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元年春正月乙丑,受朝于路門,帝服通天冠、絳紗袍,群臣皆服漢魏衣冠。 大赦,改元為大成。 初置四輔官,以大塚宰、越王盛為大前疑,蜀公尉遲迥為大右弼,申公李穆為大左輔,大司馬隋公楊堅為大後丞。 癸卯,封皇子衍為魯王。 甲辰,東巡。 丙午,以柱國、常山公于翼為大司徒。 辛亥,以柱國、許公宇文善為大宗伯。 戊午,行幸洛陽。 立魯王衍為皇太子。 二月癸亥,詔曰:「河、洛之地,舊稱朝市,自魏氏失馭,城闕為墟。 我太祖受命酆、鎬,有懷光宅;高祖往巡東夏,布政此宮。 朕以眇身,祗承寶運,雖庶幾聿修之志,敢忘燕翼之心。 一昨駐蹕金墉,備嘗遊覽。 百王制度,基址尚存。 今若因循,為功易立。 宜命邦事,修復舊都。 奢儉取文質之間,功役依子來之義。 北瞻河內,咫尺非遙,前詔經營,今宜停罷。 」於是發山東諸州兵,增一月功為四十五日役,起洛陽宮。 常役四萬人,以迄晏駕。 並移相州六府于洛陽,稱東京六府。 殺柱國、徐州總管、郯公王軌。 停南討諸軍。 以趙王招女為千金公主,嫁于突厥。 乙亥,行幸鄴。 丙子,初令總管、刺史行兵者加持節,余悉罷之。 辛巳,詔傳位於皇太子衍。 大赦,改元,大成為大象。 帝於是自稱天元皇帝,所居稱天台,冕二十有四旒,車服旗鼓皆以二十四為節。 內史、禦正皆置上大夫。 皇帝衍稱正陽宮。 置納言、禦正、諸衛等官,皆準天台。 尊皇太后為天元皇太后。 癸未,日出、將入時,其中並有烏色,大如鷄卵,經四日乃滅。 戊子,以大前疑、越王盛為太傅,大右弼、蜀公尉迥為大前疑,代王達為大右弼。 辛卯,詔徙鄴城石經于洛陽。 又詔洛陽凡是元遷戶,並聽還洛州。 此外欲往者,聽之。 河陽、幽、相、豫、亳、青、徐七總管受東京六府處分。 三月庚申,車駕至自東巡,大陳軍伍,親擐甲冑,入自青門。 皇帝衍備法駕從,百官迎于青門外。 是時驟雨,儀衛失容。 辛酉,封趙王招第二子貫為永康縣王。 夏四月壬戌朔,有司奏言日蝕,不視事。 過時不蝕,乃臨軒。 立妃硃氏為天元帝后。 癸亥,以柱國、畢王賢為上柱國。 己巳,享太廟。 壬午,大醮于正武殿。 五月辛亥,以洛州襄國郡為趙國,齊州濟南郡為陳國,豐州武當、安富二郡為越國,潞州上黨郡為代國,荊州新野郡為滕國,邑各一萬戶。 令趙王招、陳王純、越王盛、代王達、滕王逌並之國。 是月,遣使簡視京城及諸州士庶女,充選後宮。 突厥寇并州。 六月,咸陽有池水變為血。 征山東諸州人修長城。 秋七月庚寅,以大司空、畢王賢為雍州牧,大後丞、隋公楊堅為大前疑,柱國、滎陽公司馬消難為大後丞。 丙申,納大後丞司馬消難女為正陽宮皇后。 己酉,尊帝太后李氏為天皇太后。 壬子,改天元帝后硃氏為天皇后,立妃元氏為天右皇后,妃陳氏為天左皇后。 八月庚申,幸同州。 壬申,還宮。 甲戌,以天左皇后父大將軍陳山提、天右皇后父開府元晟併為上柱國。 初,武帝作《刑書要制》,用法嚴重。 及帝即位,恐物情未附,除之。 至是,為《刑經聖制》,其法深刻,大醮于正武殿,告天而行焉。 壬午,以上柱國、雍州牧畢王賢為太師,上柱國、郇公韓建業為大左輔。 是月,所在蟻群鬥,各四五尺,死者十八九。 九月己卯,以酆王貞為大塚宰。 上柱國、鄖公韋孝寬為行軍元帥,率行軍總管杞公亮、郕公梁士彥伐陳。 遣禦正杜果使于陳。 冬十月壬戌,幸道會苑,大醮,以高祖武皇帝配醮。 