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萬物之生,靡不有死,然葬者藏也,死者不可再見,故深藏之。 昔堯葬谷林,農不易畝;舜葬蒼梧,市不改肆。 秦始皇作為地市,下錮三泉,死不旋踵,屍焚墓掘。 由此推之,堯舜之儉,始皇之奢,是非可見。 今國家營葬,費損巨億,一旦焚之,以為灰燼。 上為之而不輟,而禁下人之必止,此三異也。 古者,祭必立屍,序其昭穆;使亡者有馮,致食饗之禮。 今已葬之魂,人直求貌類者,事之如父母,宴好如夫妻,損敗風化,黷亂情禮,莫此之甚。 上未禁之,下不改絶,此四異也。 夫大饗者,所以定禮儀,訓萬國,故聖王重之。 至乃爵盈而不飲,餚乾而不食,樂非雅聲則不奏,物非正色則不列。 今之大會,內外相混,酒醉喧嘵,罔有儀式,又俳優鄙褻,污辱視聽。 朝廷積習以為美,而責風俗之清純,此五異也。 今陛下當百王之末,踵晉亂之弊,而不矯然厘改,以厲頽俗,臣恐天下蒼生,永不聞見禮教矣。 允如此非一,帝從容聽之。 或有觸迕,帝所不忍聞者,命左右扶出。 事有不便,允輒求見,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禮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積日居中,朝臣莫知所論。 或有上事陳得失者,帝省而謂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是非,子何為不作書於人中諫之,使人知惡,而于家內隱處也?豈不以父親,恐惡彰于外也。 今國家善惡,不能面陳,而上表顯諫,以此,豈不彰君之短,明己之美。 至如高允者,真忠臣矣。 朕有是非,恆正言而論,至朕所不忍聞者,皆侃侃論說,無所避就。 朕聞其過,而天下不知其諫,豈不忠乎。 汝等在左右,不曾聞一正言,但伺朕喜以求官。 汝等以弓刀侍朕,待立勞耳,皆至公、王,此人執筆匡我,不過著作郎。 汝等不亦愧乎!」於是拜允中書令,著作如故。 司徒陸麗曰:「高允雖蒙寵待,而家貧布衣,妻子不立。 」帝怒曰:「何不先言?今見朕用之,方言其貧!」是日,幸允第,唯草屋數間,布被溫袍,廚中鹽菜而已。 帝嘆息曰:「古人之清貧,豈有此乎!」即賜帛五百疋,粟千斛,拜長子忱為長樂太守。 允頻表固讓,帝不許。 初與允同征游雅等,多至通官,封侯,及允部下吏百數十人,亦至刺史、二千石;而允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 時百官無祿,允恆使諸子樵採自給。 初,尚書竇瑾坐事誅,瑾子遵亡在山澤,遵母焦沒入縣官。 後焦以老得免,瑾之親故,莫有恤者。 允愍焦年老,保護在家,積六年,遵始蒙赦。 其篤行如此。 轉太常卿,本官如故。 允上《代都賦》,因以夫諷,亦《二京》之流也。 時中書博士索敞與侍郎傅默、梁祚論名字貴賤,著議紛紜。 允遂著《名字論》以釋其惑,甚有典證。 復以本官領秘書監,解太常卿,進爵梁城侯。 初,允與游雅及太原張偉同業相友。 雅嘗論允曰:「夫喜怒者,有生所不能無也。 而前史載卓公寬中,文饒洪量,褊心者或之弗信。 余與高子游處四十餘年,未見是非慍喜之色,不亦信哉。 高子內文明而外柔弱,其言吶吶不能出口,余常呼為『文子』。 崔公謂余云:『高生豐才博學,一代佳士,所乏者矯矯風節耳。 』余亦然之。 司徒之譴,起於纖微,及于詔責,崔公聲嘶股戰,不能一言。 宗欽以下,伏地流汗,都無人色。 高子敷陳事理,申釋是非,辭義清辯,音韻高亮。 明主為之動容,聽者無不稱善。 仁及寮友,保茲元吉,向之所謂矯矯者,更在斯乎!宗愛之任勢也,威振四海,嘗召百司于都坐,王公以下,望庭畢拜,高子獨升階長揖。 由此觀之,汲長孺可臥見衛青,何抗禮之有!向之所謂風節者,得不謂此乎!知人故不易,人亦不易知。 吾既失之於心內,崔亦漏之於形外。 鐘期止聽于伯牙,夷吾見明於鮑叔,良有以也。 」其為人物所推如此。 文成重允,常不名之,恆呼為「令公」。 令公之號,播于四遠矣。 文成崩,獻文居諒闇,乙弗渾專擅朝命,謀危社稷。 文明太后誅之,引允禁中,參決大政。 又詔允曰:「朕稽之舊典,欲置學官于郡國。 卿儒宗元老,宜與中秘二省,參議以聞。 」允表:請制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 其博士取博關經典,履行忠清,堪為人師者,年限四十以上。 助教亦與博士同,年限三十以上。 若道業夙成,才任教授,不拘年齒。 學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謹,堪循名教者,先盡高門,次及中等。 帝從之,郡國立學,自此始也。 後允以老疾,頻上表乞骸骨。 詔不許。 於是乃著《告老詩》。 又以昔歲同征,零落將盡,感逝懷人,作《征士頌》。 蓋止於應命,其有命而不至,則闕焉。 其著《頌》者:中書侍郎、固安侯范陽盧玄子真,郡功曹史博陵崔綽茂祖,河內太守、下樂侯廣寧燕崇玄略,上黨太守、高邑侯廣寧常陟公山,征南大將軍從事中郎勃海高毗子翼,征南大將軍從事中郎勃海李金道賜,河西太守、饒陽子博陵許堪祖根,中書郎、新豐侯京兆杜銓士衡,征西大將軍從事中郎京兆韋閬友規,京兆太守趙郡李詵令孫,太常博士、鉅鹿公趙郡李靈武符,中書郎中、即丘子趙郡李遐仲熙,營州刺史、建安公太原張偉仲業,輔國大將軍從事中郎范陽祖邁,征東大將軍從事中郎范陽祖侃士倫,東郡太守、蒲陰子中山劉策,濮陽太守、真定子常山許琛,行司隷校尉、中都侯西河宋宣道茂,中書郎燕郡劉遐彥鑒,中書郎、武恆子河間邢穎宗敬,滄水太守、浮陽侯勃海高濟叔仁,太平太守、原平子雁門李熙士元,秘書監、梁郡公廣平游雅伯度,廷尉正、安平子博陵崔建興祖,廣平太守、列人侯西河宋愔,州主簿長樂潘符,郡功曹長樂杜熙,征東大將軍從事中郎中山張綱,中書郎上谷張誕叔術,秘書郎雁門王道雅,秘書郎雁門閔弼,衛大將軍從事中郎中山郎苗,大司馬從事中郎上谷侯辯,陳郡太守、高邑子趙郡呂季才,合三十四人。 其詞曰: 紫氣干天,群雄亂夏,王龔徂征,戎車屢駕。 掃蕩游氛,克剪妖霸,四海從風,八垠漸化。 政教無外,即寧且壹,偃武櫜兵,唯文是恤。 帝乃虛求,搜賢采逸,岩隱投竿,異人並出。 第1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1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