暉字叔平,鬚眉如畫,進止可觀。 好涉獵書記,少得美名于京下。 周文禮之,命與諸子游處,每同硯席,情契甚厚。 再遷武伯下大夫。 時突厥屢為寇患,朝廷將結和親,令暉買錦彩十萬,使突厥。 暉說以利害,可汗大悅,遣其名王隨獻方物。 俄拜儀同三司。 周武帝之娉突厥後,令暉致禮。 授開府,轉司憲大夫。 及平關東,使暉安集河北,封義寧子。 隋文帝總百揆,加上開府,進爵為公。 開皇初,拜都官尚書,兼領太仆。 奉詔決杜陽水灌三畤原,溉舄鹵之地數千頃,人賴其利。 再遷兵部尚書,監漕渠之役。 未幾,坐事免。 頃之,拜魏州刺史,頗有惠政。 後以疾去職,卒於京師。 帝嗟悼久之,敕鴻臚監護喪事,謚曰元。 子肅嗣,位光祿少卿。 肅弟仁,器性明敏,位日南郡丞。 建弟嫡子祚,字龍壽。 宣武校藝,每于歲暮,詔令教習講武。 初,建以子罪失爵,祚欲求本封。 有司奏聽祚襲公,其王爵不輕,共求更議,詔從之。 卒於河州刺史。 節閔時,贈侍中、尚書仆射。 虔兄顗,性嚴重少言。 道武常敬之,雅有謀策。 從平中山,以功賜爵蒲城侯。 特見寵厚,給鼓吹羽儀,禮同岳牧。 蒞政以威信著稱,居官七年,乃以元易干代顗為郡。 時易干子萬言得寵于道武,易干恃其子,輕忽于顗,不告其狀,輕騎卒至,排顗墜床,而據其坐。 顗不知代己,謂以罪見捕。 既而知之,恥其侮慢,謂易干曰:「我更滿被代,常也。 汝無禮見辱,豈可容哉!」遂搏而殺之。 以狀具聞,道武壯之。 萬言累以訴請,乃詔顗輸贖。 顗乃自請罪,道武赦之,復免其贖。 病卒。 子侖,太武時襲父爵,以功除統萬鎮將。 後從永昌王仁南征,別出汝陰。 濟淮,宋將劉康祖屯于慰武亭以邀軍路,師人患之。 侖曰:「今大風既勁,若令推草車,方軌併進,乘風縱煙火,以精兵自後乘之,破之必矣。 」從之,斬康祖,傳首行宮。 文成即位,除秦州刺史,進爵隴西公。 卒,謚曰定公。 子琛襲爵。 毗陵王順,地干之子也。 性疏狠。 登國初,賜爵南安公。 及道武討中山,留順守京師。 柏肆之敗,軍人有亡歸者,言大軍奔散,不知帝所在。 順聞之,欲自立,納莫題諫,乃止。 時賀力眷等聚眾作亂於陰館,順討之不克。 乃從留官自白登南入繁畤故城,阻氵壘水為固,以寧人心。 道武善之,進封為王,位司隷校尉。 道武好黃、老,數召諸王及朝臣親為說之,在坐莫不祗肅,唯順獨坐寐,不顧而唾。 帝怒廢之。 以王薨于家。 遼西公意烈,力真之子也。 先沒于慕容垂。 道武征中山,棄妻子迎于井陘。 及平中原,有戰獲勛,賜爵遼西公,除廣平太守。 時和跋為鄴行台,意烈性雄耿,自以帝屬,恥居跋下,遂陰結徒黨,將襲鄴。 發覺,賜死。 子拔干,博知古今。 父雖有罪,道武以拔干宗親,委之心腹。 有計略,屢效忠勤。 明元踐阼,除勃海太守,吏人樂之。 賜爵武遂子,轉平原鎮將,得將士心。 卒,謚曰靈公。 子受洛襲,進爵武邑公。 卒。 子叱奴,武川鎮將。 叱奴子洪超,頗有學涉,大乘賊亂之後,詔洪超持節兼黃門侍郎,綏慰冀部。 還,上言冀土寬廣,界去州六七百里,負海險遠,宜分置一州,鎮遏海曲。 朝議從之,後遂立滄州。 卒於北軍將、光祿大夫。 意烈弟勃,善射禦,以勛賜爵彭城公。 卒,謚曰闕。 陪葬金陵。 長子粟襲。 太武時,督諸軍屯漠南。 蠕蠕表聞。 粟亮直,善馭眾,撫卹將士,必與之同勞逸。 征和龍,以功進封為王。 薨,陪葬金陵。 粟弟渾,少善弓馬,太武嘉之。 會有諸方使,命渾射獸三頭,發皆中,時舉坐咸以為善。 及為宰官尚書,頗以驕縱為失,坐事免,徙長社,為人所害。 子庫汗,為羽林中郎將。 從北巡,有兔起乘輿前,命庫汗射之,應弦而斃。 