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王衍為尚書令,南陽樂廣為河南尹,皆善清談,宅心事外,名重當世,朝野之人,爭慕效之。 衍與弟澄,好題品人物,舉世以為儀準。 衍神情明秀,少時,山濤見之,嗟嘆良久,曰:「何物老嫗,生寧馨兒!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也!」樂廣性沖約清遠,與物無競。 每談論,以約言析理,厭人之心,而其所不知,默如也。 凡論人,必先稱其所長,則所短不言自見。 王澄及阮咸、咸從子修、泰山胡毋輔之、陳國謝鯤、城陽王夷、新蔡畢卓,皆以任放為達,至于醉狂裸體,不以為非。 胡毋輔之嘗酣飲,其子謙之窺而厲聲呼其父字曰:「彥國!年老,不得為爾!」輔之歡笑,呼入共飲。 畢卓嘗為吏部郎,比舍郎釀熟,卓因醉,夜至甕間盜飲之,為掌酒者所縛,明旦視之,乃畢吏部也。 樂廣聞而笑之,曰:「名教內自有樂地,何必乃爾!」 初,何晏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 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 陰陽恃以化生,賢者恃以成德。 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王衍之徒皆愛重之。 由是朝廷士大夫皆以浮誕為美,弛廢職業。 裴頠著《崇有論》以釋其蔽曰:“夫利慾可損,而未可絶有也;事務可節,而未可全無也。 蓋有飾為高談之具者,深列有形之累,盛稱空無之美。 形器之累有征,空無之義難檢;辯巧之文可悅,似象之言足惑。 眾聽眩焉,溺其成說。 雖頗有異此心者,辭不獲濟,屈于所習,因謂虛無之理誠不可蓋。 一唱百和,往而不反,遂薄綜世之務,賤功利之用,高浮游之業,卑經實之賢。 人情所徇,名利從之,於是文者衍其辭,訥者贊其旨。 立言藉于虛無,謂之玄妙;處官不親所職,謂之雅遠;奉身散其廉操,謂之曠達。 故砥礪之風,彌以陵遲。 放者因斯,或悖吉凶之禮,忽容止之表,瀆長幼之序,混貴賤之級,甚者至于裸裎褻慢,無所不至,士行又虧矣。 「夫萬物之有形者,雖生於無,然生以有為已分,則無是有之所遺者也。 故養既化之有,非無用之所能全也;治既有之眾,非無為之所能修也。 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於心,然不可謂心為無也;匠非器也,而製器必須于匠,然不可謂匠非有也。 是以欲收重淵之鱗,非偃息之所能獲也;隕高墉之禽,非靜拱之所能捷也。 由此而觀,濟有者皆有也,虛無奚益於已有之群生哉!」然習俗已成,頠論亦不能救也。 拓跋猗度漠北巡,因西略諸國,積五歲,降附者三十餘國。 世祖武皇帝下元康八年(戊午,公元二九八年) 春,三月,壬戌,赦天下。 秋,九月,荊、豫、徐、揚、冀五州大水。 初,張魯在漢中,賨人李氏自巴西宕渠往依之。 魏武帝克漢中,李氏將五百餘家歸之,拜為將軍,遷于略陽北土,號曰巴氐。 其孫特,庠、流,皆有材武,善騎射,性任俠,州黨多附之。 及齊萬年反,關中薦饑,略陽、天水等六郡民流移就谷入漢川者數萬家,道路有疾病窮乏者,特兄弟常營護振救之,由是得眾心。 流民至漢中,上書求寄食巴、蜀,朝議不許,遣侍御史李苾持節慰勞,且監察之,不令入劍閣,苾至漢中,受流民賂,表言:「流民十萬餘口,非漢中一郡所能振贍;蜀有倉儲,人復豐稔,宜令就食。 」朝廷從之。 由是散在梁、益,不可禁止。 李特至劍閣,太息曰:「劉禪有如此地,面縛於人,豈非庸才邪!」聞者異之。 張華、陳准以趙王、梁王,相繼在關中,皆雍容驕貴,師老無功,乃薦孟觀沉毅有文武材用,使討齊萬年。 觀身當矢石,大戰十數,皆破之。 【晉紀五】起屠維協洽,盡目章涒灘,凡二年。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己未,公元二九九年) 春,正月,孟觀大破氐眾于中亭,獲齊萬年。 太子洗馬陳留江統以為戎、狄亂華,宜早絶其原,乃作《徙戎論》以警朝廷曰:“夫夷、蠻、戎、狄,地在要荒,禹平九土而西戎即敘。 其性氣貪婪,凶悍不仁。 四夷之中,戎、狄為甚,弱則畏服,強則侵叛。 當其強也,以漢之高祖困于白登,孝文軍于霸上;及其弱也,以元、成之微而單于入朝。 此其已然之效也。 是以有道之君牧夷、狄也,惟以待之有備,禦之有常,雖稽顙執贄,而邊城不弛固守,強暴為寇,而兵甲不加遠征,期令境內獲安,疆場不侵而已。 “及至周室失統,諸侯專征,封疆不固,而利害異心,戎、狄乘間,得入中國,或招誘安撫以為己用,自是四夷交侵,與中國錯居。 及秦始皇並天下,兵威旁達,攘胡走越,當是時,中國無復四夷也。 第54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上》
第5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