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車,案《禮》,卿大夫致事則乘之。 其制如輜軿。 蔡邕《獨斷》有五色安車,皆畫輪重轂。 今畫輪,重輿,曲壁,紫油幢絳裡,通幰,硃絲絡網,赤鞶纓。 駕四馬。 省問臨幸則乘之。 皇太子安車,斑輪,赤質,制略同乘輿,亦駕四馬。 四望車,案晉《中朝大駕鹵簿》,四望車,駕牛中道。 《東宮舊儀》,皇太子及妃,皆有畫輪四望車。 今四望車制同犢車,黃金飾,青油幢硃裡,紫通幰,紫絲網。 駕一牛。 拜陵臨弔則用之。 皇太子四望車,綠油幢,青通幰,硃絲絡網。 耕根車,案沈約云:「親幸耕籍禦之。 三蓋車,一名芝車,又名耕根車。 置耒耜于軾上。 」即潘岳所謂「紺轅屬於黛耜」者也。 開皇無之,駕出親耕,則乘木輅,蓋依宋泰始之故事也。 今耕根車,以青為質,三重施蓋,羽葆雕裝,並同玉輅。 駕六馬。 其軾平,以青囊盛耒而加于上。 籍千畝,行三推禮,則親乘焉。 羊車,案晉司隷校尉劉毅奏護軍羊琇私乘者也。 開皇無之,至是始置焉。 其制如軺車,金寶飾,紫錦幰,硃絲網。 馭童二十人,皆兩鬟髻,服青衣,取年十四五者為,謂之羊車小史。 駕以果下馬,其大如羊。 屬車,案古者諸侯貳車九乘,秦滅九國,兼其車服,故為八十一乘。 漢遵不改。 武帝祠太一甘泉,則盡用之。 明帝上原陵,又用之。 法駕三十六乘,小駕十二乘。 開皇中,大駕十二乘,法駕減半。 大業初,屬車備八十一乘,並如犢車,紫通幰,硃絲絡網,黃金飾。 駕一牛。 在鹵簿中,單行正道。 至三年二月,帝嫌其多,問起部郎閻毗。 毗曰:「臣共宇文愷參詳故實,此起於秦,遂為後式,故張衡賦雲『屬車九九』是也。 次及法駕,三分減一,此漢制也。 故《文帝紀》『奉天子法駕迎代邸』,如淳曰『屬車三十六乘』是也。 又據宋孝建時,有司奏議,晉遷江左,唯設五乘,尚書令建平王宏曰:‘八十一乘,無所準憑,江左五乘,儉不中禮。 但帝王旂旒之數,皆用十二,今宜準此,設十二乘。 開皇平陳,因以為法令。 憲章往古,大駕依秦,法駕依漢,小駕依宋,以為差等。 帝曰:“大駕宜用三十六,法駕宜用十二,小駕除之可也。 」 輦,案《釋名》「人所輦也。 」漢成帝游後庭則乘之。 徐爰《釋問》云:「天子禦輦,侍中陪乘。 」今輦制象軺車,而不施輪,通幰硃絡,飾以金玉,用人荷之。 副輦,加笨,制如犢車,亦通幰硃絡,謂之蓬輦。 自梁武帝始也。 輿,案《說文》云:「箯,竹輿也。 」《周官》曰:「周人上輿。 」漢室制度,以雕為之,方徑六尺。 今輿制如輦而但小耳,宮苑宴私則禦之。 小輿,幰方,形同幄帳。 自閤出升正殿則禦之。 軺車,案《六韜》,一名遙車,蓋言遙遠四顧之車也。 漢武帝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 此又是馳傳車也。 《晉氏鹵簿》,御史軺車行中道。 《晉公卿禮秩》云:「尚書令軺,黑耳後戶。 」今軺車,青通幰,駕二馬。 王侯入學,五品朝婚,通給之。 司隷刺史及縣令、詔使品第六七,則並駕一馬。 犢車,案《魏武書》,贈楊彪七香車二乘,用牛駕之。 蓋犢車也。 《長沙耆舊傳》曰:「劉壽常乘通幰車。 」今犢車通幰,自王公已下,至五品已上,並給乘之。 三品已上,青幰硃裡,五品已上,紺幰碧裡,皆白銅裝。 唯有慘及弔喪者,則不張幰而乘鐵裝車。 六品已下不給,任自乘犢車,弗許施幰。 初,五品已上,乘偏幰車,其後嫌其不美,停不行用,以亙幰代之。 三品已上通幰車則青壁,一品軺車,油幰硃網,唯車輅一等,聽敕始得乘之。 馬珂,三品已上九子,四品七子,五品五子。 皇后重翟車,案《周禮》,正後亦有五輅:一曰重翟,二曰厭翟,三曰安車,四曰翟車,五曰輦車。 