初復佛象及天尊象,帝與二象俱南坐。 大陳雜戲,令京城士庶縱觀。 是月,相州人段德舉謀反,伏誅。 十一月乙未夜,行幸同州。 壬寅,還宮。 丁巳,初鑄永通萬國錢,以一當千,與五行大布並行。 是月,韋孝寬拔壽陽,杞國公亮拔黃城,梁士彥拔廣陵。 陳人退走,於是江北盡平。 十二月戊午,以災異屢見,帝禦路寢,見百官。 詔曰:「朕以寡德,君臨區宇。 始於秋季,及此玄冬,幽憂慇勤,屢貽深戒。 至有金入南鬥,木犯軒轅;熒惑干房,又與土合;流星照夜,東南而下。 然則南鬥主于爵祿,軒轅為于後宮,房曰明堂,布政所也。 火、土則憂孽之兆,流星乃兵凶之驗。 豈其宮人失序,女謁尚行,政事乖方,憂患將至,何其昭著,若斯之甚。 將避正寢,齋居克念;惡衣減膳,去飾徹懸;披不諱之誠,開直言之路。 欲使刑不濫及,賞弗逾等,選舉以才,宮闈修德。 宜宣諸內外,庶盡弼諧;允葉人心,用消天譴。 」於是舍仗衛,往天興宮。 百官上表,勸復寢膳,許之。 甲子,還宮,禦正武殿。 集百官及宮人、內外命婦,大列妓樂;又縱胡人乞寒,用水澆沃以為戲樂。 乙丑,行幸洛陽。 帝親禦驛馬,日行三百里。 四皇后及文武侍衛數百人,並乘驛以從。 令四後方駕齊驅,或有先後,便加譴責。 人馬頓仆,相屬於道。 己卯,還宮。 二年春正月丁亥,帝受朝于道會苑。 癸巳,享太廟。 乙巳,造二扆,畫日月象以置左右。 戊申,雨雪。 雪止又雨細黃土,移時乃息。 乙卯,詔江右諸州新附人,給復二十年。 初稅入市者,人一錢。 二月丁巳,帝幸路門學,行釋奠禮。 戊午,突厥遣使獻方物,且逆千金公主。 乙丑,改制詔為天制,敕為天敕。 尊天元皇太后為天元上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曰天元聖皇太后。 癸未,立天元皇后楊氏為天元大皇后,天皇后硃氏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陳氏為天左大皇后,正陽宮皇后直稱皇后。 是月,洛陽有禿鶖鳥集新太極殿前,滎州有黑龍見,與赤龍鬥于汴水側,黑龍死。 三月丁亥,賜百官及百姓大酺。 詔進封孔子為鄒國公,邑數準舊,並立後承襲,別于京師置廟,以時祭享。 戊子,行軍總管、杞公亮舉兵反,行軍元帥韋孝寬獲而殺之。 辛卯,行幸同州。 增候正,前驅式道,為三百六十重,自應門至赤岸澤,數十里間,幡旗相蔽,鼓樂俱作。 又令武賁持鈒馬上,稱警蹕,以至同州。 乙未,改同州宮為天成宮。 庚子,車駕至自同州。 詔天台侍衛,皆着五色及紅紫綠衣,以雜色緣,名曰品色衣;有大事,與公服間服之。 壬寅,詔內外命婦皆執笏,其拜宗廟及天台,皆俯伏。 甲辰,初置天中大皇后,立天左大皇后陳氏為天中大皇后,立妃尉遲氏為天左大皇后。 夏四月己巳,享太廟。 己卯,以旱故,降見囚死罪已下。 壬午,幸仲山祈雨,至咸陽宮,雨降。 甲申,還宮。 令京城士女于衢巷作音樂以迎候。 五月甲午,帝備法駕幸天興宮。 乙未,帝不悆,還宮。 詔揚州總管、隋公楊堅入侍疾。 丁未,追趙、越、陳、代、滕五王入朝。 己酉,大漸。 禦正下大夫劉昉與內史上大夫鄭譯矯制以隋公楊堅受遺輔政。 是日,帝崩于天德殿,時年二十二。 謚宣皇帝。 七月丙申,葬定陵。 第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