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字伯俊,小字夜叉。 靈太后臨朝,以叉妹夫,除通直郎。 叉妻封新平君,後遷馮翊君,拜女侍中。 叉女夭,靈太后詔贈鄉主。 叉累加侍中、領軍將軍。 既在門下,兼總禁兵,深為靈太后所信委。 太傅、清河王懌以親賢輔政,每欲斥黜之。 叉遂令通直郎宋維,告司染都尉韓文殊欲謀逆立懌,懌坐禁止。 後窮案無實,懌雖得免,猶以兵衛守于宮西別館。 久之,叉恐懌終為己害,乃與侍中劉騰密謀,詐取主食中黃門胡度、胡定列,誣懌云:「貨度等金帛,令以毒藥置禦食中以害帝。 」騰以具奏。 明帝信之,乃禦顯陽殿。 騰閉永巷門,靈太后不得出。 懌入,遇叉于含章殿後,命宗士及直齋執懌衣袂,將入含章東省。 騰稱詔集公卿議,以大逆論。 咸畏叉,無敢異者。 唯仆射游肇執意不同。 叉、騰持公卿議入奏,夜中殺懌。 於是假為靈太后辭遜詔,叉遂與太師、高陽王雍等輔政。 常直禁中,明帝呼為姨父。 自後百寮重跡。 後帝徙禦徽音殿,叉亦入居殿右,曲盡佞媚,遂出入禁中,恆令勇士持刀劍以自先後。 叉于千秋門外廠下施木闌檻,有時出入,止息其中,腹心防守,以備竊發。 初,叉之專政,矯情自飾,勞謙待士。 得志之後,便自驕愎,耽酒好色,與奪任情。 乃于禁中自作別庫掌握之,珍寶充牣其中。 叉曾臥婦人于食輿,以巴覆之。 輿入禁內,出亦如之,直衛雖知,莫敢言者。 姑姊婦女,朋淫無別。 政事怠墮,綱紀不舉。 州鎮多非其人,於是天下遂亂矣。 叉自知不法,恐被廢黜,乃陰遣弟洪業召武州人姬庫根等與之聚宴。 遂為誓盟,欲令為亂,朝廷必以己為大將軍往伐,因以共為表裡,如此可得自立。 根等然其言,乃厚遺根等,遣還州,與洪業買馬。 從劉騰死後,防衛微緩。 叉頗亦自寬,時宿于外,每日出遊,留連他邑。 靈太后微察知之。 正光五年秋,靈太后對明帝謂群臣,求出家于嵩山閒居寺,欲自下發。 帝與群臣大懼,叩頭泣涕。 遂與太后密謀圖之。 乃對叉流涕,敘太后欲出家憂怖之心。 叉乃勸帝從太后意。 於是太后數禦顯陽,二宮無復禁礙。 舉其親元法僧為徐州刺史,法僧據州反叛。 靈太后數以為言,叉深愧悔。 丞相、高陽王雍雖位重於叉,而甚畏憚。 會太后與帝游洛水,遂幸雍第,定圖叉之計。 後雍從帝朝太后,乃進言叉父子權重。 太后曰:「然。 元郎若忠於朝廷,何故不去領軍,以余官輔政?」叉聞之甚懼,免冠求解。 乃以叉為儀同三司、尚書令、侍中、領左右。 叉雖去兵權,然總任內外,不慮黜廢。 又有閹人張景嵩、劉思逸、屯弘昶、伏景謀廢叉。 嵩以帝嬪潘外憐有幸,說雲,元叉欲害之。 嬪泣訴于帝云:「叉非直欲殺妾,亦將害陛下。 」帝信之。 後叉出宿,遂解其侍中。 旦欲入宮,門者不納。 尋除名。 初,咸陽王禧以逆見誅,其子樹,梁封為鄴王。 及法僧反叛後,樹遺公卿百寮書,暴叉過惡,言:「叉本名夜叉,弟羅實名羅剎。 夜叉、羅剎,此鬼食人,非遇黑風,事同飄墮。 鳴呼魏境!離此二災。 惡木盜泉,不息不飲,勝名梟稱,不入不為。 況昆季此名,表能噬物,日露久矣,始信斯言。 」叉為遠近所惡如此。 其後靈太后顧謂侍臣曰:「劉騰、元叉昔邀朕索鐵券,望得不死,朕賴不與。 」中書舍人韓子順對曰:「臣聞殺活,豈計與否。 陛下昔雖不與,何解今日不殺?」靈太后憮然。 未幾,有人告叉及其弟爪謀反。 先遣其從弟洪業率六鎮降戶反定州;叉令勾魯陽諸蠻侵擾伊闕,叉兄弟為內應,起有日矣,得其手書。 靈太后以妹婿故,未忍便決。 群臣固執不已,明帝又以為言,太后乃從之。 於是叉及弟爪並賜死於家。 