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5年的秋天,沃茲就自豪地展示了一種新電路板的幾張設計圖紙,而到了第二年年底,他就把第二個電路板設計出來了,這兩個電路板都是用來驅動顏色顯示的。 史蒂夫知道後非常高興。 可能這是他一直想得到的,也可能他借助于這一產品就能在生意場上打下一片天地。 當然,在家釀計算機俱樂部那種富於創新的氛圍裡,沃茲也是相當有精力的實幹家。 當別的俱樂部成員開始創建個人電腦產業的時候,沃茲那笨重的「面板」①卻很少能引起別人的注意力。 史蒂夫對這方面的情況瞭如指掌,他相信他的朋友沃茲在電子學方面的真本領。 他告訴沃茲,他要把這項技術變成電子企業。 沃茲同意由他設計電路板圖紙,而讓電腦發燒友購買圖紙,然後按照圖紙說明,用各種電子元器件裝配成計算機。 同時,沃茲依舊在惠普公司工作,而史蒂夫也還是在阿塔裡公司工作。 在史蒂夫和沃茲賣「藍匣子」的時候,一些電腦發燒友們就已經領先他們一步,開始銷售電路板了。 史蒂夫和沃茲也想改變自己的形象,接受一種更刺激的挑戰。 沃茲的頭腦裡想的是電路設計,而史蒂夫,這位電子市場的弄潮兒,想的卻是給自己的品牌計算機起一個他們兩個人都喜歡的名字。 由於史蒂夫非常喜歡流行歌曲,他也常與鐵哥們兒一起去俄勒岡州的蘋果農場。 史蒂夫還很喜歡吃蘋果,另外,「蘋果」在電話本的排列順序中也位於「阿塔裡」之前,於是他就打起了「蘋果」的主意。 最終,在向報社提交合作書並公佈發行時,他們給自己的品牌起了個既文雅又不咄咄逼人,也不嚴肅獃板的名字—蘋果計算機。 (但是他們後來還是因為這個名字與甲殼蟲樂隊鬥了很長時間,在蘋果iPod這一品牌出現後,這一爭鬥更加激烈了,蘋果音樂品牌也占去了音樂界的半壁江山。 ①) 沃茲很贊同「蘋果」這一名稱,但他仍對和史蒂夫的合作關係表示懷疑。 史蒂夫‧喬布斯則非常堅定,他不得不經常給他的夥伴打氣、鼓勁。 沃茲並不想放棄白天的工作,而他的父母也懷疑他們的兒子能否和史蒂夫搞好合作,更別說一起辦公司了。 沃茲的父親傑裡‧沃茲尼亞克實在不能理解為什麼他的兒子要與這個「沒有做過任何事情」的傢伙「五五分成」。 沃茲的妻子艾利斯—她不到25歲就嫁給了沃茲—也厭煩了沃茲把他們的房間變成備用電子元器件倉庫的做法。 在1976年4月1日愚人節這一天,沃茲終於答應合作了,他簽了長達10頁的合作書並把它交給了史蒂夫。 合作書上寫着,史蒂夫和沃茲佔有相等的股份,還有10%的股份屬於羅恩‧韋恩。 韋恩是史蒂夫在阿塔裡公司的好友,他答應幫助史蒂夫和沃茲。 但是他們,甚至包括史蒂夫,都沒有認識到這是個宏偉計劃的開始。 他們當時也沒有世界性的發展眼光,只是希望能建造一個電路板生產綫,每個電路板的生產成本為25美元,然後將其以50美元賣出。 他們的產業模式只是開發沃茲的電路設計模型,然後生產出電路板投放到市場,在這個產業運營鏈中,他們希望不要虧本。 然而,史蒂夫和沃茲並不是沒有展望過他們的商業前景。 他們把他們的第一批產品叫做「蘋果Ⅰ」,很明顯,史蒂夫和沃茲希望他們的「蘋果」源源不斷地「從樹上掉下來」。 不論何時,對大多數開始創業的公司來說,最大的挑戰都是在資金方面,史蒂夫和沃茲的公司也不例外。 他們兩個人籌集的資金加起來也就1 000美元。 沃茲把他心愛的惠普65可編程計算器賣了,籌得500美元,史蒂夫把他的大眾汽車賣了500美元,所以,兩項資金加在一起也是少得可憐。 在4月的一個星期四,當他們把電路設計圖紙拿到家釀計算機俱樂部時,他們的暗淡前景也沒有任何改善的跡象。 當時,沃茲站起來展示自己的電路板,解說它的特徵,但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關注。 第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