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輅,禋祀所用,飾以玉。 《白虎通》云:「玉輅,大輅也。 」《周禮》巾車氏所掌,「鏤錫,樊纓十有再就,建太常,十有二旒」。 虞氏謂之鸞車,夏後氏謂之鈎車,殷謂之大輅,周謂之乘輅。 《大戴禮》著其形式,上蓋如規象天,二十八象列星,下方輿象地,三十輻象一月。 前視則睹鑾和之聲,側觀則睹四時之運。 昔成湯用而郊祀,因有山車之瑞,亦謂桑根車。 蔡邕《獨斷》論漢制度,凡乘輿車,皆有六馬,羽蓋金爪,黃屋左纛,鏤棨方釳,重轂繁纓,黃繒為蓋裡也。 左纛,以旄牛尾建於竿上,其大如鬥,立於左騑也。 鏤棨高闊各五寸,上如傘形,施于發上,而插翟尾也。 方釳當顱,蓋馬冠也。 繁纓,膺前索也。 重轂,重施轂也。 應劭《漢官》,大輅龍旂,畫龍于旂上也。 董巴《志》謂為瑞山車,秦謂金根,即殷輅矣。 司馬彪《志》亦云:「漢備五輅,或謂德車,其所駕馬,皆如方色。 」唯晉太常卿摯虞獨疑大輅,謂非玉輅。 摯虞之說,理實可疑,而歷代通儒,混為玉輅,詳其施用,義亦不殊。 左建太常。 案《釋名》:「日月為常,畫日月于旗端,言常明也。 」又云:「自夏始也。 」奚仲為夏車正,加以旂常,於是旒就有差,用明尊卑之別也。 董巴所述,全明漢制。 天子建太常,十二斿,曳地,日月升龍,象天明也。 今之玉輅,參用舊典,消息取捨,裁其折中。 以青為質,玉飾其末。 重箱盤輿,左龍右獸,金鳳翅,畫虡文,軛左立纛。 金鳳一,在軾前。 八鸞在衡,二鈴在軾。 龍輈之上,前設鄣塵。 青蓋黃裡,綉游帶。 金博山,綴以鏡子,下垂八佩。 樹四十葆羽。 輪皆硃斑重牙,復轄。 左建太常,十有二旒,皆畫升龍日月,其長曳地。 右載闟戟,長四尺,闊三尺,黻文。 旗首金龍頭,銜鈴及緌,垂以結綬。 駕蒼龍,金棨方釳,插翟尾五隼,鏤錫,鞶纓十有二就,皆五繒罽,以為文飾。 天子祭祀、納後則乘之。 馭士二十八人,余輅準此。 副車,案蔡邕《獨斷》,五輅之外,乃復設五色安車、立車各一乘,皆駕四馬,是為五時副車。 俗人名曰五帝車者,蓋副車也。 故張良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 漢家制度,亦備副車。 司馬彪云:「德車駕六,後駕四,是為副車。 」《魏志》亦云:「天子命太祖駕金根六馬,設五時副車。 」江左乃闕,至梁始備。 開皇中,不置副車,平陳得之,毀而弗用。 至是復並設之。 副玉輅,色及旗章,一同正輅,唯降二等。 駕用四馬,馭士二十四人。 余四副準此。 金輅,案《尚書》,即綴輅也。 《周官》:「金輅,鏤錫,繁纓九就,建大旂,以賓,同姓以封。 」夫禮窮則通,下得通於上也,故天子乘之,接賓宴,同姓諸侯,受而出封。 是以漢太子、諸王皆乘金輅及安車,並硃斑輪,倚獸較,伏鹿軾,黑虡文,畫籓,青蓋,金華施,硃畫轅,金塗飾。 非皇子為王,不錫此乘,皆左右騑,駕三馬。 旂九旒,畫降龍。 皇孫乘綠車,亦駕之。 魏、晉制,太子及諸王皆駕四馬。 依摯虞議,天子金輅,次在第二。 又云,金輅以朝,象輅以賓。 則是晉用輅與周異矣。 《宋起居注》,泰始四年,尚書令建安王休仁議:「天子之元子,士也,故齒冑于闢雍,欲使知教而後尊,不得生而貴矣。 既命之後,禮同上公,故天子賜之金輅,但減旂章為等級。 象及革木,賜異姓諸侯。 在朝卿士,亦準斯例。 」此則皇太子及帝子王者,通得乘之。 自晉過江,王公以下,車服卑雜,唯有太子禮秩崇異。 又乘山石安車,義不經見,事無所出。 賜金輅者,此為古制,降乘輿二等,駕用四馬。 唯天子五輅,通駕六馬。 旟旌旗旐,並十二旒。 左建旟。 案《爾雅》:「錯革鳥曰旟。 