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欲自將北征,李彥韜諫而止。 時符彥卿雖任行營職事,帝留之,使戍荊州口。 壬戌,詔以歸德節度使高行周為北面都部署,以彥卿副之,共戍澶州;以西京留守景延廣戍河陽,且張形勢。 奉國都指揮使王清言于杜威曰:「今大軍去恆州五里,守此何為!營孤食盡,勢將自潰。 請以步卒二千為前鋒,奪橋開道,公帥諸軍繼之。 得入恆州,則無憂矣。 」威許諾,遣清與宋彥筠俱進。 清戰甚鋭,契丹不能支,勢小卻。 諸將請以大軍繼之,威不許。 彥筠為契丹所敗,浮水抵岸得免,因退走。 清獨帥麾下陳于水北力戰,互有殺傷,屢請救于威,威竟不遣一騎助之。 清謂其眾曰:「上將握兵,坐觀吾輩困急而不救,此必有異志。 吾輩當以死報國耳!」眾感其言,莫有退者。 至暮,戰不息。 契丹以新兵繼之,清及士眾盡死。 由是諸軍皆奪氣。 清,洺州人也。 甲子,契丹遙以兵環晉營,內外斷絶,軍中食且盡。 杜威與李守貞、宋彥筠謀降契丹。 威潛遣腹心詣契丹牙帳,邀求重賞。 契丹主紿之曰:「趙延壽威望素淺,恐不能帝中國。 汝果降者,當以汝為之。 」威喜,遂定降計。 丙寅,伏甲召諸將,出降表示之,使署名。 諸將駭愕,莫敢言者,但唯唯聽命。 威遣閣門使高勛賫詣契丹,契丹主賜詔慰納之。 是日,威悉命軍士出陳于外,軍士皆踴躍,以為且戰,威親諭之曰:「今食盡涂窮,當與汝曹共求生計。 」因命釋甲。 軍士皆慟哭,聲振原野。 威、守貞仍于眾中揚言:「主上失德,信任奸邪,猜忌於己。 」聞者無不切齒。 契丹主遣趙延壽衣赭袍至晉營慰撫士卒,曰:「彼皆汝物也。 」杜威以下,皆迎謁于馬前,亦以赭袍衣威以示晉軍,其實皆戲之耳。 以威為太傅,李守貞為司徒。 威引契丹主至恆州城下,諭順國節度使王周以己降之狀,周亦出降。 戊辰,契丹主入恆州。 遣兵襲代州,刺史王暉以城降之。 先是契丹屢攻易州,刺史郭璘固守拒之。 契丹主每過城下,指而嘆曰:「吾能吞併天下,而為此人所扼!」及杜威既降,契丹主遣通事耿崇美至易州,誘諭其眾,眾皆降,璘不能制,遂為崇美所殺。 璘,邢州人也。 義武節度使李殷,安國留後方太,皆降于契丹。 契丹主以孫方簡為義武節度使,麻答為安國節度使,以客省副使馬崇祚權知恆州事。 契丹翰林承旨、吏部尚書張礪言于契丹主曰:「今大遼已得天下,中國將相宜用中國人為之,不宜用北人及左右近習。 苟政令乖失,則人心不服,雖得之,猶將失之。 」契丹主不從。 引兵自邢、相而南,杜威將降兵以從。 遣張彥澤將二千騎先取大梁,且撫安吏民,以通事傅住兒為都監。 杜威之降也,皇甫遇初不預謀。 契丹主欲遣遇先將兵入大梁,遇辭。 退,謂所親曰:「吾位為將相,敗不能死,忍復圖其主乎!」至平棘,謂從者曰:「吾不食累日矣,何面目復南行!」遂扼吭而死。 張彥澤倍道疾驅,夜度白馬津。 壬申,帝始聞杜威等降。 是夕,又聞彥澤至滑州,召李崧、馮玉、李彥韜入禁中計事,欲詔劉知遠發兵入援。 癸酉,未明,彥澤自封丘門斬關而入,李彥韜帥禁兵五百赴之,不能遏。 彥澤頓兵明德門外,城中大擾。 帝于宮中起火,自攜劍驅後宮十餘人將赴火,為親軍將薛超所持。 俄而彥澤自寬仁門傳契丹主與太后書慰撫之,且召桑維翰、景延廣,帝乃命滅火,悉開宮城門。 帝坐苑中,與后妃相聚而泣,召翰林學士范質草降表,自稱「孫男臣重貴,禍至神惑,運盡天亡。 今與太后及妻馬氏,舉族于郊野面縛待罪次。 遣男鎮寧節度使延煦、威信節度使延寶,奉國寶一、金印三出迎。 」太后亦上表稱「新婦李氏妾」。 傅住兒入宣契丹主命,帝脫黃袍,服素衫,再拜受宣,左右皆掩泣。 帝使召張彥澤,欲與計事。 彥澤曰:「臣無面目見陛下。 」帝復召之,彥澤微笑不應。 第80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下》
第8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