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春正月辛酉,東京成,賜監督者有差。 以大理卿梁毗為刑部尚書。 丁卯,遣十使,並省州縣。 二月丙戌,詔尚書令楊素、吏部尚書牛弘、大將軍宇文愷、內史侍郎虞世基、禮部侍郎許善心制定輿服。 始備輦輅及五時副車。 上常服皮弁,十有二琪。 文官弁服,珮玉;五品已上,給犢車通憲;三公、親王加油絡。 武官平巾幘,褲褶;三品已上,給瓟槊。 下至胥吏,服色各有差。 非庶人不得戎服。 戊戌,置都尉官。 三月庚午,車駕發江都。 先是,太府少卿何稠、太府丞雲定興盛修儀仗,於是課州縣送羽毛。 百姓求捕之,網羅被水陸,禽獸有堪氈毦之用者,殆無遺類。 至是而成。 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闕,陳法駕,備千乘萬騎,入于東京。 辛亥,上禦端門,大赦天下,免今年租賦。 癸丑,以冀州刺史楊文思為民部尚書。 五月甲寅,金紫光祿大夫、兵部尚書李通坐事免。 乙卯,詔曰:「旌表先哲,式在饗祀。 所以優禮賢能,顯彰遺愛。 朕永鑒前修,尚想名德,何嘗不興嘆九原,屬懷千載。 其自古以來賢人君子,有能樹聲立德,佐世匡時,博利殊功,有益於人者,並宜營立祠宇,以時致祭。 墳壟之處,不得侵踐。 有司量為條式,稱朕意焉。 」六月壬子,以尚書令、太子太師楊素為司徒。 進封豫章王暕為齊王。 秋七月癸丑,以衛尉卿衛玄為工部尚書。 庚申,制百官不得計考增級。 必有德行功能,灼然顯著者,擢之。 壬戌,擢籓邸舊臣鮮于羅等二十七人,官爵有差。 甲戌,皇太子昭薨。 乙亥,上柱國、司徒、楚國公楊素薨。 八月辛卯,封皇孫倓為燕王,侗為越王,侑為代王。 九月乙丑,立秦王俊子浩為秦王。 冬十月戊子,以靈州刺史段文振為兵部尚書。 十二月庚寅,詔曰:「前代帝王,因時創業,君民建國,禮尊南面。 面歷運推移,年代永久,丘壟殘毀,樵牧相趨;塋兆堙蕪,封樹莫辨。 興言淪滅,有愴于懷。 自古以來帝王陵墓,可給隨近十戶,蠲其雜役,以供守視。 」 三年春正月癸亥,敕并州逆人已流配而逃亡者,所獲之處,即宜斬決。 丙子,長星竟天,出於東壁,二旬而止。 是月,武陽郡上言河水清。 二月己丑,慧星見于東井、文昌;歷大陵、五車、北河,入太微,掃帝座,前後百餘日而止。 三月辛亥,車駕還京師。 壬子,以大將軍姚辯為左衛將軍。 癸丑,遣羽騎硃寬使于流求國。 乙卯,河間王弘薨。 夏四月庚辰,詔曰:「古者帝王觀風俗,皆所以憂勤兆庶,安集遐荒。 自蕃夷內附,未遑親撫,山東經亂,須加存恤。 今欲安輯河北,巡省趙、魏,所司依式。 」甲申,頒律令,大赦天下,關內給復三年。 壬辰,改州為郡。 改度量衡,並依古式。 改上柱國以下官為大夫。 甲午,詔曰: 天下之重,非獨理所安;帝王之功,豈一士之略。 自古明君哲後,立政經邦,何嘗不選賢與能,振拔淹滯。 周稱多士,漢號得人,尚想前風,載懷欽佇。 朕負扆夙興,冕旒待旦。 引領岩谷,置以周行;冀與群才,共康庶績。 而匯茅寂漠,投竿罕至。 豈美璞韜采,未值良工;將介石在懷,確乎難拔?永鑒則哲,憮然興嘆。 凡厥在位,譬諸股肱,若濟巨川,義同舟楫。 豈得保茲寵祿,晦爾所知,優遊卒歲,甚非謂也。 祁大夫之舉善,良史以為至公;臧文仲之蔽賢,尼父譏其竊位。 求諸往古,非無褒貶。 宜思進善,用匡寡薄。 夫孝悌有聞,人倫之本;德行惇厚,立身之基。 或節義可稱,或操履清潔,所以激貪厲俗,有益風化。 