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春正月壬寅,左武衛大將軍、光祿大夫、真定侯郭衍卒。 二月己未,上升釣台,臨楊子津,大宴百僚,頒賜各有差。 庚申,百濟遣使朝貢。 乙亥,上自江都禦龍舟入通濟渠,遂幸于涿郡。 壬午,詔曰:“武有七德,先之以安民;政有六本,興之以教義。 高麗虧失籓禮,將欲問罪遼左,恢宣勝略。 雖懷伐國,仍事省力。 今往涿郡,巡撫民俗。 其河北諸郡及山西、山東年九十已上,版授太守;八十者,授縣令。 三月丁亥,右光祿大夫、左屯衛大將軍姚辯卒。 夏四月庚午,幸涿郡之臨朔宮。 五月戊子,以武威太守樊子蓋為民部尚書。 秋,大水,山東、河南漂沒三十餘郡,民相賣為奴婢。 冬十月乙卯,底柱山崩,偃水逆流數十里。 戊午,以東平太守吐萬緒為左屯衛大將軍。 十二月己酉,突厥處羅多利可汗來朝,帝大悅,接以殊禮。 于時,遼東戰士及饋運者填咽于道,晝夜不絶。 苦役者,始為群盜。 甲子,敕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隨獲斬決之。 八年春正月辛巳,大軍集於涿郡。 以兵部尚書段文振為左候衛大將軍。 壬午,下詔曰: 天地大德,降繁霜于秋令;聖哲至仁,著兵甲于刑典。 故知造化之有肅殺,義在無私;帝王之用干戈,蓋非獲已。 版泉、丹浦,莫匪龔行;取亂覆昏,咸由順動。 況乎甘野誓師,夏開承大禹之業;商郊問罪,周發成文王之志。 永監載籍,屬當朕躬。 粵我有隋,誕膺靈命。 兼三才而建極,一六合而為家。 提封所漸,細柳、蟠桃之外;聲教爰暨,紫舌、黃枝之域。 遠至邇安,罔弗和會;功成理定,於是乎在。 而高麗小丑,迷昏不恭。 崇聚勃、碣之間,薦食遼、濊之境。 雖復漢、魏誅夷,巢窟暫擾;亂離多阻,種落還集。 萃川藪于前代,播實繁以迄今。 眷彼華壤,翦為夷類。 歷年永久,惡稔既盈;天道禍淫,亡征已兆,亂常敗德,非可勝圖;掩慝懷奸,唯日不足。 移告之嚴,未嘗面受;朝覲之禮,莫肯躬親。 誘納亡叛,不知紀極;充斥邊垂,亟勞烽候。 關析以之不靜,生人為之廢業。 在昔薄伐,已漏天網。 既緩前禽之戮,未即後服之誅。 曾不懷恩,翻其長惡。 乃兼契丹之黨。 虔劉海戍;習鞨靺之服,侵軼遼西。 又青丘之表,咸修職貢;碧海之濱,同稟正朔。 遂復寇攘政琛贐,遏絶往來;虐及弗辜,誠而遇禍。 軺軒奉使,爰暨海東;旌節所次,途經籓境;而擁塞道路,拒絶王人。 無事君之心,豈為臣之禮?此而可忍,孰不可容!且法令苛酷,賦斂煩重。 強臣豪族,咸執國均;朋黨比周,以之成俗。 賄貨如市,冤枉莫申。 重以仍歲災凶,比屋饑饉;兵戈不息,徭役無期。 力竭轉輸,身填溝壑。 百姓愁苦,爰誰適從。 境內哀惶,不勝其弊。 回面內向,各懷性命之圖;黃髮稚齒,咸興酷毒之嘆。 省俗觀風,爰屈幽朔;弔人問罪,無俟再駕。 親總六師,用申九伐。 拯厥阽危,協從天意;殄茲逋穢,克嗣先謨。 今宜授律啟行,分麾屆路;掩勃澥而雷震,及夫余以電掃。 比戈按甲,俟誓而後行;三令五申,必勝而後戰。 左第一軍可鏤方道,第二軍可長岑道,第三軍可海冥道,第四軍可蓋馬道,第五軍可建安道,第六軍可南蘇道,第七軍可遼東道,第八軍可玄菟道,第九軍可扶餘道,第十軍可朝鮮道,第十一軍可沃沮道,第十二軍可樂浪道;右第一軍可粘蟬道,第二軍可含資道,第三軍可渾彌道,第四軍可臨屯道,第五軍可候城道,第六軍可提奚道,第七軍可踏頓道,第八軍可肅慎道,第九軍可碣石道,第十軍可東施道,第十一軍可帶方道,第十二軍可襄平道。 凡此眾軍,先奉廟略。 絡繹引途,總集平壤。 莫非如豺如貔之勇,百戰百勝之雄。 顧眄則山嶽傾頽,叱吒則風雲騰鬱。 