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之在東宮也,武帝慮其不堪承嗣,遇之甚嚴。 朝見進止,與諸臣無異;雖隆寒盛署,亦不得休息。 性嗜酒,武帝遂禁醪醴不許至東宮。 帝每有過,輒加捶撲。 嘗謂之曰:「古來太子被廢者幾人,余兒豈不堪立邪!」於是遣東宮官屬錄帝言語動作,每月奏聞。 帝懼威嚴,矯情修飾,以是惡不外聞。 嗣位之初,方逞其欲。 大行在殯,曾無戚容,即通亂先帝宮人。 才踰年,便恣聲樂,採擇天下子女,以充後宮。 好自矜誇,飾非拒諫。 禪位之後,彌復驕奢。 耽酗于後宮,或旬日不出,公卿近臣請事者,皆附閹官奏之。 所居宮殿,帷帳皆飾以金玉珠寶,光華炫耀,極麗窮奢。 及營洛陽宮,雖未成畢,其規摹壯麗,逾于漢、魏遠矣。 唯自尊崇,無所顧憚。 國典朝儀,率情變改。 後宮位號,莫難詳錄。 每對臣下,自稱為天。 以五色土涂所禦天德殿,各隨方色。 又于後宮,與皇后等列坐,用宗廟禮器罇彞圭瓚之屬。 以次食焉。 又令群臣朝天台者,致齋三日,清身一日。 車旗章服,倍于前王之數。 既自比上帝,不欲令人同己。 常自帶授及冠通天冠,加金附蟬,顧見侍臣武弁上有金蟬,及王公有綬者,並令去之。 又不聽人有高者大者之稱,諸姓高者改為姜,九族稱高祖者為長祖,曾為次長祖。 官稱名位,凡謂上及大者,改為長;有天者,亦改之。 又令天下車皆渾成為輪,禁天下婦人皆不得施粉黛,唯宮人得乘有輻車,加粉黛焉。 西陽公溫,杞公亮之子,即帝從祖兄子也。 其妻尉遲氏有容色,因入朝,帝遂飲以酒,逼而淫之。 亮聞之懼,謀反。 才誅溫,即追尉遲氏入宮,初為妃,尋立為皇后。 每左右侍臣論議,唯欲興造革易,未嘗言及政事。 其後遊戲無恆,出入不節;羽儀仗衛,晨出夜還;或幸天興宮,或游道會苑,陪侍之官,皆不堪命。 散樂雜戲,魚龍爛漫之伎,常在目前。 好令京城少年為婦人服飾,入殿歌舞,與後宮觀之,以為喜樂。 擯斥近臣,多所猜怨。 又吝于財,略無賜與。 恐群臣規諫,不得行己之志。 常遣左右密伺察之,動止所為,莫不抄錄;小有乖違,輒加其罪。 自公卿以下,皆被楚撻。 其間誅戮黜免者,不可勝言。 每捶人皆以百二十為度,名曰天杖。 宮人內職亦如之。 后妃嬪禦,雖被寵嬖,亦多被杖背。 於是內外恐懼,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終矣。 靜皇帝諱衍,後改名闡,宣帝之長子也。 母曰硃皇后。 建德二年六月,生於東宮。 大象元年正月癸卯,封魯王。 戊午,立為皇太子。 二月辛巳,宣帝于鄴宮傳位授帝,居正陽宮。 二年五月乙未,宣帝寢疾,詔帝入宿路門學。 己酉,宣帝崩,帝入居天台,廢正陽宮。 大赦,停洛陽宮作。 庚戌,上天元上皇太后尊號為太皇太后,天元聖皇太后李氏為太帝太后,天元大皇后為皇太后,天大皇后硃氏為帝太后。 其天中大皇后陳氏、天右大皇后元氏、天左大皇后尉遲氏並出俗為尼。 以柱國、漢王贊為上柱國、右大丞相,上柱國、揚州總管、隋公楊堅為假黃鉞左大丞相,柱國、秦王贄為上柱國。 帝居諒娼,百官總己以聽于左大丞相。 壬子,以上柱國、鄖公韋孝寬為相州總管。 罷入市稅錢。 六月戊午,以柱國許公宇文善、神武公竇毅、修武公侯莫陳瓊、大安公閻慶併為上柱國。 趙王招、陳王純、越王盛、代王達、滕王悄來朝。 庚申,復佛、道二教。 辛酉,以柱國巳公椿、燕公于實、郜公賀拔伏恩併為上柱國。 甲子,相州總管尉遲迥舉兵不受代,詔發關中兵,即以韋孝寬為行軍元帥,討之。 