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美秀;併為廊廟之用,實乃瑚璉之資。 才堪將略,則拔之以禦侮;力有驍壯,則任之以爪牙。 爰及一藝可取,亦宜採錄;若眾善畢舉,與時無棄。 以此求理,庶幾非遠。 文武有職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舉人。 有一于此,不必求備。 朕當待以不次,隨才升用。 其見任九品已上官者,不在舉送之限。 丙申,車駕北巡狩。 丁酉,以刑部尚書宇文弼為禮部尚書。 戊戌,敕百司不得踐暴禾稼。 其有須開為路者,有司計地所收,即以近倉酬賜,務從優厚。 己亥,至赤岸澤,以太牢祭故太師李穆。 五月丁巳,突厥啟民可汗遣子拓特勒來朝。 戊午,發河北十餘郡丁男,自太行山達于并州,以通馳道。 丙寅,啟民可汗遣其兄子毗黎伽特勒來朝。 辛未,啟民可汗使請自入寒奉迎輿駕,上不許。 癸酉,有星孛于文昌,上將星常皆動搖。 六月辛巳,獵于連谷。 丁亥,詔曰: 聿追孝饗,德莫至焉;崇建寢廟,禮之大者。 然則質文異代,損益殊時。 學滅坑焚,經典散逸;憲章湮墜,廟堂制度,師說不同。 所以世數多少,莫能是正,連室異宮,亦無定准。 朕獲奉祖宗,欽承景業,永惟嚴配,冀隆大典。 於是詢謀在位,博訪儒術。 咸以為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區夏。 拯群飛于四海,革雕弊于百王。 恤獄緩刑,生靈皆遂其性;輕徭薄賦,比屋各安其業。 芟夷宇宙,混壹車書。 東漸西被,無思不服;南征北怨,俱荷來蘇。 駕毳乘風,歷代所弗至;辮髮左衽,聲教所罕及。 莫不厥角關塞,頓顙闕庭;譯靡絶時,書無虛月。 韜戈偃伯,天下晏如;嘉瑞休征,表裡禔福。 猗歟偉歟,無得而名者也。 朕又聞之,德厚者流光,理辨者禮縟。 是以周之文、武,漢之高、光,其典章特立,謚號斯重。 豈非緣情稱述,即崇顯之義乎。 高祖文皇帝宜別建廟宇,以彰巍巍之德;仍遵月祭,用表蒸蒸之懷。 有司以時創造,務合典制。 又名位既殊,禮亦異等。 天子七廟,事著前經;諸侯二昭,義有差降。 故知以多為貴,王者之禮,今可依用,貽厥後昆。 戊子,次榆林郡。 丁酉,啟民可汗來朝。 己亥,吐谷渾、高昌並遣使貢方物。 甲辰,上禦北樓,觀漁于河,以宴百僚。 秋七月辛亥,啟民可汗上表請變服,襲冠帶。 詔啟民贊拜不名,在諸侯王上。 甲寅,上于郡城東禦大帳,其下備儀衛,建旌旗,宴啟民及其部落三千五百人。 奏百戲之樂,賜啟民及其部落各有差。 丙子,殺光祿大夫賀苦弼、禮部尚書宇文弼、太常卿高熲。 尚書左仆射蘇威坐事免。 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鉅榆林,東至紫河,二旬而罷,死者十五六。 八月壬午,車駕發榆林。 乙酉,啟民飾盧清道以候乘輿,帝幸其帳。 啟民奉觴上壽,宴賜極厚。 上謂高麗使者曰:「歸語爾王,當早來朝見。 不然者,吾與啟民巡彼土矣。 」皇后亦幸義城公主帳。 己丑,啟民可汗歸蕃。 癸巳,入樓煩關。 壬寅,次太原,詔營晉陽宮。 九月己未,次濟源,幸御史大夫張衡宅,宴享極歡。 己巳,至于東都。 壬申,以齊王暕為河南尹、開府儀同三司。 癸酉,以戶部尚書楊文思為納言。 第6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