太后猶以妹故,復追贈尚書令、冀州刺史。 叉子舒,秘書郎。 叉死後,亡奔梁,官至征北大將軍、青冀二州刺史。 子善,亦名善住。 少隨父至江南,性好學,通涉《五經》,尤明《左氏傳》。 侯景之亂,善歸周,武帝甚禮之,以為太子宮尹,賜爵江陽縣公,每執經以授太子。 隋開皇初,拜內史侍郎,凡有敷奏,詞氣抑揚,觀者屬目。 陳使袁雅來聘,上令善就館受書。 雅出門不拜。 善論舊事有拜之儀,雅未能對。 遂拜,成禮而去。 後遷國子祭酒。 上嘗親臨釋奠,令善講《孝經》,於是敷陳義理,兼之以諫。 上大悅曰:「聞江陽之說,更起朕心。 」賫絹一百匹,衣一襲。 善之通博,在何妥之下,然以風流醖藉,俯仰可觀,音韻清朗,由是為後進所歸。 妥每懷不平,心欲屈善,因講《春秋》。 初發題,諸儒畢集,善私謂妥曰:「名望已定,幸無相苦。 」妥然之。 及就講肆,妥遂引古今滯義以難善,多不能對。 二人由是有隙。 善以高熲有宰相之具,嘗言于上曰:「楊素粗疏,蘇威怯懦,元冑、元旻,正似鴨耳。 可以付社稷者,唯獨高熲。 」上初然之。 及熲得罪,上以善言為熲遊說,深責望之。 善憂懼,先患消渴,於是病頓而卒。 叉弟羅,字仲綱。 雖父兄貴盛,而虛己接物。 累遷青州刺史。 叉當朝專政,羅望傾四海,于時才名之士王元景、邢子才、季獎等咸為其賓客,從游青土。 罷州,入為守正卿。 叉死後,羅通叉妻,時人穢之,或雲其救命之計也。 孝武時,位尚書令、開府儀同三司、梁州刺史。 孝靜初,梁遣將圍逼,羅以州降,封南郡王。 及侯景自立,以羅為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令,改封江陽王。 梁元帝滅景,周文帝求羅,遂得還。 除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少師,襲爵江陽王。 舒子善住,在後從南入關,羅乃以爵還善住,改封羅為固道郡公。 羅弟爽,字景哲。 少而機警,位給事黃門侍郎、金紫光祿大夫。 卒,謚曰懿。 爽弟蠻,仕齊,歷位兼度支尚書,行潁州事。 坐不為繼母服,為左丞所彈。 後除開府儀同三司。 齊天保十年,大誅元氏。 昭帝元後,蠻之女也,為苦請,自市追免之,賜姓步六孤氏。 卒,贈司空。 蠻弟爪,字景邕,位給事中,與兄叉同時誅。 繼弟羅侯,遷洛之際,以墳陵在北,遂家于燕州之昌平郡。 內豐資產,唯以意得為適。 不入京師,在賓客往來者,必厚相禮遺,豪據北方,甚有聲稱。 以叉執權,尤不樂入仕,就拜昌平太守。 明元皇帝七男:杜密皇后生太武皇帝;大慕容夫人生樂平戾王丕;安定殤王彌闕母氏;慕容夫人生樂安宣王范;尹夫人生永昌莊王健;建寧王崇、新興王俊二王並闕母氏。 樂平王丕,少有才幹。 泰常七年封,拜車騎大將軍。 後督河西、高平諸軍討南秦王楊難當。 軍至略陽,禁令齊肅,所過無私,百姓爭致牛酒。 難當懼,還仇池。 而諸將議曰:「若不誅豪帥,軍還之後,必聚而為寇。 」又以大眾遠出,不有所掠,則無以充軍實,賞將士。 將從之,時中書侍郎高元參丕軍事,諫曰:「今若誅之,是傷其向化之心,恐大軍一還,為亂必速。 」丕以為然,於是綏懷初附,秋豪無犯。 初,馮弘之奔高麗,太武詔遣送之,高麗不遣。 太武怒,將討之。 丕上疏以為和龍新定,宜復之,使廣修農殖,以饒軍實,然後進圖,可一舉而滅。 帝納之,乃止。 後坐劉潔事,以憂薨,事在《潔傳》,謚曰戾王。 子拔襲爵。 後坐事賜死,國除。 第9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