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匈奴好漢繒絮食物(2),中行說曰:「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3),然所以強者,以衣食異,無仰於漢也。 今單于變俗好漢物,漢物不過什二,則匈奴盡歸於漢矣。 其得漢繒絮,以馳草棘中,衣褲皆裂敝(4),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 得漢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5)。 」於是說教單于左右疏記(6),以計課其人眾畜物。 漢遺單于書,牘以尺一寸,辭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所遺物及言語云云。 中行說令單于遺漢書以尺二寸牘,及印封皆令廣大長(7),倨傲其辭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所以遺物言語亦云雲。 (1)傅:輔佐,教導。 好:喜歡。 (3)當:相當。 (4)褲:通「褲」。 敝:破。 (5)湩(dong,凍):乳汁。 酪:乳汁製品。 (6)疏記:分條記載事物。 (7)印:印章。 封:封泥。 漢使或言曰:「匈奴俗賤老。 」中行說窮漢使曰(1):「而漢俗屯戍從軍當發者(2),其老親豈有不自脫溫厚肥美以繼送飲食行戍乎(3)?」漢使曰:「然。 」中行說曰:「匈奴明以戰攻為事,其老弱不能鬥,故以其肥美飲食壯健者,蓋以自為守衛,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輕老也?」漢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臥(4)。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 無冠帶之飾,闕庭之禮(5)。 」中行說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6);畜食草飲水,隨時轉移。 故其急則人習騎射,寬則人樂無事,其約束輕,易行也。 君臣簡易,一國之政猶一身也。 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惡種姓之失也。 故匈奴雖亂,必立宗種(7)。 今中國雖詳不取其父兄之妻(8),親屬益疏則相殺,至乃易姓(9),皆從此類。 且禮義之敝十,上下交怨望(11),而室屋之極(12),生力必屈(13)。 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築城郭以自備,故其民急則不習戰功,緩則罷於作業(14)。 嗟土室之人(15),顧無多辭(16),令喋喋而佔佔(17),冠固何當(18)?」 自是之後,漢使欲辯論者,中行說輒曰:「漢使無多言,顧漢所輸匈奴繒絮米櫱(19),令其量中(20),必善美而已矣,何以為言乎?且所給備善則已(21);不備,苦惡(22),則侯秋孰(23),以騎馳蹂而稼穡耳(24)。 」日夜教單于候利害處(25)。 (1)窮:詰難。 (2)而:你、你們。 發:出發。 (3)脫:讓出。 溫厚:指暖和的衣服。 肥美:肥肉美餚。 此泛指美好的食物。 繼:贈送。 行戍:外出和戍守的人。 (4)穹廬:北方遊牧民族的氈房。 (5)闕庭:此指朝廷。 (6)衣:穿。 (7)種姓:種族。 宗種:宗嗣。 (8)詳:通「佯」。 取:同「娶」。 (9)易姓:改朝換代。 十敝:通「弊」。 (11)上下:指君王與臣民。 (12)室屋:指修建宮室。 極:極度,肆無忌憚。 (13)生力:氣力。 屈:竭。 (14)罷:通「疲」。 (15)土室之人:住在土石房中的人。 此指漢人。 (16)顧:通「姑」且。 (17)喋喋:會說話,說話沒完沒了。 佔佔(zh□n,沾):義猶「呫(tie,貼)呫」,低聲耳語。 (18)固:豈,難道。 按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顧猶豈也。 字又或作固。 」當:合適。 (19)櫱:酒麴子。 (20)量中:數量足。 (21)給:供給。 備:齊全。 (22)苦惡:粗劣。 (23)侯:等待。 孰:同「熟」。 (24)而:你,你們。 (25)利害處:指有利的進攻時機和地點。 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和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果然向漢朝發動了進攻。 漢孝文皇帝十四年(1),匈奴單于十四萬騎人朝、蕭關,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 使奇兵入燒回中宮(2),候騎至雍甘泉(3)。 於是文帝以中尉周捨、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車千乘,騎十萬,軍長安旁以備胡寇(4)。 