上柱國、畢王賢以謀執政,被誅。 以上柱國、秦王贄為大塚宰,巳公椿為大司徒。 己巳,詔南定、北光、衡、巴四州人為宇文亮抑為奴婢者,並免之。 甲戌,有赤氣起西方,漸東行,遍天。 庚辰,罷諸魚池及山澤公禁者,與百姓共之。 以柱國、蔣公梁睿為益州總管。 秋七月甲申,突厥送齊范陽王高紹義。 庚寅,申州刺史李惠起兵。 庚子,詔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滎州刺史、邵公宇文冑舉兵,遣大將軍楊素討之。 青州總管尉遲綱舉兵。 丁未,隋公楊堅都督內外諸軍事。 己酉,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舉兵,以柱國、楊公王誼為行軍元帥討之。 壬子,趙王招、越王盛以謀執政,被誅。 癸丑,封皇弟潔為萊王,術為郢王。 是月,豫州、襄州總管諸蠻,各帥種落反。 八月庚申,益州總管王謙舉兵不受代,即以梁睿為行軍元帥討之。 庚午,韋孝寬破尉迥于鄴,迥自殺,相州平。 移相州于安陽,其鄴城及邑,毀廢之。 丙子,以漢王贊為太師,以上柱國、并州總管、申公李穆為太傅,以宋王實為大前疑,以秦王贄為大右弼,以燕公于實為大左輔。 己卯,以尉迥平,大赦。 庚辰,司馬消難擁眾以魯山、甑山二鎮奔陳。 遣大將軍元景山追擊之,鄖州平。 沙州氐帥開府楊永安聚眾反,應王謙,遣大將軍達奚儒討之。 楊素破宇文冑于滎陽,斬之。 以上柱國、神武公竇毅為大司馬,以齊公于智為大司空。 廢相、青、荊、金、晉、梁州六總管。 九月丙戌,廢河陽總管為鎮,隷洛州。 以小宗伯、竟陵公楊慧為大宗伯。 壬辰,廢皇后司馬氏為庶人。 戊戌,以柱國、楊公王誼為上柱國。 庚戌,以柱國常山公于翼、化政公宇文忻併為上柱國。 壬子,丞相去左右號,隋公楊堅為大丞相。 冬十月甲寅,日有蝕之。 壬戌,陳王純以怨執政,被誅。 大丞相、隋公楊堅加大塚宰,五府總于天官。 戊寅,梁睿破王謙,斬之。 傳首京師,益州平十一月甲辰,達奚儒破楊永安,沙州平。 丁未,上柱國、鄖公韋孝寬薨。 十二月壬子,以柱國、蔣公梁睿為上柱國。 丁巳,以柱國千阝公楊雄、普安公賀蘭謨、郕公梁士彥、上大將軍新寧公叱列長文、武鄉公崔弘度、大將軍中山公宇文恩、濮陽公宇文述、渭原公和干子、任城公王景、漁陽公楊鋭、上開府廣宗公李崇、隴西公李詢併為上柱國。 庚申,以柱國、楚公豆盧績為上柱國。 癸亥,詔曰:「太祖受命,龍德猶潛;三分天下,志扶魏室;多所改作,冀允上玄。 文武群官,賜姓者眾,本殊國邑,實乖胙土。 不歆非類,異骨肉而共蒸嘗。 不愛其親,嗟行路而敘昭穆。 且神征革姓,本為曆數有歸;天命在人,推讓終而弗獲。 故君臨區宇,累世于茲;不可仍遵謙挹之旨,久行權宜之制。 諸改姓者,悉宜複舊。 」甲子,大丞相、隋公楊堅進爵為王,以郡為隋國。 己巳,以柱國、沛公鄭譯為上柱國。 辛未,代王達、滕王悄並以謀執政,被誅。 壬申,以大將軍、長寧公楊勇為上柱國、大司馬,以小塚宰、始平公元孝矩為大司寇。 大定元年,春正月壬午,改元。 丙戌,詔戎秩上開府以上,職事下大夫以上,外官刺史以上,各舉賢良。 二月甲子,帝遜位於隋,居于別宮。 隋氏奉帝為介國公,邑萬戶,車服禮樂,一如周制;上書不稱表,答表不稱詔。 有其文,事竟不行。 隋開皇元年五月壬申,帝崩,時年九歲。 隋志也。 謚曰靜皇帝。 葬恭陵。 第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