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郢州中從事督榮祖潛引梁軍,以義陽應之,三關之戍並據城降梁。 郢州刺史婁悅嬰城自守。 縣瓠人白早生等殺豫州刺史司馬悅,據城南叛。 梁將齊苟兒率眾守縣瓠。 悅子尚華陽公主,併為所劫。 詔英使持節、都督南征諸軍事、假征南將軍,出自汝南。 帝以刑巒頻破早生,詔英南赴義陽。 英以眾少,累表請軍,帝不許。 而英輒與邢巒分兵共攻縣瓠,IN之,乃引軍而南。 既次義陽,將取三關。 英策之曰:「三關相須如左右手,若IN一關,而二關不待攻而定。 攻難不如易,東關易攻,宜須先取,即黃石公所謂戰如風發,攻如河決也。 」英恐其併力於東,乃使長史李華率五統向西關,分其兵勢,身督諸軍向東關。 果如英策。 凡禽其大將六人、支將二十人、卒七千、米四十萬石,軍資稱是。 還朝,除尚書仆射。 薨,贈司徒公,謚獻武王。 英子熙,字真興,好學俊爽,有文才,聲著于世。 然輕躁浮動,英深慮非保家之主,常欲廢之,立第四子略。 略固請乃止。 累遷光祿勛。 時領軍于忠執政。 熙,忠之婿也,故歲中驟遷。 後授相州刺史。 熙以七月上,其日大風寒雨,凍死者二十餘人,驢馬數十匹。 熙聞其祖父前事,心惡之。 又有蛆生其庭。 初,熙兄弟併為清河王懌所昵,及劉騰、元叉隔絶二宮,矯詔殺懌,熙乃起兵討之。 熙起兵甫十日,為其長史柳元章、別駕游荊、魏郡太守李孝怡執熙置之高樓,並其子弟。 叉遣尚書左丞盧同斬之於鄴街,傳首京師。 始熙妃于氏知熙必敗,不從其謀,自初哭泣不絶,至于熙死。 熙既籓王,加有文學,風氣甚高。 始鎮鄴,知友才學之士袁翻、李琰之、李神俊、王誦兄弟、裴敬憲等咸餞于河梁,賦詩告別。 及將死,復與知故書,恨志意不遂。 時人矜之。 又,熙于任城王澄薨前,夢有人告之曰:「任城當死,死後二百日外,君亦不免。 若其不信,試看任城家。 」熙夢中顧瞻任城第舍,四面牆崩,無遺堵焉。 熙惡之,覺而以告所親。 及熙之死也,果如所夢。 熙兄弟三人,每從英征伐,在軍貪暴,或因迎降逐北,至有斬殺無辜,多增首級,以為功狀。 又于忠誣郭祚、裴植也,忠意未決害之,由熙勸獎,遂至極法,世以為冤。 及熙之禍,識者以為有報應焉。 靈太后反政,贈太尉公,謚曰文莊王。 熙弟略,字亻雋興,位給事黃門侍郎。 熙敗,略潛行,自托舊識河內司馬始賓。 始賓便為荻筏,夜與略俱渡盟津,詣上黨屯留縣慄法光家。 法光素敦信義,忻而納之。 略舊識刁雙,時為西河太守,略復歸之。 停止經年,雙乃令從子昌送略潛遁江左。 梁武甚禮敬之,封中山王,宣城太守。 俄而徐州刺史元法僧據城南叛,梁乃以略為大都督,令詣彭城接誘初附。 尋征略與法僧同還。 略雖在江南,自以家禍,晨夜哭泣,身若居喪。 又惡法僧為人,與法僧言,未嘗一笑。 梁復除略衡州刺史,未行。 會其豫章王綜以城歸國,綜長史江革、司馬祖恆、將士五千人,悉見禽虜。 明帝敕有司悉遣革等還南,因以征略,梁乃備禮遣之。 明帝詔光祿大夫刁雙境首勞問,除略侍中、義陽王。 還達石人驛亭,詔宗室親黨、內外百官先相識者,迎之近郊。 其司馬始賓除給事中,領直侯,慄法光本縣令,刁昌東平太守,刁雙西兗州刺史。 略所經一食一宿處,無不沾賞。 尋改封東平王,後為尚書令。 靈太后甚寵任之,其見委信,殆與元徽相埒。 于時天下多事,軍國萬端。 略守常自保,無他裨益,唯具臣而已。 爾硃滎,略之姑夫,略素所輕忽。 略又黨于鄭儼、徐紇,榮兼銜之。 榮入洛也,見害于河陰。 加贈太保、司空公,謚曰文貞。 