焉。 挺弟振。 振字延根。 少有學行,居家孝,為宗族所稱。 為秘書中散,在內謹敕,為孝文所知。 孝文南討,自高陽內史征兼尚書左丞,留京。 振既才幹被擢,當世以為榮。 遷太子庶子。 景明初,除長兼廷尉少卿。 振有公斷,以明察稱。 河內太守陸琇與咸陽王禧同謀為逆,禧敗事發,振窮案之。 時琇內外親黨及當朝貴要咸為言之,振研核切至,終無縱緩,遂斃之於獄。 其奉法如此。 除肆州刺史,在任有政績。 卒於河東太守,贈南兗州刺史,謚曰定。 振歷官四十餘載,考課恆為稱職,議者善之。 子子朗,美容貌,涉獵經史,少溫厚,有風尚。 位侍御史,加平東將軍,卒。 挺從父子瑜,字仲璉,少孤,有學業,位鴻臚少卿,封高邑男,贈瀛州刺史。 子孟舒,字長才,襲父爵,位廣平太守。 卒,贈殷州刺史、鎮東將軍,謚曰康。 孟舒弟仲舒,位鄴縣令。 仲舒弟季舒,最知名。 季舒字叔正。 少孤,性明敏,涉獵經史,長於尺牘,有當世才具。 年十七,為州主簿。 為大將軍、趙郡公琛所器重,言之齊神武。 神武親簡丞郎,補季舒大行台都官郎中。 文襄輔政,轉大將軍中兵參軍,甚見親寵。 以魏帝左右,須置腹心,擢拜中書侍郎。 文襄為中書監,移門下機事,總歸中書。 又季舒善音樂,故內伎亦回隷焉。 內伎屬中書,自季舒始也。 文襄每進書魏帝,有所諫請,或文詞繁雜,季舒輒修飾通之,得申勸戒而已。 靜帝報答霸朝,恆與季舒論之,雲崔中書是我妳母。 轉給事黃門侍郎,領主衣都統。 雖跡在魏朝,而歸心霸府,密謀大計,皆得預聞。 於是賓客輻湊,傾身接禮,甚得名譽,勢傾崔暹。 暹嘗于朝堂屏人拜之曰:「暹若得仆射,皆叔父之恩。 」其權重如此。 時勛貴多不法,文襄無所縱舍,外議以季舒及崔暹等所為,甚被怨嫉。 及文襄遇難,文宣將赴晉陽,黃門郎陽休之勸季舒從,曰:「一日不朝,其間容刀。 」季舒性愛聲色,心在閒放,遂不請行,欲恣其行樂。 司馬子如緣宿憾,及尚食典禦陳山提等列其過狀。 由是季舒及暹各鞭二百,徙北邊。 天保初,文宣知其無罪,追為將作大匠。 再遷侍中,俄兼尚書左仆射、儀同三司,大被恩遇。 乾明初,楊愔以文宣遺旨,停其仆射。 遭母喪解任。 起服,除光祿勛,兼中兵尚書。 出為齊州刺史。 坐遣人度淮平市,亦有臓賄事,為御史所劾,會赦不問。 武成居籓,曾病,文宣令季舒療病,備盡心力。 大寧初,追還,引入慰勉。 累遷度支尚書、開府儀同三司。 營昭陽殿,敕令監造,以判事式。 為胡長仁密言其短,出為西兗州刺史。 為進典簽于吏部,被責免官。 又以詣廣寧王宅,決韋鞭數十。 及武成崩,不得預于哭泣。 久之,除膠州刺史,遷侍中、開府,食新安、河陰二郡干。 加左光祿大夫,待詔文林館,監撰《禦覽》。 加特進,監國史。 季舒素好圖籍,暮年轉更精勤,兼推薦人士,獎勸文學,議聲翕然,遠近稱美。 祖珽受委,奏季舒總監內作。 珽被出,韓長鸞以為珽黨,亦欲出之。 屬車駕將適晉陽,季舒與張雕議,以為壽春被圍,大軍出拒,言使往還,須稟節度。 兼道路小人,或相驚恐,雲大駕向并州,畏避南寇,若不啟諫,必動人情。 遂與從駕文官,連名進諫。 時貴臣趙彥深、唐邕、段孝言等初亦同心,臨時疑貳,季舒與爭,未決。 長鸞遂奏云:「漢兒文官,連名總署,聲雲諫止向并州,其實未必不反,宜加誅戮。 」帝即召已署表官人集含章殿,以季舒、張雕、劉逖、封孝琰、裴澤、郭遵等為首,並斬之殿庭。 長鸞令棄其屍于漳水。 自外同署,將加鞭撻,趙彥深執諫獲免。 季舒等家屬男女徙北邊,妻女及子婦配奚官,小男下蠶室,沒入貲產。 季舒本好醫術,天保中于徙所無事,更鋭意研精,遂為名手,多所全濟。 雖位望轉高,未曾懈怠;縱貧賤廝養,亦為之療護。 庶子長君,尚書右外兵郎中。 次鏡玄,著作佐郎。 併流于長城。 未幾,季舒等六人妻,以年老放出。 後南安王思好更稱朝廷罪惡,以季舒等見害為詞,悉召六人兄弟子侄隨軍趣晉陽。 事敗,長君等並從戮。 六人之妻,又追入官。 周武帝滅齊,詔斛律光與季舒等六人同被優贈,季舒贈開府儀同大將軍、定州刺史。 挺從祖弟敬邕,性長者,為左中郎將,以軍功賜爵臨淄男,位營州刺史。 庫莫奚國有馬數百疋,因風入境,敬邕悉令送還,於是夷人感附。 卒於太中大夫,贈濟州刺史,謚曰恭。 敬邕從弟接,字願賓。 容貌魁偉,放邁自高,不拘檢。 為中書博士、樂陵內史。 雅為任城王澄所禮待,及澄為本部,接了無人王敬,王忻然容下之。 後為樂陵太守,還鄉卒。 第18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1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