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太華卿:華山山神。 太華,即西嶽華山,在今陝西華陰縣南。 因其西有少華山,故又稱「太華」。 (59)行人:官名。 明代設有行人司,置司正及左右司副,下有行人若干,以進士充任。 行人職掌捧節奉使;凡頒沼、冊封、撫諭、徵聘及祭祀山川神祇,都差行人。 (60)華陰:縣名。 今屬陝西省。 (61)輿從羽葆:車馬儀仗。 輿從,車馬前後的侍從;羽葆,儀仗名,以鳥羽為裝飾。 《禮記。 雜記》:「匠人執羽葆禦柩。 」孔穎達疏:「羽葆者,以鳥羽注于柄頭,如蓋,謂之羽葆。 葆,謂蓋也。 」 (62)鹵簿:秦、漢時皇帝輿駕行幸時的儀仗隊。 漢以後王公大臣均置鹵簿。 因亦泛指官員儀仗。 鹵,大型甲盾。 甲盾的排列,有明確規定,且著之簿籍,因稱「鹵簿」。 (63)聲:聲譽。 下文「政聲」之「聲」,義同。 (64)鎸(juān 捐):刻。 (65)「膽欲大」二句:意謂任事要果決,而思慮要周密;智謀要圓通,而行為要方正。 語見《舊唐書。 孫思邈傳》。 (66)司馬:官名。 古為管領軍隊官員的稱謂。 漢武帝置大司馬,為全國軍政首腦,明、清時期用為兵部尚書的別稱,侍郎稱少司馬。 此或指兵部尚書、侍郎一類官員。 (67)總憲:明、清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 (68)「斷鶴」二句:意謂如因鶴腿長而截之使短,因鳧(野鴨)腿短而續之使長,如此矯情而作者是妄為。 《莊子。 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妄,謬,荒謬。 (69)移花接木:謂將一種花木嫁接于另一種花木之上。 喻暗中巧施手段改造人的形體。 (70)媸(chī吃)皮裹妍骨:謂相貌醜陋而內心美好。 媸,醜陋。 媸皮,醜陋的相貌。 妍,美。 妍骨,美好的骨肉,此謂美好的品行。 (71)明季:明代末年。 (72)為歲:猶為時。 歲,指時間。 (73)為之執鞭:為其趕車,做仆役。 表示對人極度欽佩。 《史記。 管晏列傳》:「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墓焉。 」 嬰寧 王子服,莒之羅店人(1)。 早孤。 絶惠(2) ,十四入泮(3)。 母最愛之,尋常不令游郊野。 聘蕭氏(4) ,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5)。 會上元(6) ,有舅氏子吳生,邀同眺矚(7)。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來,招吳去。 生見游女如雲,乘興獨邀。 有女郎攜婢,拈梅花一枝,容華絶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顧忌。 女過去數武,顧婢曰:「個兒郎目灼灼似賊(8) !」遺花地上,笑語自去。 生拾花悵然,神魂喪失,怏怏遂返。 至家,藏花枕底,垂頭而睡,不語亦不食。 母憂之。 醮禳益劇(9) ,肌革鋭減(10)。 醫師診視,投劑發表(11),忽忽若迷。 母撫問所由(12),默然不答。 適吳生來,囑密詰之。 吳至榻前,生見之淚下。 吳就榻慰解,漸致研詰(13)。 生具吐其實(14),且求謀畫。 吳笑曰:「君意亦復痴!此願有何難遂?當代訪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15)。 如其未字(16),事固諧矣:不然,拚以重賂(17),計必允遂。 但得痊廖,成事在我。 」生聞之,不覺解頤(18)。 吳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而探訪既窮,並無蹤緒。 母大憂,無所為計。 然自吳去後,顏頓開,食亦略進。 數日,吳復來。 生問所謀。 吳給之曰:「已得之矣。 我以為誰何人(19),乃我姑氏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雖內戚有婚姻之嫌(20),實告之,無不諧者。 」生喜溢眉宇,問:「居何裡?」吳詭曰(21):「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餘里。 」 生又付囑再四,吳鋭身自任而去。 生由是飲食漸加,日就平復。 探視枕底,花雖枯,未便彫落。 凝思把玩,如見其人。 怪吳不至,折柬招之(22)。 吳支托不肯赴招(23)。 生恚怒,悒悒不歡。 母慮其復病,急為議姻;略與商確(24),輒搖首不願,惟日盼吳。 吳迄無耗,益怨恨之。 轉思三十里非遙,何必仰息他人(25)?懷梅袖中,負氣自往,而家人不知也。 伶仃獨步,無可問程,但望南山行去。 約三十餘里,亂山合沓(26),空翠爽肌,寂無人行,止有鳥道(27)。 遙望谷底,叢花亂樹中,隱隱有小裡落。 下山人村,見舍宇無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28)。 北向一家,門前皆絲柳,牆內桃杏尤繁,間以修竹(29);野鳥格磔其中(30)。 意其園亭,不敢遽入。 回顧對戶,有巨石滑潔,因據坐少憩,俄聞牆內有女子,長呼「小榮」,其聲嬌細。 方佇聽間,一女郎由東而西,執杏花一朵,俯首自簪。 舉頭見生,遂不復簪,含笑拈花而入。 審視之,即上元途中所遇也。 心驟喜。 但念無以階進(31);欲呼姨氏,顧從無還往,懼有訛誤。 門內無人可問。 坐臥徘徊,自朝至于日昃(32),盈盈望斷(33),並忘饑渴。 時見女子露半面來窺,似訝其不去者。 忽一老媼扶杖出,顧生曰:「何處郎君,聞自辰刻便來,以至于今。 意將何為?得勿饑耶?」生急起揖之,答云:「將以盼親(34)。 」媼聾聵不聞。 又大言之。 乃問:「貴戚何姓?」 生不能答。 媼笑曰:「奇哉!姓名尚自不知,何親可探?我視郎君,亦書痴耳,不如從我來,啖以粗糲(35),家有短榻可臥。 待明朝歸,詢知姓氏,再來探訪,不晚也。 」 第4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聊齋誌異 上》
第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