英弟怡,位鄯善鎮將。 在鎮貪暴,為有司所糾,逃免,卒。 莊帝初,以爾硃榮婦兄,贈太尉、扶風王。 子肅,封魯郡王。 肅弟曄,字華興,小字盆子。 性輕躁,有膂力。 莊帝初,封長廣王。 爾硃榮死,世隆等推曄為主,年號建明。 尋為世隆廢。 節閔立,封為東海王。 孝武初,被殺。 城陽王長壽,皇興二年封,位沃野鎮都大將,甚有威名。 薨,謚康王。 子鸞襲。 鸞字宣明,身長八尺,腰帶十圍。 以武藝稱,頻為北都大將。 孝文初,除使持節、征南大將軍。 與安南將軍盧陽烏、李佐攻赭陽不克,敗退,降為定襄縣王。 後以留守功,還複本封。 宣武時,為定州刺史。 鸞愛樂佛道,繕起佛寺,勸率百姓,大為土木之勞,公私費擾,頗為人患。 宣武聞之,詔奪祿一周。 薨,謚懷王。 子徽,字顯順,粗涉文史,頗有吏才。 宣武時,襲封,為河內太守。 在郡清整,有時譽。 明帝時,為并州刺史。 先是,州界夏霜,安業者少,徽輒開倉振之,文武咸共諫止。 徽曰:「昔汲長孺郡守耳,尚輒開倉,救人災弊。 況我皇家親近,受委大籓,豈可拘法而不救人困也?」先給後奏。 明帝嘉之,加安北將軍。 汾州山胡舊多劫掠,自徽為郡,群胡自相戒,勿得侵擾鄰州。 汾、肆之人多來詣徽投訴,願得口判。 除秦州刺史,還都,吏人泣涕攀車,不能自已。 徽車馬羸弊,皆京來舊物,見者莫不嘆其清儉。 改授度支尚書,兼吏部尚書,尋為正。 徽以選舉法期在得人,限以停年,有乖舊體。 但行之日久,難以頓革,以德同者盡年,勞等者進德,于時稱為中平。 除侍中,余官如故。 徽表乞守一官。 天下士子莫不嘆息,咸曰:「城陽離選,貧者復何所希!」怨嗟之聲,俄然上徹。 還令兼吏部尚書。 累遷尚書令。 時靈太后專制,朝綱頽褫,徽既居寵任,無所匡弼。 與鄭儼之徒,更相阿黨。 外似柔謹,內多猜忌,睚眥之忿,必思報復,識者疾之。 又不能防閒其妻于氏,遂與廣陽王深姦通。 及深受任軍府,每有表啟,論徽罪過,雖涉誣毀,頗亦實焉。 莊帝踐阼,拜司州牧。 尋除司徒,仍領牧。 元顥之入洛,徽從莊帝北巡。 及車駕還宮,以與謀之功,除侍中、大司馬、太尉公,加羽葆鼓吹,增邑通前二萬戶。 徽表辭官封,前後屢上。 徽為莊帝親待,內懼爾硃榮等,故有此辭。 莊帝識其意,聽其辭封,不許讓官。 徽後妻,莊帝舅女。 侍中李彧,帝之姊婿。 徽性佞媚,善自取容,挾內外之意,宗室親寵,莫與比焉。 遂與彧等勸帝圖榮。 莊帝亦先有意。 榮死,世隆等屯據不解。 除徽太保,仍大司馬、宗師、錄尚書事,總統內外。 徽本意謂榮死後枝葉散亡。 及爾硃宗族聚結謀難,徽算略無出,憂怖而已。 性多嫉妒,不欲人居其前。 每入參謀議,獨與帝決。 朝臣有上軍國籌策者,並勸帝不納。 乃云:「小賊何慮不除?」又惜財用,于時有所賞錫,咸出薄少,或多而中減,與而復追。 莊帝雅自約狹,尤亦徽所贊成。 太府少卿李苗,徽司徒時司馬也,徽待之頗厚。 苗每致忠言,徽多不採納。 苗謂人曰:「城陽本自蜂目,而豺聲復將露也。 」及爾硃兆之入,禁衛奔散,莊帝步出雲龍門,徽乘馬奔度,帝頻呼之,徽不顧而去。 遂走山南,至故吏寇彌宅。 彌外雖容納,內不自安,乃怖徽云:「官捕將至。 」令其避他所,使人于路邀害,送屍于爾硃兆。 孝武初,贈使持節、侍中、太師、錄尚書事、司州牧,謚曰文獻。 子延襲爵。 齊受禪,例降。 章武王太洛,皇興二年薨,追贈征北大將軍、章武郡王,謚曰敬。 無子。 孝文初,以南安惠王第二子彬為後。 第10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