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春正月辛卯,行幸河東涑川,集關中河東諸軍校獵。 甲午,還同州。 丁酉,詔分遣大使,周省四方,察訟聽謡,問人恤隱。 廢布泉錢。 戊申,初令鑄錢者至絞,從者遠配。 二月辛酉,遣皇太子贇巡撫西土,仍討吐谷渾。 三月壬寅,車駕至自同州。 文宣皇太后服再期。 戊申,祥。 夏六月戊申朔,日有蝕之。 辛亥,享太廟。 丙辰,利州總管、紀王康有罪,賜死。 秋七月乙未,京師旱。 八月戊申,皇太子入吐谷渾,至伏俟城而還。 乙丑,陳人來聘。 九月丁丑,大醮于正武殿,以祈東伐。 冬十月,帝復諭群臣伐齊。 以去歲屬有疹疾,遂不得克平逋寇。 于時出軍河外,直為撫背,未扼其喉。 然晉州本高歡所起,統攝要重,今往攻之,彼必來援,嚴軍以待,擊之必克。 然後乘破竹之勢,鼓行而東,足以窮其窟穴。 諸將多不願行。 帝曰:「機者事之微,不可失矣。 沮軍事者,以軍法裁之。 」己酉,帝總戎東伐,以越王盛為右一軍總管,杞公亮為右二軍總管,隋公楊堅為右三軍總管;譙王儉為左一軍總管,大將軍竇泰為左二軍總管,廣化公丘崇為左三軍總管,齊王憲、陳王純為前軍。 癸亥,帝至晉州,遣齊王憲帥精騎二萬守雀鼠谷,陳王純步騎二萬守千里徑,鄭公達奚震步騎一萬守統軍川,大將軍韓明步兵五千守齊子嶺,烏氏公尹升步騎五千守鼓鐘鎮,涼城公辛韶步騎五千守蒲津關,柱國趙王招步騎一萬自華谷攻汾州諸城,柱國宇文盛步兵一萬守汾水關,遣內史王誼監六軍攻晉州城。 帝屯于汾曲。 齊王憲攻洪洞、永安二城並拔之。 是夜,虹見于晉州城上,首向南,尾入紫宮。 帝每日自汾曲赴城下,親督戰。 庚午,齊行台左丞侯子欽出降。 壬申,齊晉州刺史崔嵩夜密使送款,上開府王軌應之。 未明登城,遂克晉州。 甲戌,以上開府梁士彥為晉州刺史以鎮之。 十一月己卯,齊主自并州帥眾來援,帝以其兵新集,且避之,乃詔諸軍班師。 齊主逐圍晉州。 齊王憲屯諸軍于涑水為晉州聲援。 河東地震。 癸巳,至自東伐,獻俘于太廟。 丙申,放齊諸城鎮降人還。 丁酉,帝發京師。 壬寅,度河,與諸軍合。 十二月戊申,次晉州。 庚戌,帝帥諸軍八萬,置陣東西二十餘里;乘常禦馬,從數人巡陣。 所至輒呼主帥姓名以慰勉之,將士感見知之恩,各思自厲。 將戰,有司請換馬,帝曰:「朕獨乘良馬何所之?」齊主亦于塹北列陣。 申後,齊人填塹南引,帝大喜,勒諸軍擊之,齊人便退。 齊主與其麾下數十騎走還并州。 齊眾大潰,軍資甲仗數百里間委棄山積。 辛亥,帝幸晉州,仍率諸軍追齊主。 諸將固請還師,帝曰:「縱敵患生。 卿等若疑,朕將獨往。 」諸將不敢言。 甲寅,齊主遣其丞相高阿那肱守高壁,帝麾軍直進,那肱望風退散。 丙辰,師次介休,齊將韓建業舉城降,以為上柱國,封郇國公。 丁巳,大軍次并州。 齊主留其從兄安德王延宗守并州,自將輕騎走鄴。 是日,詔齊王公以下,示以逆順之道,於是齊將帥降者相繼。 戊午,高延宗僭即偽位,改年曰德昌。 己未,軍次并州。 帝帥諸軍合戰,齊人退,帝遂北入城東門,諸軍繞城置陣。 至夜,延宗帥其眾排陣而前,城中軍卻,人相蹂踐,大為延宗所敗。 齊人欲閉門,以閫下積屍,扉不得闔,帝從數騎,崎嶇危險,僅得出門。 至明,帥諸軍更戰,大破之,禽延宗,并州平。 壬戌,詔曰: 昔天厭水運,龍戰于野,兩京否隔,四紀于茲。 朕垂拱岩廊,君臨宇縣;相邠人于海內,混楚弓于天下。 一物失所,有若推溝。 方欲德綏未服,義征不譓。 偽主高緯,放命燕、齊,怠慢典刑,俶擾天紀。 加以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朕應天從物,伐罪弔人;一鼓而蕩平陽,再舉而摧強敵。 偽署王公,相繼道左。 高緯智窮數屈,逃竄草間。 偽安德王高延宗,擾攘之間,遂竊名號,與偽齊昌王莫多婁敬顯等,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王威既振,魚潰鳥離;破竹更難,建瓴非易。 延宗眾散,衿甲軍門。 根本既傾,枝葉自隕。 幽青海岱,折簡而來;冀北河南,傳檄可定。 八紘共貫,六合同風。 方當偃伯靈台,休牛桃塞,無疆之慶,非獨在予。 漢皇約法,除其苟政,姬王輕典,刑彼新邦。 思覃惠澤,被之率土;新集臣庶,皆從蕩滌。 可大赦天下。 高緯及王公以下,若釋然歸順,咸許自新。 諸亡入偽朝,亦從寬宥。 官榮次序,依例無失。 齊制偽令,即宜削除。 鄒、魯搢紳,幽、並騎士,一介可稱,並宜銓錄。 丙寅,出齊宮中金銀寶器珠玉麗服及宮女二千人,班賜將士。 以柱國趙王招、陳王純、越王盛、杞公亮、梁公侯莫陳芮、庸公王謙、北平公寇紹、鄭公達奚震併為上柱國,封齊王憲子安城郡公質為河間王。 諸有功者封授各有差。 癸酉,帝帥六軍趣鄴。 第5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