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諸峰,當以飛來為第一,高不餘數十丈,而蒼翠玉立,渴虎奔猊,不足為其怒也;神呼鬼立,不足為其怪也;秋水暮煙,不足為其色也;顛書吳畫,不足為其變幻詰曲也。 石上多異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 前後大小洞四五,窈窕通明,溜乳作花,若刻若鏤。 壁間佛像,皆楊禿所為,如美人面上瘢痕,奇醜可厭。 余前後登飛來者五:初次與黃道元、方子公同登,單衫短後,直窮蓮花峰頂,每遇一石,無不發狂大叫。 次與王聞溪同登,次為陶石簣、周海寧,次為王靜虛、石簣兄弟,次為魯休寧。 每游一次,輒思作一詩,卒不可得。 靈 隱 靈隱寺在北高峰下,寺最奇勝,門景尤好。 由飛來峰至冷泉亭一帶,澗水溜玉,畫壁流青,是山之極勝處。 亭在山門外,嘗讀樂天記有云:「亭在山下水中,寺四南隅,高不倍尋,廣不累丈,撮奇搜勝,物無遁形。 春之日,草薰木欣,可以導和納粹;夏之日,風冷泉渟,可以蠲煩析酲。 山樹為蓋,岩石為屏,雲從棟生,水與階平。 坐而玩之,可濯足於床下;臥而狎之,可垂釣于枕上。 潺湲潔澈,甘粹柔滑,眼目之囂,心舌之垢,不待盥滌,見輒除去。 」觀此記,亭當在水中。 今依澗而立,澗闊不丈餘,無可置亭者,然則冷泉之景,比舊蓋減十分之七矣。 韜光在山之腰,出靈隱後一二里,路徑甚可愛。 古木婆娑,草香泉漬,淙淙之聲,四分五路,達于山廚。 庵內望錢塘江,浪紋可數。 余始入靈隱,疑宋之問詩不似。 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詞客,捃拾幫湊。 及登韜光,始知「滄海浙江」、「捫蘿刳木」數語,字字入畫,古人真不可及矣。 宿韜光之次日,余與石簣、子公,同登北高峰絶頂而下。 蓮花洞 蓮花洞之前,為居然亭。 亭軒豁可望。 每一登覽,則湖光獻碧,鬚眉形影,如落鏡中。 六橋楊柳一絡,牽風引浪,蕭疏可愛。 晴雨煙月,風景互異,淨慈之絶勝處也,洞石玲瓏若生,巧逾雕鏤。 余嘗謂吳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膚,中空四達,愈搜愈出。 近若宋氏園亭,皆搜得者。 又紫陽宮石,為孫內使搜出者甚多。 噫!安得五丁神將輓錢塘江水,將塵泥洗盡,山骨盡出,其奇奧當何如哉? 【校注】此篇不見于原本古文觀止。 校以上海古籍版錢伯城《袁宏道集校箋》卷十。 徐文長傳 袁宏道 徐渭,字文長,為山陰諸生,聲名籍甚。 薛公蕙校越時,奇其才,有國士之目;然數奇,屢試輒蹶。 中丞胡公宗憲聞之,客諸幕。 文長每見,則葛衣烏巾,縱談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時公督數邊兵,威鎮東南;介冑之士,膝語蛇行,不敢舉頭,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議者方之劉真長、杜少陵雲。 會得白鹿屬文長作表,表上,永陵喜。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計,皆出其手。 文長自負才略,好奇計,談兵多中。 視一世事無可當意者,然竟不偶。 文長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薛,恣情山水,走齊、魯、燕、趙之地,窮覽朔漠。 其所見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鳴樹偃,幽谷大都,人物魚鳥,一切可驚可愕之狀,一一皆達之於詩。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滅之氣,英雄失路、托足無門之悲,故其為詩如嗔如笑,如水鳴峽,如種出土,如寡婦之夜哭,覊人之寒起。 雖其體格,時有卑者,然匠心獨出,有王者氣,非彼巾幗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識,氣沈而法嚴,不以模擬損才,不以議論傷格,韓、曾之流亞也。 文長既雅不與時調合,當時所謂騷壇主盟者,文長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於越,悲夫! 喜作書,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歐陽公所謂「妖韶女,老自有餘態」者也。 間以其餘,旁溢為花鳥,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殺其繼室,下獄論死;張太史元忭力解,乃得出。 晚年,憤益深,佯狂益甚;顯者至門,或拒不納。 時攜錢至酒肆,呼下隷與飲;或自持斧,擊破其頭,血流被面,頭骨皆折,揉之有聲;或以利錐錐其兩耳,深入寸餘,竟不得死。 周望言晚歲詩文益奇,無刻本,集藏於家。 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鈔錄,今未至。 余所見者,徐文長集、闕編二種而已。 然文長竟以不得志于時,抱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數奇不已,遂為狂疾;狂疾不已,遂為囹圄。 古今文人,牢騷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雖然,胡公間世豪傑,永陵英主,幕中禮數異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 表上,人主悅,是人主知有先生矣。 獨身未貴耳。 先生詩文崛起,一掃近代蕪穢之習,百世而下,自有定論,胡為不遇哉?梅客生嘗寄予書曰:「文長吾老友,病奇於人,人奇于詩。 」余謂:「文長無之而不奇者也。 無之而不奇,斯無之而不奇也!悲夫!」 西湖雜記 袁宏道 初至西湖記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 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 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淨寺,覓阿賓舊住僧房。 取道由六橋、岳墳、石徑塘而歸。 草草領略,未及偏賞。 次早得陶石簣帖子,至十九日,石簣兄弟同學佛人王靜虛至,湖山好友,一時湊集矣。 晚游六橋待月記 第4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古文觀止》
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