而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遫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大發車騎往擊胡。 單于留塞內月餘乃去,漢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 匈奴日已驕,歲入邊(5),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 漢患之,乃使使遺匈奴書。 單于亦使當戶報謝,復言和親事。 孝文帝后二年(6),使使遺匈奴書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使當戶且居雕渠難、郎中韓遼遺朕馬二匹,已至,敬受。 先帝制(7):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命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 使萬民耕織射獵衣食,父子無離,臣主相安,俱無暴逆(8)。 今聞渫惡民貪降其進取之利(9),倍義絕約十,忘萬民之命,離兩主之歡,然其事已在前矣。 書曰:『二國已和親,兩主歡說,寢兵休卒養馬,世世冒樂,然更始(11)。 』朕甚嘉之。 聖人者日新,改作更始,使老者得息,幼者得長,各保其首領而終其天年(12)。 朕與單于俱由此道,順天恤民(13),世世相傳,施之無窮(14),天下莫不鹹便。 漢與匈奴鄰國之敵(15),匈奴處北地,寒,殺氣早降(16),故詔吏遺單于秫櫱金帛絲絮佗物歲有數(17)。 今天下大安,萬民熙熙,朕與單于為之父母。 朕追念前事,薄物細故(18),謀臣計失,皆不足以離兄弟之歡。 朕聞天不頗覆(19),地不偏載,朕與單于皆捐往細故(20),俱蹈大道,墮壞前惡,以圖長久(21),使兩國之民若一家子。 元元萬民(22),下及魚鱉,上及飛鳥,跂行喙息蠕動之類(23),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24)。 故來者不止(25),天之道也。 俱去前事:朕釋逃虜民,單于無言章尼等。 朕聞古之帝王,約分明而無食言。 單于留志(26),天下大安,和親之後,漢過不先(27)。 單于其察之。 」 (1)孝文皇帝十四年:即公元前一六六年。 (2)奇兵:突擊隊。 回中宮:宮名,在陝西隴縣西北。 (3)候騎:匈奴的偵察騎兵。 雍甘泉:雍州的甘泉宮,在今陝西淳化縣西北。 (4)軍:駐紮軍隊。 (5)歲入邊:每年都侵入漢朝邊境。 (6)後二年:即後元二年(前162)。 (7)先帝:指漢高祖劉邦。 制:規定、體制。 (8)暴逆:暴虐叛逆之事。 (9)渫:污濁。 貪降:貪戀。 十倍:通「背」。 (11)然:安定的樣子。 更始:重新開始。 (12)首領:此指生命。 天年:自然壽命。 (13)恤民:安撫百姓。 (14)施:延續。 (15)鄰國之敵:勢力相當的鄰國。 (16)殺氣:寒冷的天氣。 (17)秫(shu,熟):粘高粱。 佗:同「他」。 (18)薄物細故:微小的事情。 故,事。 (19)頗覆:偏蓋一方。 頗,偏。 (20)捐:拋棄。 (21)圖:考慮。 (22)元元:猶「喁喁」,善良可愛。 (23)跂行:蟲類爬行。 此指爬行類的動物。 喙(hui,會)息:鳥用嘴呼吸。 此指鳥類。 (24)辟:通「避」。 危殆:危險。 (25)來者:指前來歸順的人。 (26)留志:留意。 (27)漢過不先:漢朝不先犯過失。 單于既約和親。 於是制詔御史曰(1):「匈奴大單于遺朕書,言和親已定,亡人不足以益眾廣地,匈奴無人塞,漢無出塞,犯(令)〔令〕約者殺之,可以久親,後無咎(2),俱便,朕已許之。 其佈告天下,使明知之。 」 (1)制詔:皇帝的命令。 (2)咎:禍殃。 後四歲(1),老上稽粥單于死,子軍臣立為單于。 既立,孝文皇帝復與匈奴和親。 而中行說復事之。 軍臣單于立四歲(2),匈奴復絕和親,大入上郡、雲中各三萬騎,所殺略甚眾而去。 於是漢使三將軍軍屯北地(3),代屯句注,趙屯飛狐口,緣邊亦各堅守以備胡寇(4)。 又置三將軍(5),軍長安西細柳、渭北棘門、霸上以備胡。 胡騎入代句注邊,烽火通於甘泉、長安。 數月,漢兵至邊,匈奴亦去遠塞,漢兵亦罷。 後歲余,孝文帝崩,孝景帝立,而趙王遂乃陰使人於匈奴。 吳楚反(6),欲與趙合謀入邊。 漢圍破趙,匈奴亦止。 自是之後,孝景帝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7),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 終孝景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 第57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5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