太武悅,賜一金兔,以旌其能。 文成起景穆廟,賜爵陽豐侯。 獻文即位,復造文成廟,拜殿中給事,進爵為公。 庫汗明於斷決,每奉使察行州鎮,折獄以情,所歷皆稱之。 秦州父老詣闕乞庫汗為刺史者,前後千餘人。 朝廷許之,未及遣,遇病卒。 子古辰襲。 窟咄,昭成崩後,苻洛以其年長,逼徙長安。 苻堅禮之,教以書學。 因亂,隨慕容永東遷。 永以為新興太守。 劉顯之敗,遣弟亢掞等迎窟咄。 遂逼南界,於是諸部騷動。 道武左右于桓等謀應之,同謀人單馬乾以告帝。 帝慮駭人心,沉吟未發。 後三日,桓以謀白其舅穆崇。 又告之,帝乃誅桓等五人,余莫題等七姓悉原不問。 帝慮內難,乃北逾陰山,幸賀蘭部,遣安同及長孫漫徵兵于慕容垂。 賀曼亡奔窟咄,安同間行,遂達中山。 慕容垂遣子賀驎步騎六千以隨之。 安同與垂使人蘭紇俱還,達牛川,窟咄兄子意烈捍之。 安同乃隱藏於商賈囊中。 至暮,乃入空井得免,仍奔賀驎。 軍既不至,而稍前逼賀染干。 賀染干陰懷異端,乃為窟咄來侵北部。 人皆驚駭,莫有固志。 於是北部大人叔孫普洛節及諸烏丸亡奔衛辰。 賀驎聞之,遽遣安同、硃譚等來。 既知賀驎軍近,眾乃少定。 道武自弩山幸牛川,窟咄進屯高柳。 道武復使安同詣賀驎,因克會期。 安同還,帝逾參合,出代北,與賀驎會于高柳。 窟咄窮迫,望旗奔走,遂為衛辰殺之。 帝悉收其眾,賀驎執帝別歸中山。 論曰:魏氏始自幽都,肇基帝業。 上谷公等分枝若木,疏派天潢。 或績預經綸,大開土宇;或跡同凶悖,自致殲夷。 其禍福之來,唯人所召。 至如神武之不事黃屋,高揖萬乘,義感鄰國;祚隆帝統,太伯、延陵未足多也。 高涼讓國之胤,子那猛壯之風,或大位未加,或功不贖罪;褒德圖勞,其義為闕。 松滋氣干相承,聲跡俱顯;天穆得不以道,任過其量。 持盈必悔,殺身為幸。 武衛父子兼將,丕略始見器重,終以奸棄,不足觀矣。 河間、扶風,武烈宣著,宗子之可稱乎!衛王英風猛概,折衝見重,謀之不臧,卒以自喪。 秦王體度恢偉,陳留膽氣絶倫,亡身強寇,志力不展,惜哉!常山勇冠戚屬,與魏升降,亦以優乎!陰平忠烈,蒲陰器宇,榮寵兼萃,蓋有由焉。 毗陵疏狠,遼西狷介,全身保位,固亦難矣。 苻堅之轘寔君,衛辰之誅窟咄,逆子賊臣,蓋亦天下之惡一焉。 ************ 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 明元六王 太武五王 道武皇帝十男:宣穆劉後生明元皇帝;賀夫人生清河王紹;大王夫人生陽平王熙;王夫人生河南王曜;河間王修、長樂王處文二王母氏闕;段夫人生廣平王連、京兆王黎;皇子渾及聰母氏並闕,皆早薨,無傳。 清河王紹字受洛拔,天興六年封。 性凶狠險悖,好劫剝行人,斫射犬豕,以為戲樂。 有孕婦,紹剖觀其胎。 道武嘗怒之,倒懸井中,垂死乃出。 明元常以義方責之,由此不協。 而紹母賀夫人有譴,帝將殺之。 會日暮,未決。 賀氏密告急於紹,紹乃與帳下及宦者數人逾宮犯禁。 帝驚起,求弓刀不及,暴崩。 明日,宮門至日中不開,紹稱詔召百寮于西宮端門前北面,紹從門扇間謂曰:「我有父,亦有兄,公卿欲從誰也?」王公以下皆失色,莫有對者。 良久,南平公長孫嵩曰:「臣等不審登遐狀。 」唯陰平公元烈哭泣而去。 於是朝野凶凶,人懷異志。 肥如侯賀護舉烽于安陽城北,故賀蘭部人皆往赴之。 其餘舊部,亦率子弟,招集故人,往往相聚。 紹聞人情不安,乃出布帛班賜王公以下。 第8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