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之薨及日者董道秀之死也,高元遂著《筮論》曰:「昔明元末,起白台,其高二十餘丈。 樂平王嘗夢登其上,四望無所見。 王以問日者董道秀。 筮之,曰:「大吉」。 王默而有喜色。 後事發,王遂憂死,而道秀棄市。 道秀若推六爻以對王曰:「易稱亢龍有悔。 窮高日亢,高而無人,不為善也。 」夫如是,則上寧于王,下保於己,福祿方至,豈有禍哉?今舍于本而從其末,咎釁之至,不亦宜乎!」 安定王彌,泰常七年封。 薨,謚曰殤王。 無子,國除。 樂安王范,泰常七年封。 雅性沉厚。 太武以長安形勝之地,乃拜范為衛大將軍、開府義同三司、長安鎮都大將。 范謙恭惠下,推心撫納,百姓稱之。 時秦土新離寇賊,流亡者相繼,請崇易簡之禮,帝納之。 於是遂寬徭,與人休息。 後劉潔之謀,范聞而不告。 事發,因疾暴薨 長子良,太武未有子,嘗曰:「兄弟之子猶子。 」親撫養之。 長而壯勇多知,嘗參軍國大計。 文成時,襲王,拜長安鎮都大將、雍州刺史,為內都大官。 薨,謚曰簡王。 永昌王健,泰常七年封。 健姿貌魁壯,所在征戰,常有大功。 才藝比陳留桓王而智略過之。 從太武破赫連昌,遂西略至木根山。 討和龍,健別攻拔建德。 後平叛胡白龍餘黨于西海。 太武襲蠕蠕,越涿邪山,詔健殿後。 矢不虛發,所中皆應弦而斃,威震漠北。 尋從平涼州,健功居多。 又討破禿髮保周,自殺,傳首京師。 復降沮渠無諱。 薨,謚曰莊王。 子仁襲。 仁亦驍勇有父風,太武奇之。 後與濮陽王閭若文謀為不軌,發覺,賜死,國除。 建寧王崇,泰常七年封。 文成時,封崇子麗濟南王。 後與京兆王杜元寶謀逆,父子並賜死。 新興王俊,泰常七年封。 少善騎射,多藝。 坐法,削爵為公。 俊好酒色,多越法度。 又以母先遇罪死,而己被貶削,恆懷怨望,頗有悖心。 後事發,賜死,國除。 太武皇帝十一男:賀皇后生景穆帝;越椒房生晉王伏羅;舒椒房生東平王翰;弗椒房生臨淮王譚;伏椒房生廣陽王建;閭左昭儀生吳王余;其小兒、貓兒、真、彪頭、龍頭並闕母氏,皆早薨,無傳。 晉王伏羅,真君三年封,加車騎大將軍。 後督高平、涼州諸軍討吐谷渾慕利延。 軍至樂都,謂諸將曰:「若從正道,恐軍聲先振,必當遠遁。 潛軍出其非意,此鄧艾禽蜀之計也。 」諸將咸難之。 伏羅曰:「夫將軍制勝,萬里擇利,專之可也。 」遂間道行。 至大母橋,慕利延眾驚,奔白蘭。 慕利延兄子拾寅走河西,降其一萬餘落。 八年,薨,無子,國除。 東平王翰,真君三年封秦王,拜侍中、中軍大將軍,參典都曹事。 忠貞雅正,百僚憚之。 太傅高元以翰年少,作《諸侯箴》以遺之,翰覽之大悅。 後鎮枹罕,羌戎敬服。 改封東平王。 太武崩,諸大臣等議欲立翰,而中常侍宗愛與翰不協,矯太后令立南安王余,遂殺翰。 子道符襲爵,拜長安鎮都大將。 皇興元年,謀反,司馬段太陽斬之,傅首京師。 臨淮王譚,真君三年封燕王,拜侍中,參都曹事。 後改封臨淮王。 薨,謚宣王。 子提襲,為梁州刺史。 以貪縱削除,加罰,徙配北鎮。 久之,提子員外郎穎免冠請解所居官,代父邊戍,孝文不許。 後昭提從駕南伐。 至洛陽,參定遷都之議。 尋卒,以預參遷都功,追封長鄉縣侯。 宣武時,贈雍州刺史,謚曰「懿」。 提子昌,字法顯。 好文學。 居父母喪,哀號孺慕,非感行人。 宣武時,復封臨淮王,未拜而薨。 贈齊州刺史,謚曰康王,追改封濟南王。 子彧,字文若,紹封。 彧少有才學,當時甚美。 侍中崔光見而謂人曰:「黑頭三公,當此人也。 」少與從兄安豐王延明、中山王熙,並以宗室博古文學齊名,時人莫能定其優劣。 尚書郎范陽盧道將謂吏部清河崔休曰:「三人才學雖並優美,然安豐少於造次,中山皁白太多,未若濟南風流寬雅。 」時人為之語曰:「三王楚琳瑯,未若濟南備員方。 」彧姿制閒裕,吐發流美。 琅邪王誦,有名人也,見之未嘗不心醉忘疲。 奏鄭廟歌詞,時稱其美。 除給事黃門侍郎。 彧本名亮,字仕明,時侍中穆紹與彧同署,避紹父諱,啟求改名。 詔曰:「仕明風神運吐,常自以比荀文若,可名彧,以取定體相倫之美。 」彧求複本封,詔許復封臨淮,寄食相州魏郡。 又長兼御史中尉。 彧以為倫敘得之,不謝。 領軍于忠忿,言之朝廷曰:「臨淮雖復風流可觀,而無骨鯁之操,中尉之任,恐非所堪。 」遂去威儀,單車而還,朝流為之嘆息。 累遷侍中、衛將軍、左光祿大夫,兼尚書左仆射,攝選。 後以本官為東道行台。 會爾硃榮入洛,殺害元氏,彧撫膺慟哭,遂奔梁。 梁武遣其舍人陳建孫迎接,並觀彧為人。 建孫稱彧風神閒俊。 梁武亦先聞名,深相器待。 見彧于樂遊園,因設宴樂。 彧聞聲歔欷,涕淚交下,梁武為之不樂。 自前後奔叛,皆候旨稱魏為偽,唯彧表啟常雲魏臨淮王。 梁武體彧雅性,不以為責。 及知莊帝踐阼,彧以母老請還,辭旨懇切。 梁武惜其人才,又難違其意,遣其仆射徐勉私勸彧留。 彧曰:「死猶願北,況于生也?」梁武乃以禮遣。 彧性至孝。 自經違離,不進酒肉;憔悴容貌,見者傷之。 歷位尚書令、大司馬,兼錄尚書。 第9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