」郭璞云:「此謂全剝鳥皮毛,置之竿上也。 」舊說,刻為革鳥。 孫叔敖云:「革,急也。 言畫急疾鳥于旒上也。 」《周官》所謂鳥隼為旟,亦是急義。 今之金輅,赤質,黃金飾諸末。 左建旂,畫飛隼,右建闟戟,鞶輿鳳翅等,並同玉輅。 駕赤鳷。 臨朝會同,饗射飲至則用之。 皇太子輅,古者金飾。 宋、齊以來,並乘象輅。 宇文愷、閻毗奏:「案宋大明六年,初備五輅,有司奏云:『秦改周輅,創製金根,漢、魏因循,其形莫改。 而金玉二輅,雕飾略同,造次瞻睹,殆無差別。 若錫于東儲,在禮嫌重,非所以崇峻陛級,表示等威。 今皇太子宜乘象輅,碧旂九葉,進不斥尊,退不逼下,酌時沿古,于禮為中。 』觀宋此義,乃無副車。 新置五輅,金玉同體,至象已下,即為差降。 所以太子不得乘金輅,欲示等威,故令給象。 今取《周禮》之名,依漢家之制,天子五輅,形飾並同。 旒及繁纓,例皆十二,黃屋左纛,金根重轂,無不悉同,唯應五方色以為殊耳。 若用此輅,給于太子,革木盡皆不可,何況金象者乎?既制副車,駕用四馬,至于金輅,自有等差。 《春秋》之義,降下以兩。 今天子金輅,駕用六馬,十二旒,太子金輅,駕用四馬,降龍九旒,制頗同於副車,又有旌旗之別。 並嫡皇孫及親王等輅,並給金輅,而減其雕飾,合于古典。 臣謂非嫌。 」制曰:「可。 」於是太子金輅,赤質,制同副車,具體而小,亦駕四馬,馭士二十人。 皇嫡孫金輅,綠質,降太子一等。 去盤輿重轂,轅上起箱,末以金飾,旌長七刃,七旒。 駕用四馬,馭士一十八人。 親王金輅,以赤為質,余同於皇嫡孫。 唯在其國及納妃親迎則給之,常朝則乘象輅。 象輅,案《尚書》,即先輅也。 《周禮》:「象輅,硃繁纓五就,建大赤,以朝,異姓以封。 」左建旌。 案《爾雅注》「旄首曰旌」,許慎所說「游車載旌」。 《廣雅》云:「天子旌高九刃,諸侯七刃,大夫五刃。 」《周書·王會》:「張羽鳧旌。 」《禮記》云:「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 」今象輅,以黃為質,象飾諸末。 左建旌,畫綠麟,右建闟戟。 駕黃鳷。 祀后土則用之。 革輅,案《釋名》:「天子車也」。 《周禮》:「革輅,龍勒,縧纓五就,建大白,用之即戎,以封四衛。 」古者革輓而漆之,更無他飾。 又有「戎輅之萃,廣車之萃,闕車之萃,輕車之萃」。 此皆兵車,所謂五戎。 然革輅亦名戎輅,天子在軍所乘。 廣車,橫陣車也。 闕車,補闕車也。 飾並以革,故「師供革車,各以其萃」。 摯虞議雲,革輅第四。 左建旌。 案《釋名》「熊獸為旗」,《周官》「龍旂九旒,以象大火」。 今革輅白質,鞔之以革。 左建旗,畫騶虞,右建闟戟,駕白駱。 巡守臨兵則用之。 三品已下,並乘革輅,硃色為質。 馭士十六人。 木輅,案《尚書》,即次輅也。 《周官》:「木輅,緇樊鵠纓建麾,以畋,以封籓國。 」晉摯虞雲,畋輅第五。 唯宋泰始詔,乘木輅以耕稼。 徐爰《釋疑略》曰:「天子五輅,晉遷江左,闕其三,唯有金輅以郊,木輅即戎。 宋大明時,始備其數。 」凡五輅之蓋,旌旗之質及鞶纓皆從方色。 蓋裡並黃,雕飾如一。 沈約曰:「金象革木,《禮圖》不載其形。 」今旒數羽葆,並同玉輅。 左建旐。 案《周官》:「龜蛇為旐。 」《釋名》云:「龜知氣兆之吉凶也。 」許慎云:「旐有四斿,以象營室。 」今木輅黑質,漆之。 左建旐,畫玄武,右建闟戟。 駕黑鳷。 畋獵用之。 四品方伯乘木輅,赤質,駕士十四人。 第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隋書》
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