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在廷,解衣將受罰,元康趨入,歷階而升,且言曰:「王方以天下付大將軍,有一崔暹不能容忍耶?」高祖從而宥焉。 世宗入輔京室,崔暹、崔季舒、崔昂等並被任使,張亮、張徽纂並高祖所待遇,然委任皆出元康之下。 時人語曰:「三崔二張,不如一康。 」 魏尚書仆射范陽盧道虞女為右衛將軍郭瓊子婦,瓊以死罪沒官,高祖啟以賜元康為妻,元康乃棄故婦李氏,識者非之。 元康便辟善事人,希顏候意,多有進舉,而不能平心處物,溺于財利,受納金帛,不可勝紀,放責交易,遍于州郡,為清論所譏。 從高祖破周文帝于邙山,大會諸將,議進退之策。 咸以為野無青草,人馬疲瘦,不可遠追。 元康曰:“兩雄交戰,歲月已久,今得大捷,便是天授,時不可失,必須乘勝追之。 ”高祖曰:「若遇伏兵,孤何以濟?」元康曰:「王前涉沙苑還軍,彼尚無伏,今奔敗若此,何能遠謀。 若舍而不追,必成後患。 」 高祖竟不從。 以功封安平縣子,邑三百戶。 尋除平南將軍、通直常侍,轉大行台郎中,徙右丞。 及高祖疾篤,謂世宗曰:「邙山之戰,不用元康之言,方貽汝患。 以此為恨,死不瞑目。 」 高祖崩,秘不發喪,唯元康知之。 世宗嗣事,又見任待。 拜散騎常侍、中軍將軍,別封昌國縣公,邑一千戶。 侯景反,世宗逼于諸將,欲殺崔暹以謝之,密語元康。 元康諫曰:“今四海未清,綱紀已定,若以數將在外,苟悅其心,枉殺無辜,虧廢刑典,豈直上負天神,何以下安黎庶?晁錯前事,願公慎之。 ”世宗乃止。 高岳討侯景未克,世宗欲遣潘相樂副之。 元康曰:“相樂緩於機變,不如慕容紹宗,且先王有命,稱其堪敵侯景,公但推赤心于此人,則侯景不足憂也。 ”是時紹宗在遠,世宗欲召見之,恐其驚叛。 元康曰:“紹宗知元康特蒙顧待,新使人來餉金,以致其誠款。 元康欲安其意,故受之而厚答其書。 保無異也。 ”世宗乃任紹宗,遂以破景。 賞元康金五十斤。 王思政入潁城,諸將攻之不能拔,元康進計于世宗曰:「公匡輔朝政,未有殊功,雖敗侯景,本非外賊。 今潁城將陷,原公因而乘之,足以取威定業。 」 世宗令元康馳驛觀之。 覆命曰:「必可拔。 」 世宗於是親征,既至而克,賞元康金百鋌。 初,魏朝授世宗相國、齊王,世宗頻讓不受。 乃召諸將及元康等密議之,諸將皆勸世宗恭應朝命,元康以為未可。 又謂魏收曰:“觀諸人語,專欲誤王。 我向已啟王,受朝命,置官僚,元康叨忝或得黃門郎,但時事未可耳。 ” 崔暹因間之,薦陸元規為大行台郎,欲以分元康權也。 元康既貪貨賄,世宗內漸嫌之,元康頗亦自懼。 又欲用為中書令,以閒地處之,事未施行。 屬世宗將受魏禪,元康與楊愔、崔季舒並在世宗坐,將大遷除朝士,共品藻之。 世宗家蒼頭奴蘭固成先掌廚膳,甚被寵昵。 先是,世宗杖之數十,其人性躁,又恃舊恩,遂大忿恚,與其同事阿改謀害世宗。 阿改時事顯祖,常執刀隨從,雲若聞東齋叫聲,即以加刃于顯祖。 是日值魏帝初建東宮,群官拜表。 事罷,顯祖出東止車門,別有所之,未還而難作。 固成因進食,置刀于盤下而殺世宗。 元康以身扞蔽,被刺傷重,至夜而終,時年四十三。 楊愔狼狽走出,季舒逃匿于廁,庫直紇奚舍樂扞賊死。 是時秘世宗凶問,故殯元康于宮中,托以出使南境,虛除中書令。 明年,乃詔曰:「元康識超往哲,才極時英,千仞莫窺,萬頃難測。 綜核戎政,彌綸霸道,草昧邵陵之謀,翼贊河陽之會,運籌定策,儘力盡心,進忠補過,亡家徇國,掃平逋寇,廓清荊楚,申、甫之在隆周,子房之處盛漢,曠世同規,殊年共美。 大業未融,山隤奄及,悼傷既切,宜崇茂典。 贈使持節、都督冀定瀛殷滄五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司空公、冀州刺史,追封武邑縣一千戶,舊封並如故,謚曰文穆。 賻物一千二百段。 大鴻臚監喪事。 凶禮所須,隨由公給。 」 元康母李氏,元康卒後,哀感發病而終,贈廣宗郡君,謚曰貞昭。 元康子善藏,溫雅有鑒裁,武平末,假儀同三司、給事黃門侍郎。 隋開皇中,尚書禮部侍郎。 大業初,卒於彭城郡贊治。 元康弟諶,官至大鴻臚。 次季璩,鉅鹿太守,轉冀州別駕。 平秦王歸彥反,季璩守節不從,因而遇害。 贈衛尉卿、趙州刺史。 杜弼,字輔玄,中山曲陽人也,小字輔國。 自序雲,本京兆杜陵人,九世祖驁,晉散騎常侍,因使沒趙,遂家焉。 祖彥衡,淮南太守。 父慈度,繁畤令。 弼幼聰敏,家貧無書,年十二,寄郡學受業,講授之祭,師每奇之。 同郡甄琛為定州長史,簡試諸生,見而策問,義解閒明,應答如響,大為琛所嘆異。 其子寬與弼為友。 州牧任城王澄聞而召問,深相嗟賞,許以王佐之才。 澄、琛還洛,稱之於朝,丞相高陽王等多相招命。 延昌中,以軍功起家,除廣武將軍、恆州征虜府墨曹參軍,典管記。 弼長於筆札,每為時輩所推。 孝昌初,除太學博士,帶廣陽王驃騎府法曹行參軍,行台度支郎中。 還,除光州曲城令。 為政清靜,務盡仁恕,詞訟止息,遠近稱之。 時天下多難,盜賊充斥,徵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 第6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齊書》
第68頁