腹心攸同,爪牙斯在。 朕躬馭元戎,為其節度。 涉遼而東,循海之右。 解倒懸于遐裔,問疾苦于遺黎。 其外輕賫游闕,隨機赴響;卷甲銜枚,出其不意。 又滄海道軍,舟艫千里;高帆電逝,巨艦雲飛。 橫斷沮江,逕造平壤。 島嶼之望斯絶,坎井之路已窮。 其餘被髮左衽之人,控弦待發;微、盧、彭、濮之旅,不謀同辭。 杖順臨逆,人百其勇,以此眾戰,勢等摧枯。 然則王者之師,義存止殺;聖人之教,必也勝殘。 天罰有罪,本在元惡;人之多闢,脅從罔理。 若高元泥首轅門,自歸司寇,即解縛焚櫬,弘之以恩。 其餘巨人,願歸朝奉化,咸加慰撫,各安生業,隨才任用,無隔夷夏。 營壘所次,務在整肅;萏堯有禁,秋毫勿犯。 以布恩宥,以喻禍福。 若其同惡相濟,抗拒官軍,國有常刑,俾無遺類。 明加曉示,稱朕意焉! 總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號二百萬,其饋運者倍之。 癸未,第一軍發,終四十日,引師乃盡。 旌旗亙千里,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乙未,以右候衛大將軍衛玄為刑部尚書。 甲辰,內史令元壽卒。 二月甲寅,詔曰:「朕觀風燕裔,問罪遼濱,文武葉力,爪牙思奮;莫不執鋭勤王,舍家從役。 罕蓄倉廩之資,兼捐播殖之務。 朕所以夕惕愀然,慮其匱乏。 雖復素飽之眾,情在忘私;悅使之徒,宜從其厚。 諸行從一品以下佽飛募人以上家口,郡縣宜數存問。 若有糧食乏少,皆賑給之。 或雖有田疇,貧弱不能自耕重,可于多丁富室,勤課相助。 使夫居者有斂積之豐,行役無顧後之慮。 」壬戎,司空、京兆尹、光祿大夫、觀王雄薨。 三月辛卯,兵部尚書、左候衛大將軍段文振卒。 癸巳,上禦師。 甲午,臨戎于遼水橋。 戊戌,大軍為賊所拒,不果濟。 右屯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麥鐵杖、武賁郎將錢士雄、孟金叉等皆死之。 甲午,車駕度遼,大戰于東岸,擊賊破之,進圍遼東。 乙未,大頓。 見二大鳥,高丈餘,皓身硃足,游泳自若。 上異之,命工圖寫,並立銘頌。 五月戊午,納言楊達卒,于時,諸將各奉旨,不敢越機。 既而高麗各固城守,攻之不下。 六月己未,幸遼東,責怒諸將,止城西數里,禦六合城。 七月壬午,宇文述等敗績于薩水,右屯衛將軍薛世雄死之。 九軍並陷,師奔還,亡者千餘騎。 癸卯,班師。 九月庚辰,上至東都,己丑,詔:「軍國異容,文武殊用,匡危拯難,則霸德攸興;化人成俗,則王道斯貴。 時當撥亂,屠販可以登朝;世屬隆平,經術然後升仕。 酆都爰肇,儒服無預于周行;建武之朝,功臣不參于吏職。 自三方未一,四海交爭;不遑文教,唯尚武功。 設官分職,罕以才授;班朝理人,乃由勛敘。 莫非拔足行陣,出自勇夫。 學敩之道,既所不習;政事之方,故亦無取。 是非暗於在己,威福專于下吏。 貪冒貨賄,不知紀極;蠹政害民,實由於此。 自今已後,諸授勛官者,並不得回授文武職事。 庶遵彼更張,取類于調瑟;求諸名制,不傷于美錦。 若吏部輒擬用者,御史即宜糾彈。 」冬十月戊寅,工部尚書宇文愷卒。 十一月己卯,以宗女華容公主嫁于高昌王。 辛巳,光祿大夫韓壽卒。 甲申,敗將宇文述、于仲文等除名為民,斬尚書右丞劉士龍以謝天下。 是歲,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 密詔江、淮南諸郡,閲視民間童女姿質端麗者,每歲貢之。 第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