漢制,後法駕,乘重翟車。 今重翟,青質,金飾諸末。 畫輪,金根硃牙,重轂。 其箱飾以重翟羽。 青油幢硃裡,通幰,紫綉帷,硃絲絡,紫綉帶。 八鑾在衡,鏤錫,鞶纓十有二就,金棨方釳,插翟尾,硃總,綴於馬勒及兩金鑣之上。 駕蒼龍。 受冊從祀郊禖享廟則供之。 厭翟,赤質,金飾諸末。 硃輪,畫硃牙。 其箱飾以次翟羽,紫油幢硃裡,通幰,紅錦帷,硃絲絡網,紅錦帶。 其餘如重翟。 駕赤鳷。 採桑則供之。 翟車,黃質,金飾諸末。 輪畫硃牙。 其箱飾以翟羽,黃油幢黃裡,通幰,白紅錦帷,硃絲絡網,白紅錦帶。 其餘如重翟。 駕黃鳷。 歸寧則供之。 諸鞶纓之色,皆從車質。 安車,金飾,紫通幰,硃裡。 駕四馬。 臨幸及弔則供之。 輦車,金飾,同於蓬輦,通幰,斑輪,駕用四馬。 宮苑近行則乘之。 皇后屬車三十六乘,初宇文愷、閻毗奏定,請減乘輿之半。 禮部侍郎許善心奏駁曰:「謹案《周禮》,後備六服,並設五輅,采章之數,並與王同,屬車之制,不應獨異。 又宋孝建時,議定輿輦,天子屬車,十有二乘。 至大明元年九月,有司奏皇后副車,未有定式,詔下禮官,議正其數。 博士王燮之議:『鄭玄云:後象王立六宮,亦正寢一而燕寢五。 推其所立,每與王同,謂十二乘通關為允。 』宋帝從之,遂為後式。 今請依乘輿,不須差降。 」制曰:「可。 」 三妃乘翟車,以赤為質,駕二馬。 九嬪已下,並乘犢車,青幰,硃絡網。 皇太子妃乘翟車,以赤為質,駕三馬,畫轅金飾。 犢車為副,紫幰,硃絡網。 良娣已下,並乘犢車,青幰硃裡。 三公夫人、公主、王妃,並犢車,紫幰,硃絡網。 五品已上命婦,並乘青幰,與其夫同。 志第六 禮儀六 梁制,乘輿郊天、祀地、禮明堂、祠宗廟、元會臨軒,則黑介幘,通天冠平冕,俗所謂平天冠者也。 其制 ,玄表,硃綠裡,廣七寸,長尺二寸,加于通天冠上。 前垂四寸,後垂三寸,前圓而後方。 垂白玉珠,十有二旒,其長齊肩。 以組為纓,各如其綬色,傍垂黈纊,珫珠以玉瑱。 其衣,皁上絳下,前三幅,後四幅。 衣畫而裳綉。 衣則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彞,畫以為繢。 裳則藻、粉、米、黼黻,以為綉。 凡十二章。 素帶,廣四寸,硃裡,以硃綉裨飾其側。 中衣以絳緣領袖。 赤皮為韠,蓋古之“X也。 絳袴襪,赤舄。 佩白玉,垂硃黃大綬,黃赤縹紺四采,革帶,帶劍,緄帶以組為之,如綬色。 黃金闢邪首為帶鐍,而飾以白玉珠。 又有通天冠,高九寸,前加金博山、述,黑介幘,絳紗袍,皁緣中衣,黑舄,是為朝服。 元正賀畢,還儲更衣,出所服也。 其釋奠先聖,則皁紗袍,絳緣中衣,絳袴襪,黑舄。 臨軒亦服袞冕,未加元服,則空頂介幘。 拜陵則箋布單衣,介幘。 又有五梁進賢冠、遠遊、平上幘武冠。 單衣,黑介幘,宴會則服之。 單衣、白帢,以代古之疑衰、皮弁為弔服,為群臣舉哀臨喪則服之。 天監三年,何佟之議:「公卿以下祭服,裡有中衣,即今之中單也。 案後漢《輿服志》明帝永平二年,初詔有司采《周官》、《禮記》、《尚書》,乘輿服,從歐陽說;公卿以下服,從大小夏侯說。 祭服,絳緣領袖為中衣,絳袴襪,示其赤心奉神。 今中衣絳緣,足有所明,無俟于袴。 既非聖法,謂不可施。 」遂依議除之。 四年,有司言:平天冠等一百五條,自齊以來,隨故而毀,未詳所送。 何佟之議:「《禮》『祭服敝則焚之』。 」於是並燒除之,其珠玉以付中署。 第3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隋書》
第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